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3:59
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发病后,稻叶变黄枯死,严重影响产量,造成损失20%~30%,严重者可达50%~60%,甚至绝收。一般籼稻重于粳稻,晚稻重于早稻。沿海、沿湖和低洼易涝区发病频繁。
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在秧苗期发病,但因气温低、菌量小,发展缓慢而症状不明显。病苗移栽到本田内,若条件适宜,就会发展,形成发病中心,在成株期的症状主要有:
叶缘型(慢性型):
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短斑,后沿叶缘的一侧或两侧或中间向上下蔓延扩展,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限明显。在天气潮湿和早露未干时,病部溢出蜜*粘稠状菌脓,干后成琥珀色鱼籽状菌胶粒(彩五,29)。
育枯型(急性型):
多发生于多肥栽培地块。感病品种或温湿度极有利病菌时,植株感病后,叶片呈灰绿色、失水,向内卷,青枯状,无明显病斑边缘。病株茎基部或病叶的叶鞘内有大量菌脓(彩版六,30),此症状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另外还有凋萎型、黄化型症状,但在北方稻区多出现。
病原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Zoo为细菌,属稻黄单胞杆菌致病变种。病菌生长温度17~33℃,最适生长温度25~30℃,超过35℃病菌生长不良。病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植株伤口及水孔。
发病特点
白叶枯病初侵染源,新病区以病种为主,老病区以病稻草为主。病菌可在病种、病草和病稻茬上越冬。第二年播种时,越冬病菌遇水,大量释放病菌,经流水传播至秧田,从秧苗叶片的水孔或伤口侵入,成为带菌苗。当带菌苗移栽至大田后,到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下降时开始发病,此病苗成为中心病株。病菌从病叶排水组织里排出,借风雨和水流等传播,不断进行再次侵染。
不同的品种对白叶枯病存在着抗性差异。一般粳稻较籼稻抗病,窄叶品种比宽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较不耐肥品种发病轻。同一品种苗期抗性较高,到分蘖末期抗性开始下降,孕穗抽穗期最易感病。北方稻区,稻田封行后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多雨,少日照,风速大的条件下易暴发流行;气温低于20℃或高于30℃或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病害受抑制。偏施氮肥,深水漫灌、串灌均有利病害的发生发展。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2)建立无病留种田,进行种子处理。可选用1%石灰水浸种48小时,或用50%代森铵乳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浸种催芽),80%“402”乳油2000倍液浸种48小时。
(3)处理病稻草。将病稻草作燃料或沤肥(充分腐熟),切不可直接还田或扎秧等用。
(4)加强田间管理。严禁串灌、漫灌和长期深灌;作好开沟排水工作,浅水勤灌、间歇灌、干湿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5)药剂防治。根据病情和气象预报,开展防治。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喷药控制。发病早的应防2遍,发病迟的可防1遍。防治药剂可选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100克,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6697平方米100克,10%氯霉素可湿性粉每6697平方米100克,50%代森铵每667平方米100毫升(此药抽穗后不得使用)或90%克菌壮可溶性粉剂每667平方米75克。以上药剂对适量清水叶面喷雾,如无以上药剂时,可用草木灰和石灰粉按1∶1比例配制成黑白粉,每667平方米15千克,在有露水时撒施,也有一定控制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3:59
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发病后,稻叶变黄枯死,严重影响产量,造成损失20%~30%,严重者可达50%~60%,甚至绝收。一般籼稻重于粳稻,晚稻重于早稻。沿海、沿湖和低洼易涝区发病频繁。
症状
白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在秧苗期发病,但因气温低、菌量小,发展缓慢而症状不明显。病苗移栽到本田内,若条件适宜,就会发展,形成发病中心,在成株期的症状主要有:
叶缘型(慢性型):
为常见的典型病斑。先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短斑,后沿叶缘的一侧或两侧或中间向上下蔓延扩展,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与健部界限明显。在天气潮湿和早露未干时,病部溢出蜜*粘稠状菌脓,干后成琥珀色鱼籽状菌胶粒(彩五,29)。
育枯型(急性型):
多发生于多肥栽培地块。感病品种或温湿度极有利病菌时,植株感病后,叶片呈灰绿色、失水,向内卷,青枯状,无明显病斑边缘。病株茎基部或病叶的叶鞘内有大量菌脓(彩版六,30),此症状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另外还有凋萎型、黄化型症状,但在北方稻区多出现。
病原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Ishiyama)Zoo为细菌,属稻黄单胞杆菌致病变种。病菌生长温度17~33℃,最适生长温度25~30℃,超过35℃病菌生长不良。病菌的侵入途径主要是植株伤口及水孔。
发病特点
白叶枯病初侵染源,新病区以病种为主,老病区以病稻草为主。病菌可在病种、病草和病稻茬上越冬。第二年播种时,越冬病菌遇水,大量释放病菌,经流水传播至秧田,从秧苗叶片的水孔或伤口侵入,成为带菌苗。当带菌苗移栽至大田后,到分蘖末期,稻株抗病力下降时开始发病,此病苗成为中心病株。病菌从病叶排水组织里排出,借风雨和水流等传播,不断进行再次侵染。
不同的品种对白叶枯病存在着抗性差异。一般粳稻较籼稻抗病,窄叶品种比宽叶品种抗病,耐肥品种较不耐肥品种发病轻。同一品种苗期抗性较高,到分蘖末期抗性开始下降,孕穗抽穗期最易感病。北方稻区,稻田封行后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多雨,少日照,风速大的条件下易暴发流行;气温低于20℃或高于30℃或天气干燥,湿度低于80%病害受抑制。偏施氮肥,深水漫灌、串灌均有利病害的发生发展。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2)建立无病留种田,进行种子处理。可选用1%石灰水浸种48小时,或用50%代森铵乳剂500倍液浸种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再浸种催芽),80%“402”乳油2000倍液浸种48小时。
(3)处理病稻草。将病稻草作燃料或沤肥(充分腐熟),切不可直接还田或扎秧等用。
(4)加强田间管理。严禁串灌、漫灌和长期深灌;作好开沟排水工作,浅水勤灌、间歇灌、干湿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
(5)药剂防治。根据病情和气象预报,开展防治。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喷药控制。发病早的应防2遍,发病迟的可防1遍。防治药剂可选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667平方米100克,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6697平方米100克,10%氯霉素可湿性粉每6697平方米100克,50%代森铵每667平方米100毫升(此药抽穗后不得使用)或90%克菌壮可溶性粉剂每667平方米75克。以上药剂对适量清水叶面喷雾,如无以上药剂时,可用草木灰和石灰粉按1∶1比例配制成黑白粉,每667平方米15千克,在有露水时撒施,也有一定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