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22
共6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3-02-27 06:05
1、清朝不叫陛下有两个原因:(1)满清入关后无法理解陛下的意思,认为陛下没有气势,皇字听上去更气派,所以改称皇上。(2)清朝认为皇上有着天地万物之主、至高无上的意思,因此在清朝皇帝的中央集权制度到达了顶峰,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个上就是指的皇上。
2、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如《荆轲刺秦王》:“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古时帝王的卫士就在陛下两侧进行戒备。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03:13
陛下和皇上的区别为:
1、意义不同
皇上:即皇帝。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
“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可能是臣僚自己对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种称呼,因为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转变成了尊称帝王的称谓。
2、产生的年代不同
清朝以前,对皇帝的通用称呼基本为“陛下”。
清朝时“皇上”才成为皇帝的主要称呼。
扩展资料:
秦始皇创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为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制度。皇帝是中国*政权的突出代表,是*和社会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权力和荣誉。皇帝自称“朕”。
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时,秦始皇试图将国家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
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但由于统治国家的事务繁多,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后,皇帝的权力和职能逐渐由一个**辅助完成,汉朝时这种**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开始三省六部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陛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04:31
1、出现的时间不同
清朝以前,对皇帝的通用称呼基本为“陛下”。清朝时“皇上”才成为皇帝的主要称呼。
2、原始含义不同
皇上,即皇帝。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皇为上,帝为下。古人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称“陛下”,意思是通过在你台阶下的臣属向你传达卑者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再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扩展资料: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帝”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先秦时期,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后”或单称“皇”、“帝”,如:帝尧、帝舜、夏后禹、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嬴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嬴政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决定兼采“皇”、“帝”之号,将这两个称呼结合起来称为“皇帝”,成为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世俗称“秦始皇” ,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至我国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语已经很常见,如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抚佥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劳哉,赐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帅骄愎不协,蛊于兵,满蒲昌城袭报用敢献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陛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06:06
陛下一般用于礼仪场合,外国使臣对君主也称陛下。皇上是臣民对皇帝比较通俗的称呼。 皇上从清朝开始出现。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07:57
万岁用于上朝,陛下用于私聊,皇上用于汇报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27 10:05
其实对于皇帝的称呼,不分公卿或者百姓,皇上,陛下,万岁都是他们常用的称呼,这个是没有什么特殊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