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事实嘛,历史上有吗?2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3 06:1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2:16
有这件事情,不过,“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 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所为,那只是三国演义里为了神化孔明而编写的这个故事。但是这个事件确实发生过,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
诸葛亮做不到,有人算过: 其一,每船各做草束千余个,二十只船须草束2万个,以每个5公斤算,需草10万公斤以上,鲁肃如果调动大量人力去办,能瞒过精明的周瑜吗? 其二,据考察,三国时期"轻快船"长不会超过20丈,因为隋唐的大龙舟也不过20丈,千余草束分立两边,每边500个,按每个直径0.5尺(再小不叫草束,也无法受箭),500个应有25丈,三国时期即使有那么大的船,能叫"轻快船"吗? 其三,以长索相连的20只船,总长至少1.65公里,要完成"头西尾东","把船掉回","头东尾西"要多长时间,江面有那么宽吗?即使可以掉头,<<三国演义>>说曹军每人仅发15箭,这个时间不会太长,曹军因“大雾漫天”自不会停止射箭,射入江中必定不会少于三分之一,诸葛亮从何得来10万箭?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12:16
不是,是三国演义作者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