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3:04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04 17:42
三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材料的不同,裘的材料为毛皮,大氅的材料为羽毛,而斗篷的材料大多用布料。
裘:指毛皮衣服;
大氅:是汉族的传统服装之一,又称氅衣,也称作军大衣,由道教鹤氅演变而来,男性穿着,特点是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只做常服穿着;
斗篷:指披用的外衣,又名"莲蓬衣""一口钟""一裹圆",用以防风御寒,短者曾称帔,长者又称斗篷,其通常无袖,有袖外披一般为明制大袖褙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8-04 14:50
讲解如下:
[唐代裘衣]:唐代冬季外衣,特点是通裁、对襟、半袖,有的还会在领子、袖口加有动物皮毛用以防风保暖。
[大氅]:即氅衣,明代外衣,属于常服,但比披风更加正式,直领对襟、全缘边,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披风和氅衣的称呼有混用的现象。
[斗篷]:清代冬季保暖衣物,有认为是由佛教罗汉衣演化而来,不属于汉服,同时,很多商家的做法也和清代制式有异,或像是西方做法,或是戏曲服装做法。
[大袖衫]:现在所谓唐制大袖衫系商家附会,目前出土文物中的宋代大袖衫有两种,一种前短后长,一种后部加有三角兜,是宋代高规格的礼服,同时明代也有出土一件大袖衫文物。
[披风]:明代外衣,由宋代褙子演化而来,属于常服,大袖、直领对襟,与氅衣区别的是其不缘边或者只有领缘、袖缘。
[褙子]:宋代常服,男子着于公服之内,女子着于大袖衫之内,通常情况下,为女子外衣,同时,并没有所谓短褙子、长褙子的说法,而应当称为对襟短衫和对襟长衫,褙子在北宋特指衣长至脚的对襟衫子,而在南宋则特指全缘边的对襟衫子。(注:男子褙子十分宽大,与市面上的窄袖款式不同。)
[比甲]:也称背心,女子外衣,分短比甲与长比甲,短比甲可用系带也可用扣子,长比甲多用系带。
[罩甲]:原本为军装,后部开叉,便于骑马,属于武人装束。下图为:明万历 织金无袖方领万字纹罩甲。
服饰史中许多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都是无法三言两语展开的“大名词”。如何在历史漫长的时间线上把握它们的发展源流,如何制定准确的历史分期,又如何根据分期并按性别等标准对这些概念进行“名”与“物”的对应,是令无数专家学者头痛良久并将继续头痛下去的问题。
他们的“头痛”并不意味“无知”,而是太过“深知”,“三重证据法”“名物考证”“严谨治学”...这些词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其价值不容鸠占鹊巢。所以我在本文开篇才会说,“尊重*、以史为据”的概念与“抹杀历史、立见其涸”的概念,二者完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