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3: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5:12
1964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留校任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助教。不久,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组成的基本粒子理论组,参加了”层子模型”的研究,并与另一位同志合写了一篇论文:《结构模型中介子的电磁衰变和轻子型弱衰变》,发表在北京《北京大学学报》上,时年仅26岁。
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戴元本院士。
1981年12月,完成毕业论文,次年夏通过了答辩。
1982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批准,被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1983年5月27日下午,在北京大会堂接受了由科学院授予的博士学位证书,成为建国后全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
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1年为博士生副导师,1992年被聘为研究员,1993年经*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2 年10月起享受*特殊津贴。
已培养硕士生5名,博士生9 名, 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此外,指导和合作指导博士后十名。
从1982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1994年至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室主任,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曾任高能物理协会常务理事,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1983年至1985年期间,作为西德马普协会的访问学者在柏林自由大学作研究。1986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第23届国际高能物理会议,1989年、1990年,1993年至1996年,分别到美国、德国、意大利、芬兰等国进行学术访问,多次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