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为什么没有必要学习文言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30 23:4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5:14
对不起,这是我的观点,与你相左。
虽然文言文在新文化运动中早就被人骂来骂去成了过街老鼠,但我认为它相对于白话文还是有自己的长处的,并非一无是处。两者各有千秋,若能因势利导相得益彰,在平时的文章中添加少许古文,则定能多放溢彩。
我认为,文言相对于白话文最大的优势是行文更为恢弘,可以表达极为强烈的感情。而白文的效果明显次其一筹,如果硬是加上些“啊、呀、吧”之类的感叹词,则感情的表达就显得有些娇柔做作了。比如说,韩愈对张巡的评论中有句: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简洁而震撼人心。倘若改成白文:国家没有灭亡,这是他的功劳啊!效果对比一目了然。还有贾谊的《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种气势非俗文所能及也。六十年代,中印战事前中国警告印度的通报中最后一句是:勿谓言之不预也!倘若说成:不要到时候再说事先没有告诉你! 语气的对比显然前者更强,更有震慑效用。
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也。古文古诗中气势宏远跌宕起伏的不胜比数,而反观白文,大部分平淡如小河流水,相比于悬川绝壑。诚不如也。说到气之为文者,不得不提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很多同学在刚开始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怎么明白文章的具体意思,我也是这样。但稍后细加品磨拜读,终究是被太史公的文采所折服。文章主要是以情动人,一字一泪,一句一血,慷慨激昂,痛心欲裂。将自己的身世、遭际、思想、抱负和盘托出,如泣如诉,却又似悲歌慷慨。有如此之情再加以丰富的铺排、对仗、引喻,述古论今,纵横捭阖,一气贯之,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说此文是千古奇文能与日月争辉,亦不过也。试问白话文中,有如此气概的文章吗?
“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
“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
…………
读完这些血泪般的字句,你能不为之唏嘘感叹吗?
比较喜欢文章的同学,我建议你们一定要看一下《古文观止》,这些基本都是中华传统文学精粹,比起一般的白话文选,何止强逾百倍。
其次,文言又一大优势是简练精悍,毫不拖泥带水,绝无现代文的儿女之状、娇柔之态。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奔的马踩死了一只狗。他仅用了几个字就描述了这件事,好像是:逸马蹄杀犬于道。还有一个典故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语句简练到了极致,区区十六字就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事件。最让人惊奇的是,其中还蕴含着作者无奈、悲伤的痛惜之情。而因为简练,则又从反面加强了这种情感的效果。遍观现代文,哪里有让人读起来如此淋漓尽致的精悍文章啊?
中国传统文学当然也走过误区,比如说魏晋时期的骈体文,严重制约了文意的表达。但若是将少量骈体句式用到行文中,则又是一番意境了。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杜牧的《阿房宫赋》,骈体文的形式依稀可辨,但他一变通,就变成了文笔优美、句式灵活的不朽之作。
当然,文言亦有他很多的不足之处。因为简练所以不太注意细节描写,不能深入挖掘事件的细微处。总的来说,古文大都是从大处着手,有总揽全局的气魄。而白话文则遗其壮阔,剑走偏锋,多捡拾了对细节的描写和议论,更加突出人的心理、事情的前因后果缓慢发展的过程,描写感情更加细腻。
当下有很多人说文言文一无用处,学之徒是浪费时间而已。我对这种言论甚是不齿。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最大的载体。白话文才兴起几年啊?能承继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吗?说这样话的人真是数典忘祖。他们说: 文言不容易为一般贩夫走卒所理解,有碍知识的普及、流通。
我看未必,当年新文化运动时摒弃文言改用白话,确实做的过于偏激。没有给文化的转变一个缓冲的地带。他们说文士之类的人凭着一些艰深奥涩的字句自以为是,不与广大的群众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的语言该废止了。但殊不知,专门搞偏字难句的那些人并不是文言的代表,真正的文言文是逐渐向大众靠拢的,两千年前那些诗经类的语言早就被淘汰了。另外,当时凡是识得几个字的人读文言文是没有多少障碍的。举个例子吧,《三国演义》,其中绝大部分是文言文,加入了少许白话的成分。有哪个识字的人说看不懂呢?喜欢三国,除却他的历史故事吸引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基本上是文言文的,那种叙说战争的语气颇让人豪气顿发!再看一下白话文的三国,真是不忍卒读啊。
文而改白,其实是受到到西方文化的侵凌对自己的不自信而已,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啊。当年不是还有人提议要废止汉字,改用拼音吗?其实改用白话的同时还应该给文言文留有一席之地,不能一棍子打死。将文言的优秀风格融汇到现代的文学中,必然会带来更加可喜的效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5:14
从学以至用的角度,毫不客气的说,古文毫无作用。全世界从平民谈话到国家领导发言,见过谁用文言文的吗?常常在想要是美国学生天天背古诗,读古文。他还会是世界老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