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磐 在佛学中怎么理解??求真知者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29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16
在佛法中,实际是写做“涅盘”,磐、盘等都是因为网络上不方便写这个繁体字而用的借代字,其实都是来源于梵语的译音。
从法的概念上说,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这是“涅盘”的本意,意思是指精神境界的升华,智慧的最圆融的表现,脱离一切烦恼得到彻底的觉悟,而后用在特定的语句中特指于肉身的消灭。
在佛法中有“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的区别,有余:谓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无余:谓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在这种特定的语义里,则在肉身的存灭问题上可以有所谓真和假,也有消亡的含义在内。因此很明显,涅盘一词的意义是与其他问题联系起来时,才有不同的用处。而自性清净涅盘和无住处涅盘的概念则更与精神境界有关。
涅盘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境界,是指证悟性空,心无所得,则心无挂碍,如此则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了种种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从而得到的解脱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16
涅盘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17
同意不生不灭的意思, 佛要我追求的就是永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17
身心寂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18
不生不灭就是涅盘 资料来源:佛法心中心 作者: 元音老人 时间: 2009-09-04 在本书的后面讲到有两种成就:一种是在死位中有放大光时,如能认识这个光和佛放的光,一体无二,没有两样,这就是我们的本性,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不需要到什么地方去。另一种是我们心量小,不敢承当,不知道这就是佛性,这就是和诸佛一样的体性,那你可以往生东方或西方去修持,因未悟道还有地方可去。我们真正悟道成就了,是毋须到什么地方去的。本来不生、本来不灭,不生不灭还要到什么地方去呀?不生不灭就是涅盘。
关于涅盘有四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自性涅盘,我们的佛性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不是因身体生而生,因身体死而死。一切众生的自性,法尔如是,本不生灭,亘古长存,叫自性涅盘。第二种是小乘人所证的有余涅盘,就是他们只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的生死,变易生死就是思想的一生一灭),法见未除,还有尾巴未了。还执着法性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为我,思想还没净,还有生死,所以叫有余涅盘。第三种是佛所证的圣果,叫无余涅盘。既除了人我执,又除了法我见,人、法双空,无一毫可得。这种人、法都了,二死齐捐,变易生死,分段生死都了了,就是无余涅盘。第四种是无所住处涅盘。无所住处,就没有住的地方。无处不是,处处都是。所以释迦牟尼佛离开的时候说:“我没有离开你们,我常在你们面前,眼清净的人就看见我了。眼浑浊的人是看不见的”。我们还有烦恼执着,就是眼不清净。假如烦恼执着都了了,妄念不生,就是清净法眼,处处都能见佛。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有个方所,有个地方,这才是开大智慧。大智慧之运用,就是六度万行。
我们要成佛,一定要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积累福德,才能*圣果。不然,福德不全,功行不满,不能成佛。行菩萨道就是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菩提萨埵”是梵文,简称为“菩萨”,中文意译就是“觉有情”。就是要把自己的情见觉破,并使有情人都能觉悟。我们人都有情见,自己的父母、子女,就尊重爱护,别人的父母、子女就不顾不睬了,这都是私情作怪。尤其是男女爱情,更是生死的根本。我们人怎么会有这个身体?就是因为爱欲,即男女的情欲浓厚,才有了这个臭皮囊。爱欲不断,生死就不断。“觉有情”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这就是菩萨道。光行菩萨道还不行,还要历劫修行,上上升进,愿众生都成佛,才能圆证佛果。菩萨里面还有很多等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大菩萨——十地菩萨和佛还差一级。度众生时,菩萨还有出没六道之见、还有进彼道、出此道之见未断。佛呢?佛是尽管出入而未出入,尽管度众而未度众。佛与大菩萨就差这么多。觉行*,即智慧福德都*,就是佛。故又称佛为“两足尊”,两足——福德智慧*具足。觉就是大智慧,行就是救度众生的福德,觉行都*才能成佛。
佛是具足三身四智的。所谓三身者,第一是法身,第二是报身,第三是化身。现在我们所修的,都是修法身,就是要打开我们的本来面目,见到法身,所以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为了证见法身而修行。
报身要怎样证得呢?证得报身叫后得智,就是要度众生积累功德。我们现在打开本来面目,见到法身,这是根本智,根本如此。后得智是广度众生之后才得到的。众生习性不同,就比如有人喜欢吃辣的,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酸的,口味不同。同样学佛也有凡夫禅、小乘禅、菩萨禅、大乘禅等种种的不同。众生根性不同,愿望也不同。那么学的法也不同。度众生的时候,我们把这一切法门都学会了,就能应机随缘,就能得心应手而不致格格不入了。因广结善缘,尽做好事,我们福德*就感得报身了。假如不为众生做事情,我们的福德从何而来呢?不为人类造福,光为自己,那是自了汉,没有福德。有句话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光为自己了,是不能成佛的。所以报身是因地发心、福德*,后得的果报。《华严经》说得很清楚,善财童子看见弥勒菩萨(就是我们说的兜率内院的弥勒菩萨)的报身时感叹:多么庄严,多么美好!弥勒菩萨对善财童子讲:“你根本智是得到了,后得智还没有得到,报身还没有。我呢?就是度众生的缘故,才福德*,感召弥勒阁,感召这个光明报身”。报身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一种是他受用报身。自受用报身就是功德巍巍所感得的大身,他受用报身是吸引菩萨向上用功的,大小不一定,小菩萨现小报身,大菩萨现大报身。菩萨看到这光明美满的报身,会激发勇猛精进心,更加努力用功,以期早日也证到这美好的报身。以前,释迦牟尼佛看见另外一尊佛,入光明三昧又叫火光三昧,身相好得不得了,非常羡慕,心想,我也要有这个报身!他精进用功,不懈努力,于是提前七劫成就。所以,一个人成佛时间的长短,不是一个定数。我们说“三大阿僧祗”劫成佛,这个阿僧祗,就是不可知之时,时间长短不是一定的,就看我们怎么做功夫,我们用功勇猛精进,时间就短,如果懈懈怠怠,因因循循,时间就长。最好的例子就是阿难尊者,他和释迦牟尼佛是同时发心学佛的,等到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了果地佛了,阿难尊者还未开悟呢!你们看相差多大。《楞严经》就是度阿难的。可见成就早晚,就看我们怎么用功,懈懈怠怠的不行!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只喜欢听这个佛如何讲,那个佛如何讲,听了很多很多,他的知识很丰富,但没有用功,所以不行。我们要勇猛用功,勇猛精进时间就短了。要证得报身,要得后得智,就要度众生,不然只成个罗汉果,不得报身。
化身呢?化身*自在,变化无碍,是应众生之机缘而显现的,就象《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所说:“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如何证得化身呢?功夫要做到微细流注断灭,什么叫微细流注呢?就是法相宗所说的五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中的意,即作意。这个作意最坏,时刻在分别,什么事情它都要分别,而且它象潜水员一样,在深水底下动,不在上面动,看不见,动作快的很,要到我们最后做到金刚萨埵定,也就是大定,才能把这个微细流注斩断,那我们就能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了。要圆成佛果,就是要成就这三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8:19
涅盘有小大佛乘三种解释。小乘意味解脱,大乘意味着很平常的事,佛乘则没有涅盘与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