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盟会会成立后 梁启超加入保皇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3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2:12
杨度(1874年—1931年),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派别,颇具争议。
早年生活
杨度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他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杨度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岁改名为度,字皙子。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还乡,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壬秋,湘绮)。杨度与王大约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识,此时杨度13岁。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师生关系之亲密,杨度深受王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杨度在王门学了三年,他醉心于王氏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钧、杨庄也学在王门,杨庄后嫁与王家四子。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艮寅、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创办《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的称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未来的北洋*的财长、杨的共事和政敌:梁士诒。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诒被除名。杨度受到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且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疑为唐才常同党和*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杨度避居家乡,娶妻中路铺黄氏仲瀛。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他的弟弟和妹妹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早些时候(二十九年)也留学日本。秋,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发表于梁《新民丛报》,其中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句。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次年(1904年),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此时在日留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保皇派、排满*派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杨度主张宪政,不介入两派论争。他热心国事、友善同学、才华出众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颇具声望。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他带头*,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他老师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拜见张之洞,得到张的支持。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他不赞成孙的*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并称清国人“放纵卑劣”,留日学生群起*。杨度以干事长的名义递交*书。在留日学生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一派主张妥协。湘人陈天华愤然蹈海。作为总干事长杨度被一些人指责办事不力。
三十二年(1906年),清*派出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欧、美、日)考察宪政。为了交差,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梁写《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1906年),清*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不谈*,只言宪政”,杨、梁分道而行。他发表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中国新报》、《新民丛报》、《民报》几成三足鼎立之势。还组织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
立宪活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梁焕奎、范旭东筹备湖南宪政公会,有意拥杨度为会长。10月杨度回国,恰伯父逝世。12月成立湖南宪政公会,杨度为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书》,请他的老师王闿运作过修改,并联络不少湖南名流联名上奏,开清季国会*运动之先河。次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他仅有举人功名)。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他是晚清朝廷“宪政专家”:
清*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讲座。(王学泰)
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是统计局*。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成为袁的幕僚。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大臣。他感到袁内部受到排挤。由于他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他作为袁的代表之一,负责南北调停。1912年秋,黄兴在北京极力邀请他加入*,他没有答应。后来胡瑛等又请他入党,他提出除非*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他才可以考虑。他还请他的老师出山,王闿运曾任国史馆馆长。
*三年(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任参政院参政。四年(1915年)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是年,在袁世凯*学部副大臣任内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次年6月,袁世凯卒,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杨度写下挽袁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章太炎论洪宪帝制失败之关键,有所谓三个人反对三个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他列第一名。袁世凯死后,杨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和偈语。
*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入京参加,被他拒绝,他通电张、康“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他宣布披发入山,学佛参禅。他认为禅的基本精神就是无我,提出“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七年被特赦返京。
转变
君主立宪失败后,他的*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中山特使,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夏寿田此时是曹的秘书),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危机。孙说:“杨度可人,能履行*家诺言”(指东京时言)。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此后杨度在山东张宗昌那里策应过北伐,张宗昌对杨度也言听计从,只有杨度曾为新闻记者林白水求情时,张宗昌才答应(可惜晚了一点)。他开始和一些*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十六年(1927年)在北京设法营救李大钊、成舍我。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党提供过不少情报。 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一笔不菲的经费。杨度的最后的一篇文章是为杜月笙写的《杜氏家祠记》。杨度认为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与周单线联系。周离开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杨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准备撰写的《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并写好了大纲,然岁不与人未完成。*二十年(1931年)他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葬上海外国公墓。伍豪、潘汉年前往吊唁。杨度病中自题挽联: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后来王就此事发表了《难忘的记忆》(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2:13
杨度(1874年—1931年),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人,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派别,颇具争议。
早年生活
杨度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他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杨度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十六岁改名为度,字皙子。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回到湘潭。
光绪十八年(1892年)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顺天府乡试举人;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还乡,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壬秋,湘绮)。杨度与王大约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识,此时杨度13岁。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师生关系之亲密,杨度深受王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杨度在王门学了三年,他醉心于王氏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钧、杨庄也学在王门,杨庄后嫁与王家四子。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艮寅、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留学日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创办《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清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不久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获得经费支持,杨度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的称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一等一名是未来的北洋*的财长、杨的共事和政敌:梁士诒。由于梁士诒这个名字被说成是“梁头康尾”,而“康梁”因为戊戌变法,正为慈禧太后所恨,所以,梁士诒被除名。杨度受到牵连,又是“湖南师范生”,且在日期间有攻击朝廷,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疑为唐才常同党和*党,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杨度避居家乡,娶妻中路铺黄氏仲瀛。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他的弟弟和妹妹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早些时候(二十九年)也留学日本。秋,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发表于梁《新民丛报》,其中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句。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次年(1904年),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此时在日留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保皇派、排满*派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杨度主张宪政,不介入两派论争。他热心国事、友善同学、才华出众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颇具声望。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他带头*,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他老师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拜见张之洞,得到张的支持。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他不赞成孙的*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并称清国人“放纵卑劣”,留日学生群起*。杨度以干事长的名义递交*书。在留日学生中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一派主张妥协。湘人陈天华愤然蹈海。作为总干事长杨度被一些人指责办事不力。
三十二年(1906年),清*派出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欧、美、日)考察宪政。为了交差,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梁写《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由此博得大名。是年(1906年),清*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不谈*,只言宪政”,杨、梁分道而行。他发表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中国新报》、《新民丛报》、《民报》几成三足鼎立之势。还组织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以设立民选议院为立宪运动的中心目标。
立宪活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梁焕奎、范旭东筹备湖南宪政公会,有意拥杨度为会长。10月杨度回国,恰伯父逝世。12月成立湖南宪政公会,杨度为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书》,请他的老师王闿运作过修改,并联络不少湖南名流联名上奏,开清季国会*运动之先河。次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说他“精通*,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他仅有举人功名)。袁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他是晚清朝廷“宪政专家”:
清*关于‘立宪’的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此时朝廷要搞‘法治’了,号召王公大臣都要‘学法’,于是,杨度被委任为高级‘讲师’,得以出入颐和园,为这些王公大臣们‘恶补’法律常识,并开设了*讲座。(王学泰)
在宣统三年(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杨度是统计局*。杨度和袁世凯私交颇深,关系非同一般,又怀有知遇之感。他认定袁就是他要找的“非常之人”,而他就是帝师。当摄政王载沣要杀袁世凯时,杨度竟敢拒不草诏,冒死论救。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来到袁世凯的故乡,成为袁的幕僚。1911年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大臣。他感到袁内部受到排挤。由于他与孙中山、黄兴和袁世凯都有密切关系,因而与汪精卫一起发起“国事共济会”;他作为袁的代表之一,负责南北调停。1912年秋,黄兴在北京极力邀请他加入*,他没有答应。后来胡瑛等又请他入党,他提出除非*放弃政党内阁的主张,他才可以考虑。他还请他的老师出山,王闿运曾任国史馆馆长。
*三年(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任参政院参政。四年(1915年)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之为“至理名言”。是年,在袁世凯*学部副大臣任内与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发组织筹安会,任理事长。主张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鼓吹。袁世凯对其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洪宪帝制一出台,便遭到全国上下的唾骂声讨,在家乡被骂为汉奸,他先前的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次年6月,袁世凯卒,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杨度写下挽袁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章太炎论洪宪帝制失败之关键,有所谓三个人反对三个人,其中首先就是梁启超反对杨度。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他列第一名。袁世凯死后,杨度心灰意冷,踲入空门,在天津、青岛外国租界闭门学佛,在出世、超脱的佛学中重新思考人生、反省过去。以“虎禅师”为名写了不少论佛的杂文和偈语。
*六年(1917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入京参加,被他拒绝,他通电张、康“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他宣布披发入山,学佛参禅。他认为禅的基本精神就是无我,提出“无我主义”的“新佛教论”。*七年被特赦返京。
转变
君主立宪失败后,他的*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乱,他受孙中山委托,作为中山特使,通过夏寿田游说曹锟(夏寿田此时是曹的秘书),制止吴佩孚援陈,帮助孙中山度过*危机。孙说:“杨度可人,能履行*家诺言”(指东京时言)。192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此后杨度在山东张宗昌那里策应过北伐,张宗昌对杨度也言听计从,只有杨度曾为新闻记者林白水求情时,张宗昌才答应(可惜晚了一点)。他开始和一些*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十六年(1927年)在北京设法营救李大钊、成舍我。十七年(1928年),寓居上海,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党提供过不少情报。 加入中国互济会,捐助过一笔不菲的经费。杨度的最后的一篇文章是为杜月笙写的《杜氏家祠记》。杨度认为杜月笙是侠而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十八年(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与周单线联系。周离开上海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杨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准备撰写的《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并写好了大纲,然岁不与人未完成。*二十年(1931年)他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葬上海外国公墓。伍豪、潘汉年前往吊唁。杨度病中自题挽联:
帝道真知,如今都成过去事; 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
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1975年冬,周恩来在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时说,在重新修订《辞海》时,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他特别提到了杨度晚年参加*党一事:“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后来王就此事发表了《难忘的记忆》(1978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2:13
因为梁启超发现同盟吸引了太多优秀和有坚定志向的人才,梁启超已经无法控制住同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加入了保皇派。以维护他自身的宫廷文人的地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22:13
因为梁启超发现同盟吸引了太多优秀和有坚定志向的人才,梁启超已经无法控制住同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加入了保皇派。以维护他自身的宫廷文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