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的意义三方面回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3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45
人们常常只是从经济效率和经济收入的角度来考虑就业问题,应当说这是不全面的。一个社会的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就业问题是一个事关社会公正的问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是一个事关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渐深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的意义上来考虑就业的效应,而更应当从社会的意义上考虑就业的效应。
就业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每个人都是无法离开社会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主要途径,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群体生活会造*们不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社会分工是影响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体系越来越复杂和周密,社会分工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一般情形而言,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在这个分工体系中都应当有一个特有的位置,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特定的职业、特定的工作获得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从而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议程》明确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转引自《劳工世界》2002年第2期)所以,拥有一份职业、一份工作,是人们平等地进入、融入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相反,则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社会生活状况的边缘化,即与“主流”社会生活板块隔离开来,而进入一种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生活情境。如是,则会使失业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出现障碍,使得这种交往成为一种不平等的、不对称的社会互动。“失业造成了忧虑和不安定,由于失业而中断了工作以后,随着也就停止了参加社会生活。他们也没有勇气或者愿意去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页)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互动影响深远,它不仅会造成失业者与正常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而且还会使失业者的尊严以及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的伤害,其伤害程度会随着失业时间的推移日益加深。“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并且可能要经受着自尊和自信的损伤。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第二,就业是缓解*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
就业是就业者及其亲属基本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就业者及其亲属能够正常地生活。当一个经济总实力不算十分落后的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贫困现象和过大的*差距现象,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同这个社会的贫困问题以及*差距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造成这个社会里大量家庭的基本经济收入大幅度降低。假如一个社会里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相差不大,那么,失业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就会十分明显。比如,像中国城市里比较典型的三口之家,如果这个家庭原本属于中等收入水准,如果夫妻两人有一方失去了工作,那么,这个家庭就会下降至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在社会保障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见,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增大贫困群体的队伍,失业者本人及其亲属最有可能首先沦为贫困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城市的贫困群体成员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源自失业或下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现阶段,由于缺乏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中国的发展起步时间不长,社会成员的财富积累十分有限等原因,中国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对于就业的依赖程度尤其高。由此可见,中国的失业问题所造成的贫困问题甚于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由此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在中国的现阶段,解决贫困问题和*差距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增加就业机会,从总体上消除至少是缓解失业问题。
第三,就业有助于社会成员自身的发展。
当社会成员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会面临一个自身发展的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问题也有着有益的影响。其一,有助于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在不断产生,大部分原有的职业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而进行程度不同的更新或调整。因此,即便是在职业的范围之内,就业者也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注意发展自身的能力。其二,有助于继续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这种发展变化的幅度更为明显。于是,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产生了一个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问题,以适应时代的新形势和社会的新需要。但是,人们不可能凭空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人们只有以职业的具体要求为基本的平台和依托,才能有效地介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换言之,才能有效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其三,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社会成员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兴趣而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其个性化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当社会成员有志于为社会作贡献时,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成为这种抱负和价值观念得以实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如此之重要,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必定意味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包括失业者及其子女的自身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因而谈不上自身的发展问题,甚至一些社会成员已有的劳动技能也会逐渐丧失。
第四,就业是保证社会成员后代健康成长的必要。
拥有一份工作,不仅对就业者本身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其后代的健康成长、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一个正常的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就业又是一个家庭得以正常维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正常的家庭有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子女的社会化来说,家庭几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这样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正常的家庭有利于子女情感如爱心的培育,有利于子女正常生活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子女健康行为规范的形成。一旦家长失去了工作,那么,这个家庭就很有可能因为经济基础的薄弱而成为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从而对于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暂且不说家庭经济收入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子女体能的发育,就是父母的心态也会对子女的心理造成许多有害的影响。比如,失业者的焦虑心态、对于社会的非认同的态度以及封闭的生活取向等消极的心理成分都会或多或少地直接传递给子女,从而对子女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妨碍子女正常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另一方面,正常的家庭对于子女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主要是指家庭必须为子女的教育缴纳必要的学费。在中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不够完善,社会还没有能力将中小学生的学习费用全部包下,尤其是许多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更成问题。子女的教育费用是一个家庭的重要开支,尤其是许多农村地区要缴学费的大部分。所以,对于许多的一般收入家庭而言,如果父母失去了工作,那么,其子女能否顺利地完成基础教育便成了问题。
第五,充分的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人力资源是一项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其开发状况对于这个社会发展动力的强弱状况以及发展的持续性状况均有重要影响。就人力资源的开发而言,有一明显的弹性空间,即开发与否以及开发的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充分就业(虽然还不能说是惟一标志)。充分就业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意味着人力资源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相反,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那么就说明了这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得很不够,没有做到人尽其能,人力资源被大量的浪费。正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失业说明了一种人类资源的丧失。无论是从丧失了本来可以从生产中得到的实际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衡量,还是从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痛苦上衡量,失业的代价都是巨大的。未使用的自然资源还可以留待将来开发,然而工作,人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被浪费掉就永远也不可能弥补了。”(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页)另外,实现充分就业进而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还可以使社会成员形成一种真正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防止一部分社会成员长期由另一部分来“供养”的不合理状况。因为,大量的失业人员如果长时间地依赖社会福利生活,在客观上会产生明显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如平均主义的意识和寄生的心理。
第六,充分就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
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充分的就业,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才有可能普遍地得以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对自身处境形成较好的评价,才有可能普遍认同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只有实现了充分的就业,社会成员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群体之间的隔离因素,并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如是,则有助于增进社会合作,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那么,必定会削弱这个社会的整合程度。其一,会增加大量的社会离心因素。一个人对于社会是否采取一种积极的认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自身处境的满意程度,并且,这种满意程度的强弱对于其具体的动机及行为方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当他把自身所处不利处境主要归因于社会时更是如此。就一般情形而言,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失去了工作、经济收入急剧下降的人能够对自身的处境有一个满意的评价,能够形成一种对社会的亲和力和利他行为。重要的是,一个失业者至少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对社会的态度。因此,一个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员的社会,必定会存在大量相互不信任、猜忌、怨恨,甚至是抵触、敌视的现象。这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的潜在基础,随时都有可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动荡。其二,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问题。比如,“长期失业的年轻人尤其易于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并转向采取*的活动,诸如犯罪和吸毒。”(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中国的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目前的如盗窃、制假贩假、诈骗、抢劫等案件中,有较高比例的案主是没有工作的“无业人员”,其作案动机起初往往只是十分简单的基本生计问题。显然,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会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总之,严重的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难以形成,社会的整合程度将会下降,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保证,进而会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七,充分就业有助于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生活质量的提升既包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高,也包括社会环境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而充分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必要前提,也关乎社会能否安全运行。所以,如果一个社会注重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问题,就必然要注重充分就业的问题。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失业率较高,远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那么,这就意味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不升反降。就总体而言,这个社会的生活水准不可能是很高的。有研究表明,“失业会破坏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较多的心脏病、酗酒和自杀……(在美国)持续6年以上的失业的一个百分点上升会导致37000人过早死亡……对许多人来说,非自愿失业是造成非常严重的创伤的事件。”(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页)另有许多学者的调查显示,中国现在失业人员当中患病者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在岗人员的患病者。除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准之外,正如前面所提及的,过高的失业率还会降低社会的整合程度,从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些,均会严重妨碍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
第八,充分就业有助于社会发展基本宗旨的最终实现。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和基本目的应当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充分就业可以在不小的程度上保证人们既有一个相对安定、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现状,又有一个可以预期的发展前景,这有助于社会发展基本宗旨的最终实现。以此为起点,才谈得上实现权利特别是劳动权利的平等,才谈得上生活质量普遍得以提升的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整合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合作程度不断增进的问题,才谈得上消除贫困、缓解*差距、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如果不具备充分就业这个前提的话,那么,就会从一开始就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从而会形成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社会只能是一个少数人受益、多数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活水准无法得到保障的社会,只能是一个社会焦虑不断加重、社会问题迅速增多、社会整合程度不断降低、社会动荡随时可能出现的低质量社会。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社会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每年新增加的大量劳动力以及为数巨大的脱离农村土地的劳动力正在源源不断地迅速扩大失业者的队伍。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来,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成员的基本生计对于就业的依赖程度特别高。在这样的情形下,严重的失业问题使得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就业问题应当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中国现阶段应当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诚然,如果纯粹是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是否能有那么多的工作职位确实是个难题。这要受种种客观现实条件的*。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由于理念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基于不同的理念,安排多少就业人员有着很大的伸缩性。是否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其效果很不一样。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只要我们将就业问题当作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来对待,那么,仍有很多事情可做,就业空间仍会有不小的余地。同时,应当尽快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失业的负面社会效应。对中国社会来说,此问题尤其重要。我们不能以影响经济效率为理由而牺牲社会保障事业,不应将社会保障事业与效率截然地对立起来。有研究显示,“当人们将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时,并没有发现在一国的社会保护开支水平与其经济指数水平之间存在着系统的联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46
第一,就业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1、每个人都是无法离开社会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主要途径,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群体生活会造*们不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社会分工是影响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体系越来越复杂和周密,社会分工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一般情形而言,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在这个分工体系中都应当有一个特有的位置,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特定的职业、特定的工作获得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从而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
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议程》明确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转引自《劳工世界》2002年第2期)所以,拥有一份职业、一份工作,是人们平等地进入、融入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相反,则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社会生活状况的边缘化,即与“主流”社会生活板块隔离开来,而进入一种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生活情境。
4、如是,则会使失业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出现障碍,使得这种交往成为一种不平等的、不对称的社会互动。“失业造成了忧虑和不安定,由于失业而中断了工作以后,随着也就停止了参加社会生活。他们也没有勇气或者愿意去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页)
5、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互动影响深远,它不仅会造成失业者与正常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而且还会使失业者的尊严以及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的伤害,其伤害程度会随着失业时间的推移日益加深。“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并且可能要经受着自尊和自信的损伤。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第二,就业是缓解*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
1、就业是就业者及其亲属基本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就业者及其亲属能够正常地生活。
2、当一个经济总实力不算十分落后的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贫困现象和过大的*差距现象,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同这个社会的贫困问题以及*差距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3、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造成这个社会里大量家庭的基本经济收入大幅度降低。假如一个社会里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相差不大,那么,失业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就会十分明显。比如,像中国城市里比较典型的三口之家,如果这个家庭原本属于中等收入水准,如果夫妻两人有一方失去了工作,那么,这个家庭就会下降至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在社会保障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4、可见,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增大贫困群体的队伍,失业者本人及其亲属最有可能首先沦为贫困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城市的贫困群体成员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源自失业或下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现阶段,由于缺乏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中国的发展起步时间不长,社会成员的财富积累十分有限等原因,中国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对于就业的依赖程度尤其高。
5、由此可见,中国的失业问题所造成的贫困问题甚于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由此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在中国的现阶段,解决贫困问题和*差距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增加就业机会,从总体上消除至少是缓解失业问题。
三,就业有助于社会成员自身的发展。
1、当社会成员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会面临一个自身发展的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问题也有着有益的影响。
2、其一,有助于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在不断产生,大部分原有的职业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而进行程度不同的更新或调整。因此,即便是在职业的范围之内,就业者也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注意发展自身的能力。
3、其二,有助于继续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这种发展变化的幅度更为明显。于是,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产生了一个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问题,以适应时代的新形势和社会的新需要。但是,人们不可能凭空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人们只有以职业的具体要求为基本的平台和依托,才能有效地介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换言之,才能有效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4、其三,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社会成员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兴趣而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其个性化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当社会成员有志于为社会作贡献时,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成为这种抱负和价值观念得以实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5、正因为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如此之重要,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必定意味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包括失业者及其子女的自身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因而谈不上自身的发展问题,甚至一些社会成员已有的劳动技能也会逐渐丧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46
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三、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者能够不断再生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45
人们常常只是从经济效率和经济收入的角度来考虑就业问题,应当说这是不全面的。一个社会的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就业问题是一个事关社会公正的问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问题,是一个事关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渐深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的意义上来考虑就业的效应,而更应当从社会的意义上考虑就业的效应。
就业的社会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业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每个人都是无法离开社会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主要途径,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群体生活会造*们不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社会分工是影响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体系越来越复杂和周密,社会分工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一般情形而言,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在这个分工体系中都应当有一个特有的位置,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特定的职业、特定的工作获得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从而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议程》明确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转引自《劳工世界》2002年第2期)所以,拥有一份职业、一份工作,是人们平等地进入、融入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相反,则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社会生活状况的边缘化,即与“主流”社会生活板块隔离开来,而进入一种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生活情境。如是,则会使失业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出现障碍,使得这种交往成为一种不平等的、不对称的社会互动。“失业造成了忧虑和不安定,由于失业而中断了工作以后,随着也就停止了参加社会生活。他们也没有勇气或者愿意去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页)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互动影响深远,它不仅会造成失业者与正常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而且还会使失业者的尊严以及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的伤害,其伤害程度会随着失业时间的推移日益加深。“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并且可能要经受着自尊和自信的损伤。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第二,就业是缓解*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
就业是就业者及其亲属基本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就业者及其亲属能够正常地生活。当一个经济总实力不算十分落后的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贫困现象和过大的*差距现象,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同这个社会的贫困问题以及*差距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造成这个社会里大量家庭的基本经济收入大幅度降低。假如一个社会里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相差不大,那么,失业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就会十分明显。比如,像中国城市里比较典型的三口之家,如果这个家庭原本属于中等收入水准,如果夫妻两人有一方失去了工作,那么,这个家庭就会下降至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在社会保障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见,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增大贫困群体的队伍,失业者本人及其亲属最有可能首先沦为贫困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城市的贫困群体成员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源自失业或下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现阶段,由于缺乏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中国的发展起步时间不长,社会成员的财富积累十分有限等原因,中国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对于就业的依赖程度尤其高。由此可见,中国的失业问题所造成的贫困问题甚于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由此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在中国的现阶段,解决贫困问题和*差距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增加就业机会,从总体上消除至少是缓解失业问题。
第三,就业有助于社会成员自身的发展。
当社会成员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会面临一个自身发展的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问题也有着有益的影响。其一,有助于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在不断产生,大部分原有的职业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而进行程度不同的更新或调整。因此,即便是在职业的范围之内,就业者也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注意发展自身的能力。其二,有助于继续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这种发展变化的幅度更为明显。于是,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产生了一个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问题,以适应时代的新形势和社会的新需要。但是,人们不可能凭空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人们只有以职业的具体要求为基本的平台和依托,才能有效地介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换言之,才能有效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其三,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社会成员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兴趣而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其个性化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当社会成员有志于为社会作贡献时,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成为这种抱负和价值观念得以实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正因为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如此之重要,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必定意味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包括失业者及其子女的自身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因而谈不上自身的发展问题,甚至一些社会成员已有的劳动技能也会逐渐丧失。
第四,就业是保证社会成员后代健康成长的必要。
拥有一份工作,不仅对就业者本身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其后代的健康成长、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一个正常的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而就业又是一个家庭得以正常维系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正常的家庭有利于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子女的社会化来说,家庭几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可以这样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正常的家庭有利于子女情感如爱心的培育,有利于子女正常生活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子女健康行为规范的形成。一旦家长失去了工作,那么,这个家庭就很有可能因为经济基础的薄弱而成为一个不正常的家庭,从而对于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暂且不说家庭经济收入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子女体能的发育,就是父母的心态也会对子女的心理造成许多有害的影响。比如,失业者的焦虑心态、对于社会的非认同的态度以及封闭的生活取向等消极的心理成分都会或多或少地直接传递给子女,从而对子女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妨碍子女正常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另一方面,正常的家庭对于子女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主要是指家庭必须为子女的教育缴纳必要的学费。在中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不够完善,社会还没有能力将中小学生的学习费用全部包下,尤其是许多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更成问题。子女的教育费用是一个家庭的重要开支,尤其是许多农村地区要缴学费的大部分。所以,对于许多的一般收入家庭而言,如果父母失去了工作,那么,其子女能否顺利地完成基础教育便成了问题。
第五,充分的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
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人力资源是一项最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其开发状况对于这个社会发展动力的强弱状况以及发展的持续性状况均有重要影响。就人力资源的开发而言,有一明显的弹性空间,即开发与否以及开发的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而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实现充分就业(虽然还不能说是惟一标志)。充分就业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意味着人力资源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开发。相反,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那么就说明了这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得很不够,没有做到人尽其能,人力资源被大量的浪费。正如社会学家所指出的那样,“失业说明了一种人类资源的丧失。无论是从丧失了本来可以从生产中得到的实际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衡量,还是从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痛苦上衡量,失业的代价都是巨大的。未使用的自然资源还可以留待将来开发,然而工作,人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被浪费掉就永远也不可能弥补了。”(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页)另外,实现充分就业进而充分开发人力资源,还可以使社会成员形成一种真正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防止一部分社会成员长期由另一部分来“供养”的不合理状况。因为,大量的失业人员如果长时间地依赖社会福利生活,在客观上会产生明显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如平均主义的意识和寄生的心理。
第六,充分就业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
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充分的就业,社会成员的经济收入才有可能普遍地得以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对自身处境形成较好的评价,才有可能普遍认同社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态度。只有实现了充分的就业,社会成员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群体之间的隔离因素,并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如是,则有助于增进社会合作,提高社会的整合程度,进而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存在着严重的失业问题,那么,必定会削弱这个社会的整合程度。其一,会增加大量的社会离心因素。一个人对于社会是否采取一种积极的认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自身处境的满意程度,并且,这种满意程度的强弱对于其具体的动机及行为方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当他把自身所处不利处境主要归因于社会时更是如此。就一般情形而言,我们不能设想一个失去了工作、经济收入急剧下降的人能够对自身的处境有一个满意的评价,能够形成一种对社会的亲和力和利他行为。重要的是,一个失业者至少会影响到一个家庭对社会的态度。因此,一个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员的社会,必定会存在大量相互不信任、猜忌、怨恨,甚至是抵触、敌视的现象。这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的潜在基础,随时都有可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动荡。其二,直接影响到社会治安问题。比如,“长期失业的年轻人尤其易于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并转向采取*的活动,诸如犯罪和吸毒。”(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中国的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在目前的如盗窃、制假贩假、诈骗、抢劫等案件中,有较高比例的案主是没有工作的“无业人员”,其作案动机起初往往只是十分简单的基本生计问题。显然,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会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总之,严重的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难以形成,社会的整合程度将会下降,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保证,进而会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七,充分就业有助于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问题。生活质量的提升既包括生活水准的持续提高,也包括社会环境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而充分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的必要前提,也关乎社会能否安全运行。所以,如果一个社会注重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问题,就必然要注重充分就业的问题。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失业率较高,远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那么,这就意味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准不升反降。就总体而言,这个社会的生活水准不可能是很高的。有研究表明,“失业会破坏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较多的心脏病、酗酒和自杀……(在美国)持续6年以上的失业的一个百分点上升会导致37000人过早死亡……对许多人来说,非自愿失业是造成非常严重的创伤的事件。”(保罗·A·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339页)另有许多学者的调查显示,中国现在失业人员当中患病者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在岗人员的患病者。除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准之外,正如前面所提及的,过高的失业率还会降低社会的整合程度,从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些,均会严重妨碍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普遍提升。
第八,充分就业有助于社会发展基本宗旨的最终实现。
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和基本目的应当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充分就业可以在不小的程度上保证人们既有一个相对安定、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现状,又有一个可以预期的发展前景,这有助于社会发展基本宗旨的最终实现。以此为起点,才谈得上实现权利特别是劳动权利的平等,才谈得上生活质量普遍得以提升的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整合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合作程度不断增进的问题,才谈得上消除贫困、缓解*差距、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问题。如果不具备充分就业这个前提的话,那么,就会从一开始就背离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从而会形成一个病态的社会。病态社会只能是一个少数人受益、多数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活水准无法得到保障的社会,只能是一个社会焦虑不断加重、社会问题迅速增多、社会整合程度不断降低、社会动荡随时可能出现的低质量社会。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中国社会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而且,每年新增加的大量劳动力以及为数巨大的脱离农村土地的劳动力正在源源不断地迅速扩大失业者的队伍。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及时地建立起来,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社会成员的基本生计对于就业的依赖程度特别高。在这样的情形下,严重的失业问题使得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对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充分就业问题应当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中国现阶段应当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
诚然,如果纯粹是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是否能有那么多的工作职位确实是个难题。这要受种种客观现实条件的*。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由于理念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基于不同的理念,安排多少就业人员有着很大的伸缩性。是否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其效果很不一样。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只要我们将就业问题当作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来对待,那么,仍有很多事情可做,就业空间仍会有不小的余地。同时,应当尽快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失业的负面社会效应。对中国社会来说,此问题尤其重要。我们不能以影响经济效率为理由而牺牲社会保障事业,不应将社会保障事业与效率截然地对立起来。有研究显示,“当人们将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进行比较时,并没有发现在一国的社会保护开支水平与其经济指数水平之间存在着系统的联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46
第一,就业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1、每个人都是无法离开社会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主要途径,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群体生活会造*们不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社会分工是影响社会群体生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分工体系越来越复杂和周密,社会分工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就一般情形而言,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在这个分工体系中都应当有一个特有的位置,每一个适龄的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特定的职业、特定的工作获得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从而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
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国际劳工组织的《全球就业议程》明确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转引自《劳工世界》2002年第2期)所以,拥有一份职业、一份工作,是人们平等地进入、融入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一个必要条件。相反,则往往意味着一个人社会生活状况的边缘化,即与“主流”社会生活板块隔离开来,而进入一种片面的、狭小的、封闭的社会生活情境。
4、如是,则会使失业者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出现障碍,使得这种交往成为一种不平等的、不对称的社会互动。“失业造成了忧虑和不安定,由于失业而中断了工作以后,随着也就停止了参加社会生活。他们也没有勇气或者愿意去重新建立新的社会联系。”(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7页)
5、这种不平等的社会互动影响深远,它不仅会造成失业者与正常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隔阂,而且还会使失业者的尊严以及独立的人格受到严重的伤害,其伤害程度会随着失业时间的推移日益加深。“一个失业者在就业的人员当中失去了自尊和影响,面临着被同事拒绝的可能,并且可能要经受着自尊和自信的损伤。最终,失业者在情感上受到严重打击。”(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2页)
第二,就业是缓解*差距,大面积地消除贫困现象的有效途径。
1、就业是就业者及其亲属基本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拥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意味着就业者及其亲属能够正常地生活。
2、当一个经济总实力不算十分落后的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贫困现象和过大的*差距现象,那就说明这个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同这个社会的贫困问题以及*差距问题的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3、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造成这个社会里大量家庭的基本经济收入大幅度降低。假如一个社会里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收入相差不大,那么,失业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就会十分明显。比如,像中国城市里比较典型的三口之家,如果这个家庭原本属于中等收入水准,如果夫妻两人有一方失去了工作,那么,这个家庭就会下降至低收入家庭。尤其是在社会保障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4、可见,严重的失业问题必定会增大贫困群体的队伍,失业者本人及其亲属最有可能首先沦为贫困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城市的贫困群体成员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源自失业或下岗。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现阶段,由于缺乏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中国的发展起步时间不长,社会成员的财富积累十分有限等原因,中国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对于就业的依赖程度尤其高。
5、由此可见,中国的失业问题所造成的贫困问题甚于发达国家。这是中国社会的就业问题不同于许多发达国家的一个明显特征。由此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在中国的现阶段,解决贫困问题和*差距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在于增加就业机会,从总体上消除至少是缓解失业问题。
三,就业有助于社会成员自身的发展。
1、当社会成员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就会面临一个自身发展的问题,就会产生新的需求。而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问题也有着有益的影响。
2、其一,有助于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逐渐深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在不断产生,大部分原有的职业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而进行程度不同的更新或调整。因此,即便是在职业的范围之内,就业者也必须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注意发展自身的能力。
3、其二,有助于继续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这种发展变化的幅度更为明显。于是,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产生了一个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问题,以适应时代的新形势和社会的新需要。但是,人们不可能凭空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人们只有以职业的具体要求为基本的平台和依托,才能有效地介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换言之,才能有效地进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4、其三,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社会成员对于他所从事的职业产生了兴趣而不是一种负担的时候,其个性化的发展便成为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当社会成员有志于为社会作贡献时,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成为这种抱负和价值观念得以实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5、正因为就业对于社会成员的自身发展如此之重要,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员,必定意味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成员包括失业者及其子女的自身发展面临着许多障碍,因而谈不上自身的发展问题,甚至一些社会成员已有的劳动技能也会逐渐丧失。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9:46
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三、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是社会劳动者能够不断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