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5:2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36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意思是一个人不在七十三岁死,就会在八十四岁死,所以到七十三岁或者八十四岁阎王爷还没来找,就要自己去找阎王了。古时,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是人生命中的两个“坎”,让人们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担惊受怕。
扩展资料:
人的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
孔孟两位大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被称为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孟子被称为“亚圣”,而他们两个人辞世的年纪分别为七十三和八十四(虚岁)。而古时的人向来比较迷信,认为自己活得和两位圣人差不多也心满意足了,久而久之,就流传了这样一句老话。
不过,虽是偶然,但是七十三和八十四的由来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命周期为7-8年,其中又分为低潮期和*期。低潮期主要是7和8的倍数时期,这时期的人免疫力差,生存技能弱,*期主要指的是中间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免疫力强,生命力旺盛。
分别按照周期为7年和8做一次周期分析,7年的低潮期是7、14、21、28直至84岁,而8年的低潮期是8、16、24、32直至72岁。因此,无论是七十三还是八十四,都处于低潮期的边缘,而又加上老年人自身免疫力差,又易患多种难以根治的疾病,所以死亡率高也是情有可原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36
民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意思是说,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个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时期死亡。这句俗语没有半点科学根据。却有一段颇不平凡的来历。这种说法来自儒家信仰,两数分别是儒家始祖孔子和孟子的生年数。
孔子享年73岁。孟子享年84岁。所以在民间有谚语,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当然了,当前社会环境平和,物质生活充裕,百岁老人也不稀罕。
虽然现代社会百岁老人有很多,但只能说少部分的是现代社会的成果,因为老来不缺少衣食是活人命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最基本的是,现在活着的百岁老人,年轻的时候,自然环境好,没有污染,自然是打下了一个很好的身体基础条件。大约在二三十岁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加上这部分人生活习惯好,所以成就了现在的颐养天年。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民间对人生寿命的传说,也就是说人活到七十三岁是一个寿终关口,过了七十三岁还 有望活到八十四岁。到了八十四岁又是个寿终关口,如活到八十四 岁不死,就算闯过了这道关口,还能继续活下去。
“七十三、八十四”的由来,是从我国史上两位“圣人”归天的虚岁说起的。一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圣人”孔丘,一位是战国 时代的“亚圣”孟轲。正巧孔子年满七十三虚岁时归天,孟子活到 八十四虚岁时寿终。
因为孔、孟都被尊为“圣人”,所以,人们把他们归天的年龄视为不吉利之年。认为“圣人”才活到七十三、八十 四岁,其他人要超过这两位圣人的年岁也就很难了,所以说“阎王 不叫自己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37
之所以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过去人均寿命极端,,七八十岁已经相当稀有;(二)孔孟二人分别于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去世,因崇尚儒教我们认为凡人的寿命难超过圣人;(三)这一俗语流传下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并在潜意识里寻找例证验证这一说法。
过去人均寿命较短
当前我国人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孔夫子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五十岁也是天命之年,六十岁就是古来稀了。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也水涨船高,我们的人均寿命也得到了十足的提高,孔子生活的年代人均寿命只要20岁,盛唐之世人均寿命也不足30岁,到了清朝人居寿命刚刚突破40岁,到了近代人均寿命每年都有提升,现在已经77岁了,在过去活到七八十岁的人十分罕见,因此在这个年龄段死亡的风险自然会更高。
凡人的寿命难以超过圣人
中国自汉代以来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教成为了官方教义和民间信仰,儒家的两位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也被世人尊称为“圣人”和“亚圣”,二人分别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时去世,因为民间对二人十分尊敬,所以认为一般人很难活过二人去世的寿命,这才有了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
说法深入人心
当某个说法流传甚广之后,人们会在潜意识里会为这一说法寻找例证,以证实它的合理性。每一天都有在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去世的人,但只要看到在这两个岁数去世的人,人们的就越来相信说法的正确性,从而让这一老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37
意思是说,人们活到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是个不吉利的“坎”,容易在此时死亡。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3:38
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说是老人的一个坎(关口),一般人过不了这个坎,到了73和84的老人心里十分紧张,认为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性,其实是没有科学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