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7:07
报价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报价太高,会把客户吓跑,太低了自己又吃亏,只有一个合理专业的报价,才能为我们赢得更多的客户。怎样才能做到合理报价呢?这里是有一定技巧的。即使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阶段,因受市场因素和配额等影响,报价也不尽相同,一定要多方了解有关信息。
一般说来,客户正忙得不可开交时,你可以报一个模糊的价格,让他对该品种有大概的价格印象,详细情况可另行约定时间商议。客户有明确的购买意向时,业务人员应抓住时机报出具体的价格,让其对产品价格有较为具体的了解。在同行业务人员较多,竞争激烈时,不宜报价。此时报价,客户繁忙记不住,却让留心的竞争对手掌握了你的价格,成为其攻击你的一个突破口。
你要尽可能先从多方面了解客户的情况,这样才有助于你有的放矢地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报价,即“个性报价”。比方说,如果一个客户向你询价,你就应先了解这个客户是否属于你们产品面对的群体,其主要的产品经营范围及销售方式,是批发还是零售,是大客户还是小的经销商,他的购买能力及诚意,他对产品的熟悉程度等。然后以这些为基础资料建立一个详尽的客户档案,再根据以下这几个大众性的原则,最后报出价格。
如果有些客户对价格特别敏感,而他又很看中你的产品,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跟客户打一场“心理战”,询问或揣摩一下客户的目标价格,再跟自己能出的底价比较一下差距有多大。比如他的目标价格是20元,而你能承受的价格是25元,那你最好报35元。还价时你可分多步骤走,先让利多一点,让客户看到希望,接着的让利一步步减小,千万不可以一步到位,要让客户慢慢尝到甜头,看到希望,但又要通过艰苦努力获得,让客户最后有一种赢了、占便宜的感觉。
李老板:“你们这个月有没有什么新*?”
赵振:“有啊,这次新*是凡在节前15天内,进货20万元以上的,给予2%的返利。”
李老板:“才给2%?力度太小了吧?看来春节我要把重点放在我经营的白酒上了。”
赵振:“那可不行啊,公司说Y市场一定要达到20万元以上的。你上个月才卖了十多万元。”
李老板:“不是我不想多卖,而是卖咱这个产品确实不挣钱啊,而我的费用又那么大。小赵,你要理解我啊。”
赵振:“李老板,不论怎么说,这个月你可一定要帮我的忙,快年底了,我还要晋升呢!另外,任务完不成70%,连奖金也拿不到……”
李老板:“哦,是吗?有那么严重?但是你也要帮我的忙啊!”
赵振:“怎么帮忙,你说,李老板?”
李老板:“这样吧,这个月我销售15万元,你给我申请3%的促销*,批下来,我就拼一把,批不下来,那我可就要重点做白酒了……”
赵振:“这,李老板,你可为难我了啊,另外,你要的优惠额度那么大,不太好批下来啊。”
李老板:“小赵,那你看着办吧,我有事先出去了。”
促销申请自然没有批复下来,后来,由于是春节旺季,结果呢,这个客户因为消极对待他们厂的产品,竟然在春节这个大好时机,仅仅卖了不到7万元的货。
事实上,如果业务人员不得不先说到价格时,那就先把价格定得高一些,再通过沟通慢慢下调,这样就会营造一个较大的回旋空间,不至于太被动。另外一个业务人员黄凯就比较会用这样的方法说服客户:
张经理:“你们厂家现在不是又推出了好的*吗?”
黄凯:“好的*?不可能,现在产品都供不应求,光客户打款每天就近200万元,很多客户都在忙着抢货呢,现在,谁能够抢到货,谁就能挣到钱……”
张经理:“哦,货那么紧?咱们周边的市场有没有打款的?”
黄凯:“有啊,你看G县的李老板,一下子就打了30万,H县客户也分两次打了50万,看来春节的钱人家是非挣到手不可了。另外,由于公司的运输紧张,即使你现在打款,也要排到一个礼拜之后才能送货了。”
张经理:“哦,真的吗?那我现在打款呢?如果我多打点儿,你能不能帮我申请一点儿优惠?小黄,你也知道,咱们哥们儿关系一直不错……”
黄凯:“你现在打款的话,我会盯着公司尽量提前把货给你发来,如果你一次性能够打款30万元以上,我可以向公司帮你申请返利1%一1.5%,但难度非常大,因为现在产品是供不应求!”
张经理:“嗨,这样吧,我想办法给公司打够50万元,你能不能帮哥哥申请2%,就算你帮哥哥一个忙,申请下来后,我请你吃饭。”
黄凯:“2%,力度太大了吧?50万元,就是1万块啊,但为了我们多年的交情,就让我来试试吧,到这个节骨眼上,这个忙我也不能不帮。”
张经理:“好,够哥们儿,就这样定了,我现在就让财务人员去打款。”
事后,这个张经理仅在春节期间就销了将近90万元,从而打破了该市场的历史销售纪录,并成为该区成功销货的典型。
同样的优惠*,报价方式不同结果就迥然相异。业务人员小赵一下子就向客户抛出了优惠*的底线,从而把公司的*展露无遗,在客户贪心无法满足、目标难以达到的情况下,最终导致双输的结局。而小黄却很讲究策略性,先是渲染节前产品、配送等的紧张气氛,后是表明在旺季时*不好申请,接下来又拿周边市场的案例做“幌子”,从而一步步不仅达到了压货的目的,并且还落了个“够哥们儿”的好口碑。
由此可见,在报价的时机上,业务人员最好还是不要一开始就谈及价格尤其是价格底线问题,因为在其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首先谈及价格,必然会造成缺乏根据地盲目定价、还价,谈判则可能演变成买卖双方围绕价格在那里“空谈”,而且价格一旦定下,再想修改就难了。另外,在双方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尚未充分交流意见的前提下,空谈价格,很可能一开始就导致谈判弄僵。你应该知道,谈判的目的是成交,而不是为了摆姿态,谈判弄僵了对谁也没有益处。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细节决定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