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6:29
现将传统的各种花灯概述如下: 据传,明末一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前,当时在朝为官的林兰友奏请崇祯皇帝曰:“微臣家乡枫亭灯事之盛,不逊于京都,敬请陛下到时驾临观灯。”崇祯皇帝听毕,表示届时亲临观灯。于是林兰友速返故里,为了迎迓圣上莅临观赏,把宫廷长廊的花灯、御花园树上披着彩灯和花盆上灯,分别仿制成象征性的蜈蚣灯、松树伞灯和用菜头雕作的花盆菜头灯。
枫亭里民为了歌颂太平盛世,驱妖除邪,按林兰友的描述,加于创造构思就制作形似蜈蚣的彩灯,故曰蜈蚣驱邪灯,传承迄今四百多年,枫江独具一格,全国不多见的。
早年制作的方法,采用竹片、竹篾、木板、布料等材料。首先把竹片、竹篾、木板按不同规格折编、绑扎成长丈余、宽三尺多的状似蜈蚣型,然后用花布、色纸裱糊装饰,每架从头至尾部成为长方形的前部装上蜈蚣的头,尾部亦装上尾巴,共装上14排,每排系上6盏纸灯笼。形似一条庞大的蜈蚣,俗称“蜈蚣灯”,下方备有四支木架支撑,由八名青年灯手轮换高擎,慢步行走,远远望去,形似蜈蚣爬行,甚为奇特壮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灯具艺术也不断创新,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蜈蚣灯的规格愈来愈大,采用两张胶合板连接制成,长6米,宽3米,装饰艺术更加讲究,除用花布,断路灯幔遮周边外,正面
用有色的灯泡组成“欢度元宵”、“天官赐福”、“振兴中华”、“科技时代”、“安定团结”、“太平盛世”、“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可装上灯泡300个,两边配饰电条10支,还配备日光灯、用手扶拖拉机的动力供电,蜈蚣闪闪发亮,架架相随而行,相映交辉,目不暇接,成为枫亭灯具一大特色,名闻遐迩。 花盆菜头灯是用木制花盆,用白萝卜雕刻而成的各式花样,故称叫“花盆菜头灯”。这一汉族传统民俗艺术瑰宝,在兰友、学士两个社区民众传承已有四百多年,枫江独有,全国罕见。
据传当年林兰友描述御园花盆缀灯,里民不甚了解,既无花盆、又是无奇异花草,就把自家种植的白萝卜拿来,用刀雕刻花鸟之类图案,用木板钉成花盆,用猪油点燃作为灯具,加入游灯行列,尔后逐年加于改革,沿承至今。
花盆菜头灯制作分为中四个程序:一是花盆制作,取其木板钉成上面70公分,底部45公分,高50公分的方形花盆,盆口用双木片加固,中间留个孔口,备作插进花树冠,外边用花纸裱贴饰装,显得雍雅美观;二是选择油茶树或榕树,树冠要有平展、平整,配有刚开的桃花丛,仿扇形而作单面盆景,缀上纸蝴蝶或鸟之类。在树丛中预装着竹签25条30支,作为菜头灯的插座了;三是制作菜头灯,经过匠师精心设计,具有独运的艺术功力,选用白色萝卜头,精雕细刻上飞禽鸟兽、花卉之类的图案。如“孔雀开屏”、“双凤戏牡丹”、“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白菊傲霜”等十来个品种,形象*真,栩栩如生。在菜头背面凿个小洞,向花卉延伸,以备串上灯蕊;四是精制灯蕊,这是菜头灯关键,既要保证灯光通明,又要预防被风吹熄,必须选用生猪板油,压成厚纸状,剪成4寸长、3寸宽,包上粗纱线,搓成条状,从小洞通至菜头灯之上。零件制毕再行组装,将雕的菜头插上花树,又移装在花盆之上点亮,游灯时两人前后抬杠,慢步行走。若是在“菜头灯”缀在松树冠上,便称曰“菜头枝”,由一人支撑。走动时灯辉闪闪发光,洒在雪白的菜头图案上,映照花树、相互辉耀。灯光和星辉交织,胜似火树银花,为节日增添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如今,菜头灯装饰有所改革,改猪油作蕊点火为干电池或发电机供电,花盆菜头灯装置在新车上,由三轮车运行,节省人力扛抬,似乎向现代化进了一步。 松树伞灯是林兰友从京都御园树披彩灯仿效,在家乡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灯具,至今有四百多年之久。寓意激励后人保持高风亮节的品格。
制作之前要上山观察选择枝叶并茂的青松树,要求形状下大上尖,高约2米,剪去多余枝叶成为伞状,由底部向上分层系挂“纸灯”,一般可挂80—120盏,用蜡烛点灯,由一人支撑,火光闪烁发亮,观者感到新奇。如今改用铁圆圈、塑料带制作,裱糊色纸和纸花,装上电灯,放置在三轮车上,具有浓厚地方灯具的文化特色。 枫亭兰友街的“百戏彩架灯”始清末,早年只是规格小,用平板搭个平台,扮妆人物坐在竹椅上,人物二至三人,动作简单。时至1941年闰六月十九日,集英亭举行隆重观音大士*吉日祭祀活动,盛况空前的。当时,聘请南安师傅作“水架灯”时人手不足,特邀请刘宝泉(大名大毛)、林开玉、陈文端等四人为师傅帮手。在做的过程中,他们眼神精灵,心领神会,学会了饰架的基本要领。翌年元宵节把“水架灯”演变为多样的“百戏彩架灯”,一直流传至今。
早年的“百戏彩架灯”,制作简单,规格较小。取用双铁支作主轴,中段装上坐垫,用铁器佯装宝剑、钺戟、矛、刀等兵器,便于脚踏着盘子、茶杯或红柑之上。底部用木架和木板钉牢,并用花带幔着,以山水图案为后景。扮饰戏剧典故的男女孩童标眉粉妆,身着华丽戏装,高悬半空,出奇惊险,扣人心弦。早年这种彩架,由八人身强力壮男子轮换抬扛着,高举汽灯、火把,慢步行进。
如今,彩架规格加大,长八尺至丈二,宽六尺,高丈余,用木板作底座,改人扛为胶轮车推进。设计戏架艺人薛金荣、刘吉石、薛金华、陈德七奇思妙想,精心制作楼台亭阁、高山流水、古井喷泉、年年各异,蔚为壮观。近几年架灯的典故:妈祖救驾,林则徐销烟,中国杂技,中国航天,春草闯堂,枫亭工业园蓝图等数十个剧目。彩架上配饰电灯、日光灯、电条、断路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出奇入胜,观者大饱眼福,赞声不绝。
十多年前,“全国首届纪念和平女神妈祖千年学术研究会暨妈祖千年祭”、“莆田市建市十周年”、“仙游县建县1300周年庆典”,枫亭彩架灯应邀展演,备受赞赏。尔后在鲤城、涵江、黄石和惠安、崇武等地参加文艺踩街,博得数以万计的海内外观众喝彩叫绝:“枫亭的百戏彩架灯”是莆仙文艺的一朵奇葩”。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清光绪年间,枫亭学士里锦屏山之麓北,为古驿道通衢。行旅往来不绝,又是是海产品集散销售墟场,贾商云集。莆田湄洲岛、惠安崇武等地的渔民把出海捕捞返航的海鲜产品,源源运至枫亭学士南市街出售,市场繁华,辐射莆、仙、惠三邑。
据传,某一年正月十六日,学士里举行盛况空前元宵游灯,招引着众多观灯者。其间亦有湄洲岛、崇武等地渔民加入游宁行列。他们一则观赏元宵花灯,再则做海产品销售广告。特备许多鱼类水产品,用竹箩筐盛装,挂上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夫妻双双扛着鱼箩筐参与元宵游灯活动。
尔后,学士里民仿效前年渔民扛鱼游灯的情景,便创造出地方特色的灯具。用竹片、竹篾编制成形与马鲛、鲈鱼、鲳鱼、鲤鱼、鲢鱼、乌贼、龙虾等鱼类的形像,约长三、四尺的框架,然后用白纸裱糊再画上鱼鳞,形状*真,巧夺天工,很难区辨真与假。
把制作成的水产品,放置在竹箩筐里,在鱼的头部、中部和尾部各挂上一盏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灯光摇晃荡动,闪烁发光,颇具地方特色。
游灯时,挑选若干名青年男子,佯装夫妻伴侣。男的身穿着浅淡*衣裳和黑裤,腰束绸布带,头戴竹笠,脚穿草鞋;女的扮装为湄洲女和惠安女。湄洲女系是头梳船帆的妈祖发髻,插上一朵鲜花,身穿着蓝布镶黑边的短衣裳和黑裤,腰用花布为裤带,脚穿黑布鞋,;扮装成惠安女的,身穿花色布的短衣,绿色裤,腰系上白银链,头扎花巾披肩,戴上*兴尾竹笠挂上鲜花。一男一女搭档、用竹棍扛着,一手撑着长高胸肩齐的竹棍,一手护着肩上的竹棍,边走边戏说:“端明学士里,人人做生意,夫唱妻又随,价钱很合理,鲜鱼很新鲜,斤两称“先先”,童叟不相欺,先来就卖先。”
男的又说:“我是学士人,卖鱼做“高人”,有的挑去卖,有的送亲人。生意讲公道,斤两称无错,多少可以买,大家讲‘古道’”。
女的接着说:“老公去讨鱼,老婆在厝里,管教好子女,和睦咱邻里,今夜乐无边,渔翁渔婆灯,花灯真好看,全街喜万千”。
这种灯具在学士里,传承至今近百年,独揽枫江,全国少见时至今朝已濒危,亟待抢救。 皂隶舞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一种驱妖除邪的舞蹈。左传曰“士臣兴、皂臣兴、兴臣隶”。后来通称役于官署,出司呵殿,执杖而立者为皂隶。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元宵节日以太师、大人等武身之类的神祗出巡排列十警·八班·皂隶之仪仗。其中扮皂隶舞为四个人。其装饰是:头戴平顶将军帽,扎上红布巾,插一副一尺长金色纸花;脸罩假面具,(制作为眼睛大、鼻孔小,以兰·绿(黑)·红·黄四种颜色,分长舌歪嘴各两个面具),身着兰衣红裤,足穿草鞋、扎腰绑腿,手执刑杖(竹皮),威武神气。起舞之时,各人右手持竹,左脚踩地,低头弯腰,吸气丹田,随即挺身举首,大眼滚动,鼻孔冒气,俱各相对作揖,继而转身相背,移步前进,表演动作井条一致。舞态神奇,肃穆凛然。令观看之人生畏回避。纷纷让开通道。后表演者手持竹牌托地,小跪轿前,平举竹牌轻而抖弹三下,以示叩礼之意。待旗牌官传令三呼,九声响锣时立随轿前。为皂隶舞全过程结束。(演出时间、步数以场地长短而定)每逢驻驾迎神出入衙的时候,又再重新起舞。
皂隶舞是民间少见的一种独特舞蹈,古称“乡人傩”。枫亭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春游,皂隶舞出队表演,瘳瘳无几,能演出者少,而后续无人。继承发扬皂隶舞,方不致于濒危失传。 童身——菩萨的替身。通常由各宫社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选拔。选拔时先由各房族挑选出淳朴诚实,乐善好施,对菩萨虔心的青壮年男子五至七人。先在宫社焚香,后跪在菩萨面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接着坐在椅上,闭上双眼,头伏香案,由宫社长老焚香念咒,直至人有早先起舞,就算是菩萨的替身——童身。
童身起舞多在元宵春游佳节进行。
童身坐轿每年正月元宵游境时才有出现。
童身轿与菩萨轿不同,它构造奇特,其座位是由七把刀均匀地排列斜插在轿上,脚座上有一根横木。独特简单的构造都利于童身轿上舞。
童身坐轿出巡游境时其仪式和装束与踏火场相同。不同的是坐轿上轿上舞,踏火场是地上蹈,形成了历史性的舞蹈。因童身舞震动性大,抬轿者倍加辛苦,因此选派八人年富力强信众,身着白色衣服,腰扎红布带,分两班,轮换抬童身轿。起轿时,童身左手拎剑、球,右手举令旗,横眉冷对。在前方敲锣者打着“昌昌,昌昌,昌昌,昌昌昌”反复锣声中,护送游境的队伍徐徐向前。
在人口密集广宽地界,童身起舞了。只听童身“啐”一声,立即抡起刺球,朝自己背脊无休止地摔打,信众看到背上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淌,无不心疼。抬轿者拼命往前跑,到了尽头又转过头拼命往回跑,在锣声“昌昌昌昌……”中*者扛过轿又继续来回奔跑,但见童身脚背勾着横木,臀部坐着七刀,上身往后仰,轿又来回颠簸着,观众看了无不心惊胆颤。“昌昌,昌昌……”恢复行进速度的锣声又响了,童身依然坐着刀架,左手拎着刺球,右手举着令旗,横眉冷对前方,游境的队伍又徐徐向前了。 舞龙、舞狮是枫亭元宵游灯的最后一项节目,始清咸丰年间。当时驻在枫亭天王院的“湖南勇”(即湘军),在观看元宵游灯之后,认为枫亭游灯没有舞龙舞狮是美中不足。于是,就教枫亭人制作龙和狮,并教习舞龙、舞狮的技艺,让他们掌握舞龙、舞狮的十八般技艺。从此,舞龙舞狮便成为元宵游灯的又一精彩节目。至今仅遗留舞龙八项技巧:即潜龙奋起、翻肚、脱鳞(龙身卧地、脱节、翻滚、变蝶)、化马(龙当马、执龙珠人骑龙头)、拧肩(扭转身子为绳)、穿尾翻头、龙门阵等;舞狮留下7项技巧:出洞(沿人群转三圈)、伸腰擦痒(用脚搔擦全身)、哺乳(小狮吃奶)、带子过溪(大狮子口叼一只小狮子,背驮一只小狮子)、三进三退(狮尾人举起狮头人,而后跳上桌面)、戏珠吐雾(高难度动作)、龙狮朝天(舞狮人手压狮头,脚朝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