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中国有多少人在食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6:1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19:25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用口感差的籼米杂交形成的,口感更差,现在很少人去食用,一般多用于动物饲料。以前老一辈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就能活下去,杂交水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1976年国家大范围推广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1988年的时候,全国已经有一半的稻田都种上了袁隆平的水稻,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选择口感更好的水稻进行食用。目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经缩小到不超过8.542%,已经退出了主要稻米品种,所以书上和媒体说到袁老的品种一般我们是吃不到也买不到的。
由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追求更高产,生长周期更短,土壤适应性更强的水稻品种,所以口感这一指标就被舍弃了。一年产三季甚至四季,从过去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一下子提高到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大关,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产量被提升到极致。当遇到连年的极端恶劣气候使得粮食减产甚至战争,杂交水稻作为一种战略物资能够快速产出,填饱人民的肚子,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杂交稻的的贡献不仅在中国,对全世界都有很大帮助。中国现在虽然不缺粮食,但在非洲的一些国家,粮食问题依然严峻。这些年来,袁隆平院士一只在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推向欠发达国家,帮助那些国家走出基本粮食困境,先后培养了上万名专业人才到这些国家落地生根,为世界消除饥饿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19:25
现实的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属于品质极差的动物饲料级的粗粮,绝大多数国人根本没吃过杂交水稻,而粮食店也几乎没有出售杂交水稻的店,因为这个杂交水稻是南方本身口感就差的籼米杂交以后口感更差的类型,属于有数量没质量的典型代表。南方人有可能会吃过,但是北方人几乎没有吃过杂交水稻,因为北方常吃的是精米,南方的籼米北方人都吃不下口,更别说口感更差的杂交水稻,这种水稻即使是高级大厨师也很难处理好。
杂交水稻与北方颗粒饱满成型且一致的水稻差距特别明显,和南方比较差的籼米也有明显的口感差距,这就造成即使是农民工工地也是买籼米作为比较差和便宜的选择也不会考虑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大部分做了饲料和支援非洲。杂交水稻没人吃核心原因就是品质本身太差,即使是加工成其他食品比如米糕米饼,掺一点进去口感也会有可感受的下降。
杂交水稻本来是国外研究动物饲料的育种科技,从一开始就不是奔着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目的,而在后期的研究当中隆平高科属于支持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内种子企业,也让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受到很多反对转基因农作物人士的反对。所以杂交水稻的成品,只有产量没有质量,国内种植面积非常少。农业部统计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全国种植面积低于3%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19:26
基本100%的中国人都在食用杂交水稻
杂交稻是世界级科技难题。发达国家较早涉足并投入巨大。20世纪60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70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19:26
现在基本上都是杂交水稻,各地品种不完全一样,都是从袁隆平杂交水稻延伸过去的。
表现为:稻种需要购买(自己生产的水稻不能做稻种),稻种的分蘖能力很强,一亩地也就需要1~2斤稻种
如果仅仅是吃,你是很难分清哪些是杂交水稻的,杂交水稻是指水稻杂交一代性能突出的优点,特意制成杂交后,作为种子的品种,同样有早稻、晚稻,及其各地适用的品种。由于杂交水稻只有杂交一代才有优势,杂交二代完全没有优势,如果你试着用广泛种出的水稻(已是杂交二代)做种子,种出的水稻完全没有用:高高低低,成熟期相差大,产量低,什么情况都有!
袁隆平开始也是在水稻田找到几束高产的水稻,把它做种种了几分地,结果大失所望,后来仔细研究,发现它们已经是天然的杂交二代,根本没用了,只能用来做食物了,没有种子的用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3 19:27
杂交水稻并没有在全国地区进行推广。目前国内的水稻种植面积常规稻是2.45亿亩,而杂交稻的种植面积是2亿亩。全国耕地面积20.23亿亩。农财网数据,杂交籼稻种植面积约2亿亩,杂交率约67%,其中杂交早籼稻种植面积约0.3亿亩,杂交比例约37.5%,杂交中晚籼稻种植面积约1.7亿亩,杂交比例约77.3%,粳稻只有不到0.2%是属于杂交稻。2014—2017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前三名都是常规稻,顺序为龙粳31、中嘉早17、宁粳4号。
据农业部门不完全统计,东北稻区水稻常年种植面积500万公顷以上,目前全部为都为常规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