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语文课本课文《论语十二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2:04
后说为是。或说:空空,即
悾悾
,诚悫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
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
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
竭,尽义。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
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
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
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正为此鄙夫心
悾悾
如,诚悫有疑,
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
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
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善
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
问。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
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
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此
章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本章言学问求知,
必心虚始能有得,
此其一。
学问有所得,
必由其心自有开悟,
此其二。
学日进,心日虚,得一知,必知更多为我所不知者。孔子曰:
‚我有知乎哉?无知也。
‛此非
谦辞,正乃圣人心虚德盛之征,此其三。学者当取与知之为知之章合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
‚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
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
8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
《宪文第十四》
)
今按:本章有两解。荀子曰:
‚入乎耳,著乎心,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为人也。
为己,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
‛如此解之,为人之学,亦犹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
人师‛也。又一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此犹荀子谓‚君子之学以美其
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今按:此两解义各有当,然当孔子时,学风初启,疑无此后世
现象。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张
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孟子特于古人中举出伊尹、伯夷、柳下
惠,此皆为己,而为人之效亦见,故三子者皆得预于圣人之列。孔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
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若如前两解,实非为人之学,其私心乃亦以为己而己,
疑非此章之本义。
【白话试译】
先生说:
‚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
9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
‚然,非与?‛曰:
‚非
也。予一以贯之。
‛
(
《卫灵公第十五》
)
多学而识
:识,记义。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
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然,非与
:与,疑问辞,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
:贯,穿以。一以贯之,如孔子言诗,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
‛言礼,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
‛又曰:
‚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百世可知。
‛
此等皆所谓一以贯之。惟诗礼之上,犹有贯通此诗礼者。多学,即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
矣。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如云:
‚文武之道在人,贤者识其
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学。
‛是其多学。又曰:
‚文不在兹乎‛
,则又一以贯之矣。
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亦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
本章一以贯之,与孔之告曾子章一以贯之,两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贯
之,
之指道。
本章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
之指学。
然道与学仍当一以贯之。
道之所得本于学,
学之所求即在道。
学者当由此两章再深求孔子一贯之义始得。
谓孔子告曾子者其之深,
告子
贡者其义浅,因孔子之言而可以测曾子、子贡两人所学之深浅,则殊未见其诚然。
白话试译
先生说:
‚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
‚是呀。
(随又说)
不是吗?‛先生说:
‚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
10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卫灵公第十
五》
)
人必生于群,必于群中而始成其为人。故学非一人之学,道非一人之道,亦必于群而始
有学有道也。群亦非一日之群,自远古以来,久有此群,久有此人矣。故人必学于人,尤必
学于古之人,始获知道。学如日,静居而独思则如火。舍学而思,譬犹去日之明于庭,而就
火之光于室,可以小见,不可以大知。故君子贵乎乐群而敬学,不贵离群而独思。
【白话试译】
先生说:
‚我曾竟天不吃,竟夜不睡,尽自思量,总是无益,不如向人学问的好。
‛
11
、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对曰:
‘未也。
’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
’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
学礼。闻斯二者。
‛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
《季氏
第十六》
)
异闻
:陈亢疑孔子教其子或有私厚,异乎门徒之所闻。
尝独立:言孔子尝独立,左右无人。
趋而过庭
:孔子独立在堂上,伯鱼从堂下中庭趋而过之。
不学诗,无以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无以与人言语。
他日又独立:
别日,孔子又在堂独立也。
不学礼,无以立:
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礼,无
以立身。
闻斯二者:
伯鱼言只当父独立时,闻斯学诗学礼之二者。
问一得三
:问有异闻乎而得闻此三事。
君子之远其子
:
孔子教伯鱼,
无异于教他人,
故陈亢以为远其子。
远谓无私厚,
非疏义。
古者易子而教,亦非疏其子。
【白话试译】
陈亢问伯鱼道:
‚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训吗?‛
伯鱼对道:
‚没有呀!
有一次,
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
‘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
‘没有。
’我父亲
说:
‘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
’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
庭趋过,我父亲说:
‘你学过礼吗?’我对道:
‘没有。
’我父亲说:
‘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
身。
’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训。
‛陈亢退下大喜,说:
‚我这次问一事,听
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对自己儿子有私厚。
‛
12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阳货第十七》
)
小子
:呼门弟子而告之。
可以兴,
可以观
:
诗尚比兴,
即就眼前事物指点陈述,
而引譬连类,
可以激发人之志趣,
感动人之情意,故曰可以观,可以兴。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则知观于天地
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
可以群,可以怨
:诗之教,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故学于诗,通可以群,穷
可以怨。事父事君,最群道之大者。忠臣孝子有时不能无怨,惟学于诗者可以怨,虽怨而不
失其性情之正。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诗尚比兴,
多就眼前事物,
比类而相通,
感发而兴起。
故学于诗,
对于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
此小言之。
若大言之,
则俯仰之间,
万物一体,
鸢飞鱼跃,
道无不在,
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
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
广大其心,导达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