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6 18:0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12
在内政画面的时候直接按键盘 ODS3ON或者ODSAN3ON (开启秘籍的)。
ODS3OFF或者ODSANOFF(关闭秘籍的)。
注意:以上两个秘籍必须要在内政或战斗界面中输入(主选单界面输入无效),成功的话,会在屏幕正*显示debug on(或debug off)。
command=无限政令
money99999=金钱加满
treasure=全宝物
distinctive=功勋加1万
扩展资料:
三国群英传3战斗指令
1,部队行进
部队中的每个主讲在每回合都有一次行进机会,行进只能在部将行进的范围内行进每军每回合均可行进一次。其行进指令有:攻击、单挑、阵形、待命、撤退、军师技
攻击:攻击与主将在9V9格范围内的敌将,所有士兵全部参战,攻击后该回合行动结束
单挑:向对方提出两名主将单挑,士兵不参战。如果单挑双方能力差别比较大,则对方可能会不予同意,如果不同意单挑会降低士气;如果单挑获胜,己方主将可以学会对方主将的必杀技。单挑后该回合行动结束。
阵形:更改主将带兵的阵形
待命:主将行进完毕后原地待命,结束本回合行进。
撤退:该武将撤退到其他城中,退出本场战争
军师技:城中的军师在行动完毕后可以施展军师技,施展军师技后该回合无法行动,但仍可以实行其他战斗指令。
PS:在行进中主将上单击鼠标右键可以观察主将的整备情况,观察己方主将时可以更改阵形
右单击除主将外任意地区,可以选择“全军待命”和“全军撤退”
2,战场指令
战斗指令菜单可以在战斗中单击鼠标左键调出
前/中/后/左/右军行动:可以指定自己阵形中某一区域的士兵行动,可以选择“前进”、“后退”、“*集中”、“上下分散”、“上方移动”、“下方移动”,选择“全军冲锋”命令后不可再使用。
全军冲锋:命令士兵冲锋,选择此项全军士气提高5点,士兵自动攻击敌人,不再受玩家控制。
全军待命:命令全军停止行动,原地待命,选择“全军冲锋”命令后不可再使用
武将技:施展主将的武将技,只有当主将集气满后才可使用
全军撤退:命令全军撤退,选择全军撤退后主将与士兵全部后退,主将与士兵之间可能会发生自相残杀,主将集气下降,并且降低士气30点。选择全军撤退主将撤退成功后算作战失败一次,离开战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12
三国群英传3秘籍开启方法:
1、在内政画面的时候直接按键盘 ODS3ON或者ODSAN3ON 开启秘籍。
2、在内政画面输入 money99999=金钱加满。
3、在战斗画面输入BL050 狂雷天牢 超越BL120(神鬼乱舞)的终极近战对主将技能。
启用秘籍:在内政画面的时候直接按键盘 ODS3ON或者ODSAN3ON (开启秘籍) ODS3OFF或者ODSANOFF(关闭秘籍)
注意:以上两个秘籍必须要在内政或战斗界面中输入(主选单界面输入无效),成功的话,会在屏幕正*显示debug on(或debug off)。
键盘上的PageUP,按一下就是加速,按的越多,游戏速度越快;PageDown就是游戏减速的意思了。“+,-”号也有此功能。
内政:
command=无限政令 money99999=金钱加满 treasure=全宝物 distinctive=功勋加1万
战场:
INV0/1 是锁定生命和技力全满,0代表自己,1是对手,重复就是取消锁定。
inv0 我方武将体力/技力锁定,同一战斗画面中再次输入解除锁定inv1 敌方武将体力/技力锁定,同一战斗画面中再次输入解除锁定bfdie0 我方将领落马bfdie1 敌方将领落马。
武将技:
BL*** 是我方施放武将技(***为技能编号,如001为施放飞箭)
BR*** 是对方施放武将技
扩展资料:
秘籍:
在游戏中输入ods3on 启动密技,在行政命令中按F4可无限使用指令,不过不能存档或攻城。
command =无限令牌(不扣内政令牌)
distinctive =我方所有武将功勋值加10000
money99999 =我方所有城市金钱加99999
treasure 拥有所有物品
bl### =百人战时可自由使用武将技(### 为001~125,代表不同的武将技)
在作战画面按F4可重头再打一次
输入bfdie1 敌主将坠马
无限升级及金钱:
在每年一月参加武斗大会获胜可得金1000及功勋100
连按F4 可重复得到金钱及功勋
额外秘籍:
自我开发addvalueexp加编号 人物增加100000经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群英传3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13
在内政画面的时候直接按键盘 ODS3ON或者ODSAN3ON (开启秘籍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9:13
先在游戏中输入ods3on:参考资料:http://games.tom.com/Archive/1014/1037/2002/7/24-4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