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6:45
思明区的讲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风情
思明方言是厦门话的代表,也是闽南方言代表点之一。其形成和发展追溯到中原汉人三批大规模入闽。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晋都洛阳,五胡乱华等,中原人南渡。其中一支集中定居在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流域和木兰溪流域,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比如鼎、箸、失礼)带过来,但这次数量很少 ,移民多留在闽江和木兰溪流域。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析晋安郡(郡治福州)南部置梁安郡,以保持闽疆南部安定取称,治所在今南安丰州镇,领晋安等三县,辖今之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唐朝中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不久改名泉州,带来四五六七世纪的中原河洛话。这是闽南方言的雏形,属于十五音系统。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唐代前期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带兵入闽,又从中原调来58姓军校增援。大部分兵士定居今九龙江流域,带来隋唐时期中原语言,发展闽南方言。
五代时期,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率领数万军众在福建转战8年,终于据有福建全境。这次入闽带来十世纪中原语言,再次发展闽南话。
思明方言经历长期演化。郑成功把厦门作为讨伐清廷和收复台湾的据点之后,开展海上贸易,厦门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中心。
《圣祖实录》卷三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 :康熙九年四月(西元1670年)恢复置兴泉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海防同知改驻厦门。《世宗实录》卷五十三: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徙兴泉道道治于泉州府属厦门厅。《世宗实录》卷一四三: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6升泉州府属永春县为永春州来道属,改道名为兴泉永道,此时至清末,兴泉永道领府二一州:兴化、泉州、永春州,直隶州一:永春州。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 道台自泉州移驻厦门,清代 闽南地区的*文化中心逐渐移到厦门,思明方言在150年前成为闽南话的代表点方言。
*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道治仍然在厦门,*3年改名厦门道。1912年4月,划出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 置思明县。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
思明方言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的某些重要特征,保留古代汉语的许多重要特点。直接继承上古汉语系统,尤其是其声母系统,没有参加隋唐以后北方语语音的演变。
1949年以来,思明境内大力推广普通话。思明方言的浊音声母和入声字读音及多数方言语词的许多重要特征,正日益消失。
思明为厦、泉、漳与台湾、东南亚交往的交汇处,成了连接闽南传统民俗与台湾民俗、东南亚闽南华侨民俗的中心,在长期的交流融会、兼容并蓄中形成独特的思明民俗。
思明当地人热情好客,喜结会社,注意礼仪,讲究文明,好义者多,公事易举。
思明民俗中,清明吃薄饼,上元乞寿龟,端午飞龙船,中秋搏会饼,很有特点。既有传承,又有独创。思明民间有积极的传统俗信,也有消极的迷信陋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中的糟粕大多数已被时代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