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白居易,秋瑾,岳飞关于杭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0:15
岳飞与杭州
1142年1月,岳飞被以“莫须有”(即或许有)罪赐死于杭州风波亭,后人为了纪念他建造了岳庙。除此以外岳飞在杭州没有什么事迹。
苏东坡与杭州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宋仁宗景佑三年夏历十二月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036年12月19日(按公历计算是1037年1月8日),苏东坡诞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书香世家,于公元1101年7月28日因病死于常州,享年66岁,他的灵柩葬在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小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苏东坡的原名是苏轼,字子瞻,东坡是后来他在谪居黄州(湖北黄冈)时自己所取的号。(苏东坡谪居黄州以后,生活很清贫,他的好友马正卿知道后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以供苏东坡进行开垦来增加一些收入,由于这块荒地是在郡城旧营的东面,因此苏东坡将它取名为“东坡”,同时也给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BR> 苏东坡从八岁开始进入小学,先后师从道士张易简、刘微之以及他的父亲苏洵。二十二岁(公元1057年)考中进士。二十六岁(公元1061年)开始步入仕途,他上任的第一站是陕西的凤翔,任签判(宋代官制分为“官”、“职”、“差遣”三种,前两种是虚位,不任实际职务,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签判”是“差遣”。签判是“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知府的助理官)。之后,他的足迹遍及南北十多个城市。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曾多次遭贬,尽管这样苏东坡仍然尽自己的力量作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情。从他任凤翔府判官起,到晚年谪贬儋州时为止,凡是他所为官或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业绩,而为历代人民所赞扬、歌颂。下面我重点为大家介绍苏东坡在我们杭州任地方官期间所留下的政绩和佳话。<BR> 苏东坡一生曾两次到杭州出任地方官。第一次是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任通判(知州的助理官),当时苏东坡36岁。(来杭原因:公元1069年,神宗皇帝起用王安石,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由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遭到一些变法人士的诬告和陷害。苏东坡感到处境困难,想离开朝廷出任地方官,于是在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由于苏东坡是太守的助理*而不是主要长官,因此他在任期的三年里除了协助太守修治六井、组织捕蝗、赈济灾民以外,作为并不是很大,但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词 。第二次是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至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任太守。 期间治理西湖和修筑长堤。苏东坡在第一次来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就已占了百分之二三十。十五年以后,当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重游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荒芜的面积已占了一半。他想,如果再过二十年,西湖必将全部被淹没。经过调查踏勘,苏东坡决心整治西湖。于是,他向哲宗皇帝呈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议。在奏议中他首先指出西湖的严重形势。其次他从养鱼、蓄水、灌溉、助航、酿酒等五个方面来指出西湖的重要性。在后来得到哲宗皇帝的准奏以后,苏东坡开始动工疏浚西湖。没想到一开工就出个问题,那就是西湖当时的葑田面积很大,被挖出的淤泥将放在哪里呢?如果把它堆在岸上的话,既费工又费时,后来苏东坡考虑到西湖的南面距离北面有三十里,对他们的来往很不方便,于是决定将湖底的淤泥和葑草筑一条跨越西湖南北的长堤(全长2.8公里),这样,既可以去掉淤泥,又能便于交通。 元佑六年,苏东坡的继任知州来到杭州,在堤上题了“苏公堤”碑,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把这条长堤称为“苏堤”。而“苏堤春晓”成为今天的“西湖十景”之一。而“西湖十景”中的另一景“三潭印月”也与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西湖的淤塞,苏东坡把湖面分派给人种菱,并在湖上造了三座小石塔,禁止在石塔以内的水域种植菱和茭白之类的水生植物。后来,这三座小石塔就演变成今天著名的“三潭印月 。“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西湖”。苏东坡两次来杭,仁民亲政,建立了卓著的功绩,深得杭州百姓的敬仰和爱戴。为了感谢苏东坡为杭州做的好事,百姓们为他建祠立碑,不少人家还挂着他的像。如今,杭州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又把灵隐冷泉亭附近的两座亭子,取苏东坡的“西湖春淙一灵鹫”,“跳波赴壑如奔雷”的诗意而命名为“春淙亭”和“壑雷亭”。还有两条马路“东坡路”、“学士路”也是为了纪念苏东坡而命名。
白居易与杭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老先生的咏杭州的诗篇,一首首都像是妙手一样波动我的心弦"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慢牵好向湖心去,恰似菱花镜上行";"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曾在杭州任三年刺使,其期满离杭之际,百姓前来送别的场面十分感人,他在《别州民》诗中写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临别他仍为百姓的负担过重而难过.至今西湖边上那一组老百姓箪食壶浆送别白居易的铜像,仍会让你伫足良久.
想现代的州官,有哪一个能比白居易?又有哪一个能比苏东坡?一届届*,为了在杭州留下"政绩",已经把杭州糟蹋的不成样子:所有的西湖名胜都被现代化改造."曲院风荷"是典型的城市型的休闲公园,哪里看得见"古代"的影子?湖滨公园原来的青石铁链栏杆很好,却偏偏推倒重来.且将湖滨一律铺成现代化的石板地面,倒是好看了,古迹古风却没有了.其他如花港观鱼,玉泉观鱼,都来个天翻地覆的"改造".杭州还想申请"世遗",我看还是申请"改造古代公园成绩卓著"更合适.
三年刺使生涯,白居易于万众夹道的送行百姓中,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奔赴洛阳的归程。临走之前,“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离开杭州之后,白居易仍念念不忘于杭州,作《寄题郡楼》诗说:"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尽管他谦虚地说:“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更无一事移风俗”等等,可谁能说,白居易对杭州的惠泽微薄呢?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总之,他的政绩,他的诗文,除了苏东坡,无人可匹敌!故有人写道:"杭州若无白与苏,风光一半减西湖".
白居易离开杭州,就再没有回来过。回来的惟有他越过千年不减的深情:再次重温一次他怀想杭州的诗篇吧:"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秋瑾与杭州
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女*家秋瑾,生前曾多次到过杭州。在现存200多首“秋诗”中,就有13首提及杭州,据考,其中至少有五、六首可以肯定是在杭州所写。她作为同盟会浙江分会长和反清起义“光复军”协领,杭州又是她进行*活动,发展*力量的重要基地之一。她生前热爱西湖的山光水色,留下了“埋骨西泠”的遗愿。她就义后,灵柩历经九迁,其中四次就在西泠桥畔徘徊,至今孤山西南麓的翠绿丛中,仍安葬着她为*献出壮丽青春的不朽身躯,供中外人士万世瞻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0:15
杭州地名多怪,如卖鱼桥、米市街、莫衙营等。新来者莫能得其解,观其名,与其所在相去甚远矣,何以得此名?恐杭籍笈人亦不知也。
杭州地处江南,成市已久,历为多代朝都。宋时,及至繁华,阜盛至鼎,由庙堂之高于市井之野,往来物盛,贸商发达。今之怪名多由宋而来。因其所集称其名,如学士路、莫衙营,马市街等。然时过境迁,千年已过,观今[AD]之杭州,比这更为富贵繁华,而地名则已非其所指...
白居易苏东坡是在杭州任职和岳飞都不是杭州人
孙权 三国
岳飞 现有岳庙在北山路
段桥旁边有个 苏小小墓
章太炎 有章太炎纪念馆
秋瑾 有秋瑾墓
都锦生 都锦生丝绸厂
胡雪岩 胡庆余堂
夏衍 夏衍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