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1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55
荒诞派戏剧(absurd theatre)现代戏剧流派之一。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的sars(耳聋)演变而来,在哲学上指个人与其生存环境脱节。“荒诞派戏剧”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它是作者对20世纪5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S.贝克特、E.尤内斯库、A.阿达莫夫、J.热内、H.品特这类剧作家作品的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
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扩展资料:
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自希腊悲剧开始,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就有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与荒诞性表示关注的一面。20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家、戏剧家萨特和加缪在他们的许多小说和剧本中,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
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56
荒诞派戏剧又称反传统戏剧派。这个流派于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在法国兴起,随后逐渐在欧美各国流行,直到现在还是西方重要的现代派文学之一。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尤奈斯库、贝克特,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荒诞派戏剧在反传统方面,是现代派文学中最激进的一个流派,其理论和创作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否定传统的现实主义,提倡表现“主观的真实”。荒诞派戏剧家认为,现实主义(不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不能反映生活真实,只能是缩小、减弱和粉饰现实。在他们看来,客观的社会不算真实,只有人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才是真实的。他们公开宣称:“我们的真实在我们的梦幻里和我们的想象中”、“主观的真实是艺术家唯一的真实。”从这些理论原则出发,因此他们不按客观现实来进行创作,而是强调作家的主观虚构。他们说:“虚构的真实比日常现实更深刻、更富有意义。”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而荒诞派戏剧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描写超时代、超阶级的生活现象和精神状态,强调表现作家的抽象的主观感受。这当然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过由于他们抽掉了事物的具体的时代内容和阶级内容,因此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同时,又掩盖了它的矛盾。
第二,荒诞派戏剧家着重描写人与生存环境脱节而产生的迷惘、悲凉和痛苦。按照他们的观点,人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一旦与客观环境脱节,人就丧失了人的本质,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我”;人与自己生存的社会失去了联系,他就必然陷入荒诞而成为没有意义的生物。所以尤奈斯库说:“荒诞即指缺乏意义。”人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荒诞、无用”,这种思想渗透在荒诞派的全部剧作之中。
第三,在艺术表现方面,荒诞派戏剧家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直喻手法。此外,传统的戏剧情节一般是完整的,人物性格是鲜明突出的,而在荒诞派戏剧中,则没有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的程式,如果有点什么情节,也往往是片断的、支离破碎的,人物也没有鲜明突出的个性,常常是一些语言不清、思想混乱、丧失理性、猥琐卑贱的怪物。有的剧本好几个人用一个名字,有的连人名也没有,用年龄、性别、职业来代替。人物的台词也很少,像电报一样,而人物的对话,则往往是东拉西扯、答非所问,借以来表明人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互不了解。因为人失去了本质,也就没有了思想,而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荒诞派戏剧还打破了舞台与舞厅、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有的戏中演员与观众吵嘴、打架,直至损物伤人,胡闹一阵就散场,给人们以强烈的刺激。当然,后一种情况只是荒诞派戏剧的一个极端。从全局来看,荒诞派戏剧家很重视舞台画面和戏剧效果,通过精心的舞台设计,采取最佳的演出方案,借以最大限度地表达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