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3: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46
不日前,我有幸担纲了某区语文课堂教学比武的评委。两天的赛事,凸显了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共性问题——目标意识模糊,甚至定位不准。具体表现在:
◆ 目标泛化——一节课设置四五个教学目标,覆盖识字写字、理解课文、随堂练笔、情感熏陶等多项教学任务,结果是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
◆ 目标虚化——识字教学一扫而过,写字教学点到为止,教学对话变成师生对答,合作学习有形式却无效果,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和笼统,结果是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什么也没学会;
◆ 目标窄化——将分析、感悟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乃至科学课,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园”。
看着选手们在课堂上倾情演绎,却浑然不知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真的很为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前景担忧。真没想到,在新课标实施长达十年之久的今天,在多数语文老师的眼里,教学目标竟然还是一笔糊涂账。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柱,是教学设计的统帅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定位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
一、坚守本体目标,切忌缺位。
201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核心是语言,本位是语言,性质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要体现 “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尤其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规范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仔细研读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悟文字之情,培养学生美好情感”理当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语文课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潜心会“文”,将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语文的方式帮助学生“披文入情”。
如果说,“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那么,“情感”便是语文学习的生命。因为有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精妙的语言;有了精妙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达丰富的情感。
一句话,只有坚守语文的本体目标,才能让学生“言意兼得”,才能让语文课彰显浓浓的语文味,才能不“肥人田”而“荒己园”,才能真正实现由“文本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的美丽转身。
二、把准学段目标,切忌越位。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里,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弱化字词教学,忽视写字教学,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分析和理解课文上。这是典型的“低年级向中年级靠”的越位现象,也是学段目标模糊不清的集中表现。
以下是一位语文老师制定的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我会认”六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
4、通过说一说,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以上教学目标存在两个十分明显的问题:
1、缺失“写字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板块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三个儿子》一课有9个会写字,可上述教学目标中只有“识字”要求,没有“写字”要求。
2、拔高“阅读教学”目标。第一学段对阅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可上述教学目标中赫然出现了“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方法”,这分明是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低段教学高化”在此凸显无疑。
何以会出现教学“越位”的现象?笔者以为,是因为《课程标准》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有较为明确的表述,但具体到学年教学目标乃至学期训练重点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细化学段目标应是帮助语文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将三上的阅读教学目标细化为:
(1)继续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初步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大意。
当然,要把准学段目标,还必须整体观照各学段的目标和内容,让教学从学生知识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出发,千万不要超越学生生理、心理和知识基础等实际,而随意拔高要求。
三、厘清课时目标,切忌错位。
课时目标既是上课的出发点,又是其最终的归宿。只有重视每一课时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才能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也只有确立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进行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然而,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课时目标不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往往出现精读课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求全求多,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无法落实。
下面是一位语文教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猜谜导入——初读课文——赏读课文——拓展说话——情感升华
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是将原本应在第二课时的“讲读”环节提前到了第一课时上,而把原本应在第一课时完成的识字、写字教学环节放置到了第二课时乃至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的安排,全然忘却了“识字写字是1-2 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目标。这是语文教学功利化带来的严重的教学错位。
怎样才能让课时目标清晰起来?笔者以为,通观整体是第一要义。教师应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既关注本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又关注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特点,层层理清这环环相扣的序列关系,步步分解并落实为课时目标。
毋庸置疑,把握课文特点是准确定位课时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前提。在备课之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视角细读文本并反复叩问: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学到什么,什么可以不学,以此进行取舍,从而确立可供操作和检测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文本,制定的课时目标才会小而实,才能做到“一课一得”。
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的课时目标可以这样设置:
第一课时:① 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黎明、裸露、咆哮、喘气儿”等词语。② 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 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 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布卢姆说得好:“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找准教学的起点,整体把握本体目标,深入领悟学段目标,准确定位课时目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本年段的语文课,把语文课上成那种类型的语文课,让各项目标在教与学中落实,是语文老师教好语文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最本真的回归。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47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老师与学生是平等和民主的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对老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