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5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8:56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谈起,此君在飞机刚刚进入军事领域之初就超前地预见到空中力量将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他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组织大规模的轰炸机对敌国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摧毁对手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打击对手的民心士气,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标。当然,后来事实证明,杜黑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对空中力量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影响了后来欧美乃至世界空军的发展,后来英美的战略轰炸理论都是由杜黑那里发展而来的。
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朱里奥杜黑,堪称世界战略空军的祖师爷。
不过,有理论不等于就能创造战略空中力量,还要有实践理论的动机和能力,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真正具备打造战略空军能力且有积极动力的只有英美两国。英国是世界上发展战略空军力量最早的国家,这恐怕与英国在一战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德国齐柏林飞艇对英国的空袭虽然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大,但心理震撼是巨大的,英国可以说是战争史上最早感受到战略轰炸威胁的国家,也深刻意识到发展战略空军的必要性。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国防建设上大力向空军倾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轰炸机,尤其是四发重型轰炸机,并已经深入研究对欧洲腹地的战略轰炸战术。应该说,英国的战略轰炸力量起步早,受到高度重视,在战争爆发之前皇家空军就已经将对敌国纵深实施轰炸作为重要的作战手段加以研究,所以英国是较早具备战略轰炸能力的国家。
英国皇家空军实施战略轰炸的拳头机型“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
毫无疑问,美国在二战期间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其渊源也要追溯到一战时期,美*事航空力量的先驱者比利米切尔将军是杜黑制空权理论的忠实信徒,在一战结束后一直强力推动美国大力发展轰炸机,而后来担任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的亨利阿诺德将军也继承了米切尔的观点,不遗余力地加强空军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雄厚的工业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建设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像B-17、B-24、B-29这些二战时期的主力轰炸机型号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研发、制造乃至服役。一旦美国投入战争,其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够迅速生产数量众多的重型轰炸机,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同时,也只有美国的资源能够支撑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消耗。纵观整个二战,能够批量制造四发重型轰炸机并组织大规模战略轰炸能力的国家仅有英美两国。
美利坚的“空中堡垒”波音B-17轰炸机,1938年服役,制造数量12000+架。
谈完英美两国,再多说几句,其他国家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战略轰炸力量呢?还是要归结于两点,动机和能力。法国在一战时期也是航空大国,但是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法国的国力,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缓慢,在航空技术上进步趋缓,更重要的一战磨掉了法国人的进攻意识,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转入守势,在这种战略思维下,静态防御的要塞显然要比深入敌国进攻的轰炸机更受重视,所以法国不会把也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战略轰炸力量的创建上。意大利是制空权理论的故乡,但是却不具备孕育战略空军的土壤,应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人是比较重视空军力量的,但意大利国力在西方居于二流,航空技术水平也逊色于英美,不具备研发和建造四发重型轰炸机的能力,而且资源相对匮乏,也无力支撑战略空军的发展。
法国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马奇诺防线的混凝土堡垒上,至于重型轰炸机,那是什么鬼?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没有发展战略空军有些不可思议,德国空军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德国空军的强大在于其战术层面,在整个战争期间也不具备战略轰炸能力。应该说德国空军是一支速成性战术空军,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国空军在1935年才正式创建,此时距离二战爆发仅有4年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德国人发展起一支战略与战术并重的空中力量。在战前德国空军中的主流观点是空军的任务是配合支援陆军作战,这也是闪电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德国空军第一任参谋长韦弗尔将军曾主张发展重型轰炸机,但在他因*去世后,其主张也被忽视了,用戈林的话来说:“元首不会关心轰炸机有多大,只会在意数量有多少。”此外,德国实际上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除了煤、铁之外,主要的战略资源都需要大量进口,实际上即便使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重型轰炸机部队,能够支撑其作战也是一个疑问。
德国空军在二战期间唯一列装的重型轰炸机He 177“狮鹫”,怎么看起来是双发?人家用的是两台并联发动机。
与德国空军的创建模式相仿,苏联空军也是一支战术型空军,在二战前的苏联军事理论中,空军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支援陆军作战,因此决定了苏联空军的飞机以夺取战场制空权的战斗机,对敌方前沿和浅纵深阵地实施打击的战术轰炸机和强击机为主,而远程轰炸机在苏联的空中作战理论中并不占据显著位置,虽然苏联空军内部也存在远程航空兵,但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飞机数量都远远不能和英美相比,只能作为一支辅助力量对敌军纵深实施有限的威慑性空袭。而且,战前苏联的航空技术水平也与西方差距明显,也无力研发性能实用,便于批量生产的重型轰炸机。
“黑死神”伊尔-2强击机才是苏维埃红色空军最青睐的机型。
最后说说日本,其实有三点因素就注定日本没有可能发展战略空军:一、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不具备支持战略空中力量的能力;二、日本航空技术水平不足,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航空界才逐步从引进转向自主研发,很多关键性航空技术,比如大功率航发,都与欧美差距明显,不要说重型轰炸机,就是曾自诩一流的单发战斗机在战争中期就已经落伍了;三,日本的航空力量被分散在陆军和海军中,两个军种矛盾重重,相互拆台,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所以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发展战略轰炸力量。
零战是日本航空技术的骄傲,可是太平洋战争打了不到两年,这种飞机就被美国人打的满地找牙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8:56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里奥杜黑的制空权理论谈起,此君在飞机刚刚进入军事领域之初就超前地预见到空中力量将是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他的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组织大规模的轰炸机对敌国后方进行狂轰滥炸,摧毁对手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打击对手的民心士气,从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标。当然,后来事实证明,杜黑的理论有些极端,但是他对空中力量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影响了后来欧美乃至世界空军的发展,后来英美的战略轰炸理论都是由杜黑那里发展而来的。
制空权理论的创始人朱里奥杜黑,堪称世界战略空军的祖师爷。
不过,有理论不等于就能创造战略空中力量,还要有实践理论的动机和能力,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真正具备打造战略空军能力且有积极动力的只有英美两国。英国是世界上发展战略空军力量最早的国家,这恐怕与英国在一战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德国齐柏林飞艇对英国的空袭虽然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大,但心理震撼是巨大的,英国可以说是战争史上最早感受到战略轰炸威胁的国家,也深刻意识到发展战略空军的必要性。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在国防建设上大力向空军倾斜,投入大量资源发展轰炸机,尤其是四发重型轰炸机,并已经深入研究对欧洲腹地的战略轰炸战术。应该说,英国的战略轰炸力量起步早,受到高度重视,在战争爆发之前皇家空军就已经将对敌国纵深实施轰炸作为重要的作战手段加以研究,所以英国是较早具备战略轰炸能力的国家。
英国皇家空军实施战略轰炸的拳头机型“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
毫无疑问,美国在二战期间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其渊源也要追溯到一战时期,美*事航空力量的先驱者比利米切尔将军是杜黑制空权理论的忠实信徒,在一战结束后一直强力推动美国大力发展轰炸机,而后来担任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的亨利阿诺德将军也继承了米切尔的观点,不遗余力地加强空军力量。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雄厚的工业实力和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建设强大的战略轰炸力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像B-17、B-24、B-29这些二战时期的主力轰炸机型号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开始研发、制造乃至服役。一旦美国投入战争,其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够迅速生产数量众多的重型轰炸机,这种能力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同时,也只有美国的资源能够支撑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消耗。纵观整个二战,能够批量制造四发重型轰炸机并组织大规模战略轰炸能力的国家仅有英美两国。
美利坚的“空中堡垒”波音B-17轰炸机,1938年服役,制造数量12000+架。
谈完英美两国,再多说几句,其他国家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战略轰炸力量呢?还是要归结于两点,动机和能力。法国在一战时期也是航空大国,但是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法国的国力,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缓慢,在航空技术上进步趋缓,更重要的一战磨掉了法国人的进攻意识,整个国家的军事战略转入守势,在这种战略思维下,静态防御的要塞显然要比深入敌国进攻的轰炸机更受重视,所以法国不会把也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战略轰炸力量的创建上。意大利是制空权理论的故乡,但是却不具备孕育战略空军的土壤,应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意大利人是比较重视空军力量的,但意大利国力在西方居于二流,航空技术水平也逊色于英美,不具备研发和建造四发重型轰炸机的能力,而且资源相对匮乏,也无力支撑战略空军的发展。
法国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马奇诺防线的混凝土堡垒上,至于重型轰炸机,那是什么鬼?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没有发展战略空军有些不可思议,德国空军的实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德国空军的强大在于其战术层面,在整个战争期间也不具备战略轰炸能力。应该说德国空军是一支速成性战术空军,受到《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德国空军在1935年才正式创建,此时距离二战爆发仅有4年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德国人发展起一支战略与战术并重的空中力量。在战前德国空军中的主流观点是空军的任务是配合支援陆军作战,这也是闪电战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德国空军第一任参谋长韦弗尔将军曾主张发展重型轰炸机,但在他因*去世后,其主张也被忽视了,用戈林的话来说:“元首不会关心轰炸机有多大,只会在意数量有多少。”此外,德国实际上也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除了煤、铁之外,主要的战略资源都需要大量进口,实际上即便使是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重型轰炸机部队,能够支撑其作战也是一个疑问。
德国空军在二战期间唯一列装的重型轰炸机He 177“狮鹫”,怎么看起来是双发?人家用的是两台并联发动机。
与德国空军的创建模式相仿,苏联空军也是一支战术型空军,在二战前的苏联军事理论中,空军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和支援陆军作战,因此决定了苏联空军的飞机以夺取战场制空权的战斗机,对敌方前沿和浅纵深阵地实施打击的战术轰炸机和强击机为主,而远程轰炸机在苏联的空中作战理论中并不占据显著位置,虽然苏联空军内部也存在远程航空兵,但无论是飞机性能,还是飞机数量都远远不能和英美相比,只能作为一支辅助力量对敌军纵深实施有限的威慑性空袭。而且,战前苏联的航空技术水平也与西方差距明显,也无力研发性能实用,便于批量生产的重型轰炸机。
“黑死神”伊尔-2强击机才是苏维埃红色空军最青睐的机型。
最后说说日本,其实有三点因素就注定日本没有可能发展战略空军:一、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不具备支持战略空中力量的能力;二、日本航空技术水平不足,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航空界才逐步从引进转向自主研发,很多关键性航空技术,比如大功率航发,都与欧美差距明显,不要说重型轰炸机,就是曾自诩一流的单发战斗机在战争中期就已经落伍了;三,日本的航空力量被分散在陆军和海军中,两个军种矛盾重重,相互拆台,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资源,所以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发展战略轰炸力量。
零战是日本航空技术的骄傲,可是太平洋战争打了不到两年,这种飞机就被美国人打的满地找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