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2: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3:56
自从18世纪中叶,林奈(Linne,1753)首次定名甜瓜种为Cucumis melo以来的200多年中,甜瓜分类屡经变迁。同年,林奈还定出另一个有香气的观赏性甜瓜种闻瓜Cucumis daim。
1763年林奈在《植物种志》第2版中,又增添了两个甜瓜种:C.chate(野生甜瓜)和C.flexuosus(蛇甜瓜)。
1784年桑伯格(Thunberg)在《Flora Japonica》中将东方甜瓜定名为C.conomon。
1805年威尔德洛(Wildenow)定名短毛甜瓜为:①C.melo reticulatus(网纹甜瓜);②C.melo cantalupo(粗皮甜瓜);③C.melo maltensis(马尔他甜瓜)。
1832年雅坎和努赛特(Jacquin & Noisette)又定名了甜瓜种内3个类型①C.melo vulgaris(普通甜瓜);②C.melo. saccharinus(凤梨甜瓜);③C.melo inodorus(冬甜瓜)。
1859年法国诺丹(Naudin)系统地将甜瓜多个已定名的种和类型合并为1个种,种内划分为10族(Tribe)。①粗皮甜瓜 C.melo cantaloupensis;②网纹甜瓜C.melo reticulatus;③凤梨甜瓜 C.melo saccharinus;④冬甜瓜 C.melo inodorus;⑤蛇甜瓜 C.melo flexuosus;⑥酸甜瓜 C.melo acilus;⑦醋泡甜瓜 C.melo chito;⑧闻瓜 C.melo daim;⑨红色甜瓜 C.melo erythraus;⑩野甜瓜 C.melo agrestis。
诺丹的甜瓜分类,对后人影响很大,至今仍为欧美各国沿用。但惠特克(T.W.Whitaker,1962)也指出,诺丹分类中的reticulatus(网纹甜瓜)和saccharinus(凤梨甜瓜)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且acilus(酸甜瓜)与conomon(薄皮甜瓜)也十分类似,因此,不能认为是很合理的。
1877年库尔茨(Kurz)将林奈定名的4个甜瓜种:C.melo,C.daim,C.chate和C.flexuosus合并成一个种Cucumis melo L.其下分两个变种var.culta和var.pubescens。
1902年日本Makino将中国、朝鲜和日本出产的薄皮甜瓜定名为C.melo var.conomon。
1924年柯尼奥和哈姆斯(Cogniaux & Harms)将库尔茨定名的var.pubescens更改为var.agrestis.
1930年潘加洛(Pangalo)首次划分出甜瓜种内分类系统。在普通甜瓜之下划分出野生和栽培类型。其下再按生态地理起源分为起源中亚的rigis和起源西亚的gracilior。它不仅体现了从野生到栽培的进化方向,而且按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划分出了甜瓜的生态地理类群。
1937年潘加洛(Pangalo)再次将他1930的分类系统具体化。进一步将甜瓜植物划分成4个种:①C.eu-melo(真甜瓜);②C.flexuosus(蛇甜瓜);③C.microcarpus(小果甜瓜);④C.chinensis(中国甜瓜)。并首次在C.eu-melo种下划分出6个亚种:①粗皮甜瓜亚种ssp.cantalupa;②阿达纳甜瓜亚种ssp.adana;③卡沙巴甜瓜亚种ssp.cassaba;④瓜旦甜瓜亚种ssp. chandalijac;⑤夏甜瓜亚种ssp.ameri;⑥冬甜瓜亚种ssp.zard。上述C.eu-melo种下的前3个亚种起源于西亚,至今仍在欧美各国广泛栽培,后3个亚种起源于中亚,在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等地长期栽培。
1953年格列宾茨霍夫(Igor Grebenscikov)提出将甜瓜植物分为:1个野生种,2个野生亚种,1个栽培种(specioid),4个栽培亚种(subspecioid),10个集合变种(convariety)的新建议。
1959年费洛夫(Filov)按潘加洛(Pangalo)的小种分类法,仍将甜瓜独立成属,属下分为:野甜瓜、欧洲甜瓜、中亚甜瓜、东方甜瓜等4组,组下有若干种。实际上,费洛夫代表了众多农学家的观点,即同时按农艺(或园艺)性状进行分类,以便于人类利用。但这一分类却不能被分类学家接受,因为这种小种分类法有悖于植物分类原则。
1962年怀德克(T.W.Whitaker),按诺丹(Naudin)的分类将甜瓜列为1个种Cucumis melo L.其下分为7个变种。①粗皮甜瓜C.melo var.cantaloupensis;②网纹甜瓜C.melo var.reticulatus;③冬甜瓜C.melo var.inodorus;④蛇甜瓜C.melo var.flexuosus;⑤东方甜瓜C.melo var.conomon;⑥醋泡甜瓜C.melo var.chito;⑦闻瓜C.melo var.daim。怀德克简化的诺丹分类,被欧美各国普遍接受。但它的不足之处如:①没有野生甜瓜的位置;②未将大量的中亚甜瓜包括在内;③没有显示出从野生到栽培进化过程等的存在,使学术界感到不满足。
1964年茹科夫斯基(P.M.Zhukovsky),在格列宾茨霍夫(Igor Grebenscikov)甜瓜分类的基础上,将甜瓜植物合并成1个种Cucumis melo L.,其下列5个亚种(ssp.),13个变种(var.)或集合变种(conv.)。茹科夫斯基从植物分类原则出发,制定甜瓜分类,反映出:①全球甜瓜植物的多样性,包括西方学者忽视的中亚甜瓜,都有了合适的分类位置;②指出了甜瓜植物从野生到高度集约化栽培的进化方向;③划分出的变种,也反映了生态地理起源观点。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甜瓜分类。
在国内,1958年新疆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潘小芳报道了最初的新疆甜瓜分类建议,1985年林德佩在《新疆甜瓜西瓜志》中,依据茹科夫斯基分类,将中国原产和引进的甜瓜植物定为1个种,下分5个亚种、10个变种(或集合变种)。2000年在《中国西瓜甜瓜》专著中,再次将中国的甜瓜植物定为1个种、5个亚种、8个变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23:56
自从18世纪中叶,林奈(Linne,1753)首次定名甜瓜种为Cucumis melo以来的200多年中,甜瓜分类屡经变迁。同年,林奈还定出另一个有香气的观赏性甜瓜种闻瓜Cucumis daim。
1763年林奈在《植物种志》第2版中,又增添了两个甜瓜种:C.chate(野生甜瓜)和C.flexuosus(蛇甜瓜)。
1784年桑伯格(Thunberg)在《Flora Japonica》中将东方甜瓜定名为C.conomon。
1805年威尔德洛(Wildenow)定名短毛甜瓜为:①C.melo reticulatus(网纹甜瓜);②C.melo cantalupo(粗皮甜瓜);③C.melo maltensis(马尔他甜瓜)。
1832年雅坎和努赛特(Jacquin & Noisette)又定名了甜瓜种内3个类型①C.melo vulgaris(普通甜瓜);②C.melo. saccharinus(凤梨甜瓜);③C.melo inodorus(冬甜瓜)。
1859年法国诺丹(Naudin)系统地将甜瓜多个已定名的种和类型合并为1个种,种内划分为10族(Tribe)。①粗皮甜瓜 C.melo cantaloupensis;②网纹甜瓜C.melo reticulatus;③凤梨甜瓜 C.melo saccharinus;④冬甜瓜 C.melo inodorus;⑤蛇甜瓜 C.melo flexuosus;⑥酸甜瓜 C.melo acilus;⑦醋泡甜瓜 C.melo chito;⑧闻瓜 C.melo daim;⑨红色甜瓜 C.melo erythraus;⑩野甜瓜 C.melo agrestis。
诺丹的甜瓜分类,对后人影响很大,至今仍为欧美各国沿用。但惠特克(T.W.Whitaker,1962)也指出,诺丹分类中的reticulatus(网纹甜瓜)和saccharinus(凤梨甜瓜)没有原则上的区别,且acilus(酸甜瓜)与conomon(薄皮甜瓜)也十分类似,因此,不能认为是很合理的。
1877年库尔茨(Kurz)将林奈定名的4个甜瓜种:C.melo,C.daim,C.chate和C.flexuosus合并成一个种Cucumis melo L.其下分两个变种var.culta和var.pubescens。
1902年日本Makino将中国、朝鲜和日本出产的薄皮甜瓜定名为C.melo var.conomon。
1924年柯尼奥和哈姆斯(Cogniaux & Harms)将库尔茨定名的var.pubescens更改为var.agrestis.
1930年潘加洛(Pangalo)首次划分出甜瓜种内分类系统。在普通甜瓜之下划分出野生和栽培类型。其下再按生态地理起源分为起源中亚的rigis和起源西亚的gracilior。它不仅体现了从野生到栽培的进化方向,而且按瓦维洛夫的起源中心学说,划分出了甜瓜的生态地理类群。
1937年潘加洛(Pangalo)再次将他1930的分类系统具体化。进一步将甜瓜植物划分成4个种:①C.eu-melo(真甜瓜);②C.flexuosus(蛇甜瓜);③C.microcarpus(小果甜瓜);④C.chinensis(中国甜瓜)。并首次在C.eu-melo种下划分出6个亚种:①粗皮甜瓜亚种ssp.cantalupa;②阿达纳甜瓜亚种ssp.adana;③卡沙巴甜瓜亚种ssp.cassaba;④瓜旦甜瓜亚种ssp. chandalijac;⑤夏甜瓜亚种ssp.ameri;⑥冬甜瓜亚种ssp.zard。上述C.eu-melo种下的前3个亚种起源于西亚,至今仍在欧美各国广泛栽培,后3个亚种起源于中亚,在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等地长期栽培。
1953年格列宾茨霍夫(Igor Grebenscikov)提出将甜瓜植物分为:1个野生种,2个野生亚种,1个栽培种(specioid),4个栽培亚种(subspecioid),10个集合变种(convariety)的新建议。
1959年费洛夫(Filov)按潘加洛(Pangalo)的小种分类法,仍将甜瓜独立成属,属下分为:野甜瓜、欧洲甜瓜、中亚甜瓜、东方甜瓜等4组,组下有若干种。实际上,费洛夫代表了众多农学家的观点,即同时按农艺(或园艺)性状进行分类,以便于人类利用。但这一分类却不能被分类学家接受,因为这种小种分类法有悖于植物分类原则。
1962年怀德克(T.W.Whitaker),按诺丹(Naudin)的分类将甜瓜列为1个种Cucumis melo L.其下分为7个变种。①粗皮甜瓜C.melo var.cantaloupensis;②网纹甜瓜C.melo var.reticulatus;③冬甜瓜C.melo var.inodorus;④蛇甜瓜C.melo var.flexuosus;⑤东方甜瓜C.melo var.conomon;⑥醋泡甜瓜C.melo var.chito;⑦闻瓜C.melo var.daim。怀德克简化的诺丹分类,被欧美各国普遍接受。但它的不足之处如:①没有野生甜瓜的位置;②未将大量的中亚甜瓜包括在内;③没有显示出从野生到栽培进化过程等的存在,使学术界感到不满足。
1964年茹科夫斯基(P.M.Zhukovsky),在格列宾茨霍夫(Igor Grebenscikov)甜瓜分类的基础上,将甜瓜植物合并成1个种Cucumis melo L.,其下列5个亚种(ssp.),13个变种(var.)或集合变种(conv.)。茹科夫斯基从植物分类原则出发,制定甜瓜分类,反映出:①全球甜瓜植物的多样性,包括西方学者忽视的中亚甜瓜,都有了合适的分类位置;②指出了甜瓜植物从野生到高度集约化栽培的进化方向;③划分出的变种,也反映了生态地理起源观点。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甜瓜分类。
在国内,1958年新疆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潘小芳报道了最初的新疆甜瓜分类建议,1985年林德佩在《新疆甜瓜西瓜志》中,依据茹科夫斯基分类,将中国原产和引进的甜瓜植物定为1个种,下分5个亚种、10个变种(或集合变种)。2000年在《中国西瓜甜瓜》专著中,再次将中国的甜瓜植物定为1个种、5个亚种、8个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