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21: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0 19:46
第一,消除了时空维度对新闻传播的*,实现了传播的随时性、随地性。
手机媒体不仅可以提供线性方式传播,而且可以提供非线性方式的点播和下载,实现了实时性传播和异时性传播的共存,人们不仅可以了解正在发布的新闻,而且可以了解过去发布的新闻。同时手机是一种随身媒体,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收看新闻信息。与需要在客厅、卧室、办公室或者汽车等固定地点接收信息的其他媒体相比,其新闻发布与新闻接收之间的时间之差更小,基本做到即时发布、即时接收。在空间上,由于移动通讯网实现全球覆盖和全球漫游,手机媒体彻底打破媒介地域性和疆域性,让地球上的距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减小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手机用户愿意,都可以获取需要的信息,实现超越空间的沟通。
第二,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实现了媒介大融合,使新闻传播走向全媒介化。
手机是数字化多媒体终端,既接收音频、视频,又接收图文、数据。这一卓越的物理性能赋予了手机强大的媒介融合能力。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人们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的任何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来开展新闻传播活动,可以采用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站、手机播客等不同的形态实现新闻传播的意图,满足新闻传播的需要。在这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间的分野不再具有意义,手机集成了他们的能力,成为一个全媒介的媒体。
第三,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使新闻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性行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中,大众传播占居主导地位,被视为“大道消息”,而人际传播处于从属状态,被视为“小道消息”。手机的媒介化改变了这一格局,手机用户之间的人际传播在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已经不让于大众传播。特别是对于社会性突发事件和地震、海啸、疫病等灾害事件,手机用户进行的人际传播常常快于、广于大众传播。这一点,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时表现得特别突出,大多数人是利用手机获得或发布了有关这次地震的消息。
第四,消除了传与受的界线,使新闻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
传统媒介是单向的,你传我受,所谓的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生,并且常常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手机不仅是手机报纸(国内的悦无线)、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的终端,还是移动电话的终端,无线互联网的终端,可以做到一边收看收听新闻,一边通过电话,短信和WAP网等多种方式与手机媒体的内容运营商进行即时的、直接的交流、沟通和反馈。“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高质高效。 第一,新闻自身被手机媒体注入新内容。
在手机媒介化时代,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失效了,只要是信息,就能成新闻。手机用户创造的海量微内容,源源不断地进入公共话语空间,成为手机媒体甚至是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同时,手机所具有的新闻采集、传播功能使新闻的发布者往往就是事件的亲历者,现场信息在第一时间就能由手机用户传播,亲历式和目击式新闻将大行其道,新闻将由事后的追忆变为实时的记事,其及时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置身事外的其他媒体所不能企及的。
第二,内容的构成将更加趋向多元性。
尽管会有越来越多的专门机构加入手机新闻的传播者队伍,但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仍将是这支队伍的主体。此种情势下,精英们将失去在新闻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大众将成为新闻议程的主要建构者。发布的新闻与精英们发布的新闻比肩而立,推动新闻传播的内容构成进一步趋向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