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9: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6 10:56
郑国的开国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之子,周宣王之弟。西周末年,周宣王将弟弟姬友封于郑地(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后迁都新郑。到了春秋时期大国之间为了争霸不断的吞并小国,斗争激烈,使得小国生存艰难。南方的诸侯国经过长期的生死搏斗,最终由楚国统一。但是北方仍然*,有秦、晋、齐三个大国和几十个小国存在。大国之间表面上恭敬如宾,实际上尔虞我诈,暗藏杀机。小国则夹在大国之间处境艰难,尤其是郑国,北有超级大国晋国,南有南蛮楚国,那么郑国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呢?
一、外交策略郑国在周平王东迁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比较霸道的,当时的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初期三小霸”之首。随着北方秦国、晋国、齐国的崛起,郑国便逐步走向衰落,从而沦为小国,郑国论实力无法与大国抗衡,只能使用外交策略在夹缝中求生存。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楚国十二年内对郑国发动八次战争,郑国既是晋国的盟国,且地处中原,是军事和交通要地。楚国想往北发展,郑国便是第一个台阶。晋、楚争霸郑国无疑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庄王不满郑国背楚向晋,楚庄王亲率三军围攻郑国都城,这是楚国近几年来规模最大的战争,郑国顽强抵抗。与此同时向晋国求援,但是晋国由于内部矛盾迟迟没有出兵,郑国是小国实力与楚国相差悬殊,楚军围攻三月攻破郑国都城。郑襄公袒露衣服跪到在地说:“我得罪了您,使大王怀着怒气来到我们国家,是我的罪过,您将我们流放或者把我们国家分割给诸侯,我们唯命是从。倘若大王念在郑国四代先王的情分上,不拆我们宗庙,让我们侍奉您,是您的大恩惠,我们不敢奢望。”郑襄公说话软中带硬,很有技巧,理直气壮的拿出先王这张王牌,言外之意是想表明郑国有自己的宗庙社稷,有先王的保护。
楚庄王听后,觉得郑襄公能屈能伸,定能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如果灭了郑国,在道义上就失败了。于是楚国与郑国讲和,让郑国侍奉楚国。郑国投降以后,晋国才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渡过黄河驻扎在敖、鄗之间来解救郑国。郑国很是为难,投奔楚国必定会得罪晋国,投奔晋国必定得罪楚国,郑国为求生存,派使者力劝晋军与楚军交战,并向晋国解释是因为郑国快要覆灭了,才不得已投降的,其实郑国对晋国并无二心。
郑国挑动晋、楚两国战争,在兵法上称:“隔岸观火,待机而动”,郑国是小国,只能通过晋、楚决战而择胜从之,伺候一位婆婆总比两位强太多。郑国地处晋、楚之间,晋、楚争霸都想拉拢郑国,郑国为了求生存只能选择做墙头草,择强从之,楚强从楚,晋强从晋,在摇摆中求生存。作为弱小的郑国极其重视外交,使用外交策略周旋于大国之间,使得郑国在险恶的环境中得以生存。那些轻视外交的弱小国家,比如陈国、蔡国,陈国先后两次亡国,两次再复国,最终陈、蔡两国被楚国所灭,郑国将生存者的机智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民众万众一心郑国不仅受到晋、楚两国的欺压,连秦国也不放过它。郑穆公元年(公元前627年),晋国非常有作为的君主去世了,秦穆公趁晋国举办丧事之时,远程偷袭郑国,秦军浩浩荡荡向东进发。郑国是交通要地,商业发达,每天往返洛阳商人颇多,贩牛商人弦高路过滑国时,突然发现滑国驻满了军队,四处打听是秦国的军队,机智的弦高断定秦军是去偷袭郑国,便伪装成郑国使者,牵着十二头牛会见秦军三位主帅,并告知他们是郑穆公特地派他来犒劳秦军。与此同时弦高派人通知郑国,不久郑国正式的使者带着国书赶到,偷袭郑国的消息已经泄露,千里行军贵在偷袭,所以秦军无奈之下只能班师回朝。
郑国虽然弱小,它没有实力与秦国抗衡,但是无论是贵族还是百姓都有一种捍卫国家的精神,当听到国家有难,挺身而出。郑国处理此事也恰到好处,一方面立刻派出正式的使者延缓秦军的行动。与此同时通知齐、宋两国结成联盟,这体现了弹丸之地的郑国的求生之道,郑国虽小但是其平民那种捍卫国家的精神值得让人称赞。当然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跟它的领导人是密不可分的,郑襄公贤德,受到百姓的拥护。
三、贤人治国春秋后期,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郑国拥有两位非常贤德的人才,分别是子皮和子产,尤其是子产为岌岌可危的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生存之道。
子产是春秋后期赫赫有名的*家,他是郑穆公之孙,从小就有治国之才。郑简公元年(前565年),子产之父率军讨伐蔡国,大获全胜,俘虏蔡国司马,郑国人都沉迷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子产却说:“小国不修文德,以武力屈服它国,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蔡国是楚国的盟国,倘若楚国借此发兵,我们屈服于楚,楚、晋又是冤家,晋国再借此讨伐郑国,那么郑国还能安宁吗? ”子产父亲听后大怒,自己显著的功绩被儿子说成祸国殃民,于是子国便呵斥儿子。子产*远瞩,看破形势,果然不出他所料,楚国以此为借口讨伐郑国,郑国屈服于楚,晋国又不满,结果郑国被晋、楚两国闹得不得安宁。
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此时郑国由卿大夫子皮主持国政,子产的治国理念和宽大的胸怀受到子皮的赏识,于是子皮主动让位于子产,子产坚决不接受,因为他考虑到郑国的两个现状。
子皮决心让位,并许诺他将是子产的后盾,一切责任一起承担,在子皮的支持下子产接受让位。子产主政以后,开始推行新政,子产改革是继管仲之后的又一次*改革,那么子产都推行了哪些新政?
子产改革,在管仲的改革之上扬长补短,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制定一套最为合适的管理制度,子产改革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对有功者或者是勤俭节约者进行嘉奖。严厉打击生活奢靡者。这项*跟一些大国有所区别,比如齐国是不禁止奢靡的生活,因为齐国繁荣富强。郑国不一样,不仅是小国而且也不富裕,所以要提倡节约勤俭。在法律上公开承认贵族和平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此项*为中国土地私有制开创了先河。当然土地私有制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需要增收田赋。子产推行增加赋税的改革举措,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拥有土地越多的贵族反对越激烈,子产迫不得已逃往晋国避难。就在此时,曾经承诺为子产改革做保护伞的子皮联络一些顾全大局的贵族对反对派进行打压,将不识大体的贵族逐出郑国。子产在子皮的保护下回到郑国,继续推行新政,子产从政短短一年却遭到贵族们严厉斥责,人们对子产的不满编写成歌谣四处传唱:
子产从政三年,改革取得成效,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人们又将子产的功绩编成歌谣,四处传唱:
以上是对子产改革前后的评价做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前后人们对子产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子产能够改革成功主要得利于两个因素:
其一,郑国的贵族大部分较为理智,顾全大局,郑国百姓也是支持子产改革的。加之子产的改革目的在于使国家强盛,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他的家人没有因此而获得多少利益。民众所看到是改革给贵族和平民所带来的益处。
其二、子产心胸宽广,对于极力反对他改革的贵族,虽然被逐出郑国,子产仍然保留他们的家产,并没有瓜分,而且还允许他们自由出入郑国,子产的胸怀让人景仰。在子产的改革下百姓生活富足,国家繁荣富强,从此以后郑国的生存能力更强了。
孔子对子产的改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用恭敬惠义评价子产改革的成功。作为国家领导人能够以身作则、洁身自好,关心百姓疾苦,改善百姓生活,让百姓富裕起来,同时又能让百姓对新政的红利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领导人必然受到民众的拥护与爱戴,孔子用简短的四个字评价子产的功绩,这四个字也应该成为任何时代*家的四字箴言。
综上,春秋时期战火延绵,大国为了争霸,吞并小国,小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年战争不断,大国有它的争霸之术,小国有它生存之道。春秋中期晋、楚开始争霸,小国都面临站队的棘手问题,鲁国当时选择投靠同宗诸侯国晋国,因为楚国与鲁国之间相隔宋、陈、蔡三国,距离遥远,楚伐鲁还是比较困难,鲁国站队的策略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郑国地理位置就比较尴尬了,它北靠晋国,南依楚国,站在哪边都不合适,只能择强而从,做墙头草在夹缝中求生存。到了春秋后期,郑国由于有贤人子产主政,郑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因为子产的为人和威望,晋、楚两国对郑国越发的尊敬,子产主政二十年间,政绩显赫。他深知怎么样才能赢得大国的尊敬,子产为内忧外患的郑国制定一系列的生存之道,使得郑国生存能力更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