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19: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6:29
先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当代》杂志编辑周昌义,是当时分管西北片的责编,有一次,他到西安组稿,按编辑部规定,名家的稿子是编辑部总编、付总编直接抓的,他这次去,并没有向名家组稿的任务。
当时的路遥,因《人生》已经名满天下了,能得到他的赐稿,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偏偏给了他一个惊喜,作协一位付*向他推荐了路遥的《平凡世界》第一部,并且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全文一次性发表,二是要头条,三是要大号字。
他喜出望外的把稿子拿回旅馆,可是,读着、读着,他失望了,故事毫无悬念,语言毫无新意,并且议论性的文字太多,这些,都是小说的大忌,就以无法满足路遥的三个条件为由退稿了。
对于这件事,我觉得很正常,编辑以思想、艺术标准去衡量一个稿件的取舍,是编辑的权力,比那些只看名头不看作品的编辑,我觉得更值得尊重。
其实,这类例子,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比如,曹禺的《雷雨》,压在编辑部一年,直到巴金做了编辑才发表,而一旦发表,便一炮走红。
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编辑能够秉公办事,在稿子面前人人平等,这很不容易,更无可厚非。
至于后来获奖,那是另一回事,何况,获不获奖,也不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红楼梦》没有获奖,它照样是四大名著之一,鲁迅先生文集没有获奖,照样是经典,路遥先生最崇拜的作家柳青没有获奖,路遥照样在写完《平凡世界》之后,去他的墓前祭奠,而且在他的成名作《人生》开头,写下了柳青的一段名言。
一部文学作品的流传,要经过几代人的检验,你喜欢的,你儿子不一定喜欢,你儿子喜欢,你孙子不一定喜欢,在大浪淘沙中流传下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