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习俗人去世之后多久还要看一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04:2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4 09:46
·送 终·
“养老送终”自古以来都是晚辈对长辈义不容辞的责任。长辈临终,子孙眷属须日夜守护在病榻前。若子女在外地工作,须设法(如派人通知、写信、打电话、发电报等)把他们召回。子女闻讯后,必须尽快赶回侍候老人,即使远隔重洋在异国他乡,也要尽可能地回家为老人送终,以尽为人子的孝心。若病危老人是女性(如母亲、媳妇),还要及时通知娘家,不然会受埋怨甚至发生纠纷。
老人咽气时,若所有的子孙都在病床前目送他(她)终了人生,世人则会认为老人是有福气的“好命人”。若有子孙未能为老人送终,往往会被视为“不孝”,人们也会为老人感到遗憾。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老人去世是祖宗召他(她)到阴间一起生活,咽气时若子孙不在场,其祖宗在阴间就不认他们为自己的子孙。
在福建有些地方,送终时禁忌子女在场。永定等地,老人若预感自己会死于“带禄时辰”(一天中的某一时辰),子女要避开。在上杭,与病危者生辰相克的亲属,即使是夫妻关系,也不能近前送终。否则,俗信对生者不利。
·搬 铺·
又称徙铺、出厅、入厅堂。中国古俗很讲究寿终的场所,即所谓“死于适室”,“寿终正寝”。福建自古以来也十分讲究“寿终正寝”,病危时要把病人从偏房寝室及时地搬铺到正寝(正厅),志称“疾笃迁居正寝”。俗信正厅是房子中最神圣的场所,寿终于此是“死得其所”,死后在阴间才可以与祖宗、亲属团聚。若寿终于偏房侧室,死者魂魄会滞留在寝室床架上,不易超度转生。故在民间(特别是农村),老人病危时,只要神智清醒,往往会自己要求到厅堂去。若寿终于偏房寝室,子孙也有照顾不周之嫌,会招来非议。
搬铺在民间普遍视为礼遇,旧时上寿的人(年满50岁且有子女者)才有资格搬铺到正寝。在晋江,未满36岁就当了祖父、祖母而又未满50岁就去世的人,也有资格搬铺到正厅。不过,若病危者父母健在,一般不能搬铺到正厅,只能搬到后厅或下厅。通常若寿终于偏房寝室,不能再移尸正寝,但在福州、建阳、邵武、光泽等地,没有太严格的规定,初丧时尚可移尸正厅。
搬铺正厅前,须将厅堂神龛里的神像、神主(公妈牌位)、香炉及正梁上的天公炉、天灯等一律用白布遮盖,或迁移他处。搬铺时,通常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身,女婿抱脚,其他亲属帮忙,小心翼翼地平抬到正厅的铺床上。抬病人的方向是头部在前,脚部在后,绝对不能相反。没有儿子的,福州一带是由女儿抬头,其他亲属帮忙抬至大厅,有的地方则由侄儿负责搬铺。长乐县的规矩与他县不同,若是父亲亡故,由长子背到厅堂,母亲病危,则由媳妇背去正寝。搬铺时,通常要用雨具遮住头部,而且忌讳碰到门框墙壁。在武平,搬铺过程中,病人若拉小便,被视为凶兆,但拉大便则被视为吉利。
在正厅搭铺安席也有种种规矩。床板多为3块,床铺不能靠墙,病人仰卧,头部向厅口,脚部向厅后。男性铺位设在正厅左侧,寿终于此称“寿终正寝”。女性在古代不搬铺正寝,近代以来也搬铺正寝,但铺位设在正厅右侧,寿终于此仍称“寿终内寝”。
搬铺正寝后,子孙眷属时刻守护在病人身旁,不能喧哗,无论多么悲伤,应尽量避免在病人跟前哭出声来。
搬铺习俗至今仍在农村普遍流行,以至于一些老人病重期间担心不能“寿终正寝”,不愿住院治疗。
凡被搬铺正寝者,自知己不久于人世,神智尚清者,往往要召唤子孙交待后事,分配遗物,俗谓“分手尾”或“分手尾钱”,晚辈须肃然聆听遗嘱,尽力照办。在霞浦等地,要请理发师傅为临终者理发,病人神智清醒的,由病人自己挑选,否则由家属请平时经常为他理发的师傅。理发师来后,要用蛋、酒盛情招待,理完发后除了送给红包(内包若干元钱)外,还要用红纸包裹剃刀,俗称“挂红”,并送给一顶白布做的幅子,出殡时理发师傅亦须前来送殡。福州义序、城门一带,长辈临终时,子女要把生姜和跳蚤各放在其手中握住,寓意死者没有空手而归九泉。龙岩等地则将纸钱放在其手中或衣袋里,以示其一生有吃有用。
·初 丧·
古代,病人在弥留之际或初丧,要举行招魂仪式,称之为“复”或“复魂”。招魂仪式由巫祝主持,亲属身穿特殊服装,从房屋的前方爬上屋顶招魂,手拿死者的衣服面北呼叫(如果死者是男的,便直呼名字,共呼三长声),以期死者魂魄返归于衣,然后从屋的后方下来,把此衣服敷在死者身上。这一习俗明代以后逐渐消失,但在福建一些地方尚有影响。初丧时,孝眷必呼天唤地号啕大哭,呼叫死者名字,除了悲伤外,还希望通过呼叫声把死者的灵魂叫转回阳间。在诏安等地,招魂时先焚香祷告一番后,唤来一只狗,用陶瓷器皿猛击它,使狗疼痛发出惨叫声,陶瓷器皿也落地有声,然后孝眷才可放声大哭,俗谓之“开声”。在大田,属龙、蛇、鼠生肖的死于午未日,属虎、马、兔生肖的,死于子、丑日,属牛、鸡、猴生肖的人死于酉、戌日,属犬、羊、猪生肖的人死于卯、辰日,孝眷不能哭丧,待忌辰过后才可号哭。
与古代招魂礼俗相反,在福建民间更普遍存在的是送魂礼俗。闽南一些市县,病人弥留之际或初丧,要请僧道诵念“往生咒”,悬挂“幡仔”于带叶竹枝上,希望亡魂早归阴间。闽西北一带还要焚烧纸衣、纸人、纸屋、纸轿等,让死者带去阴间,有的地方在纸轿里还写有死者名字或放有照片、画像,象征送亡魂上路去阴间。在福州,病人初断气时,请僧道诵经,将灯挂在架上不停地转动,子孙眷属环绕死者号哭,俗谓“搬药筛”。其费用由出嫁女负担,无出嫁女则由丧家自负。此俗在明代即已流行,明代谢肇淛云:“闽俗于初属纩之时,有女适人者,则婿家延巫,置灯轮转之,男女环绕号哭,谓之药师树。”
福建绝大多数地方在病人初丧时,要在遗体的足部下方(有的地方在遗体头部上方)点一盏油灯或一支蜡烛,称“长明灯”或“脚尾灯”、“脚尾烛”,此灯火不能熄灭,一连点七天七夜,寓意为死者照明赴黄泉之路。同时要点上冥香,焚纸钱,供上一碗干饭,饭上插一双筷子,放在死者的头部上方,俗称“枕头饭”,又称“走路饭”。在泉州等地,初丧时,孝子立即到街上买一陶钵,装上土,并捡一瓦片,陶钵放在遗体前用于插香,瓦片用来烧纸钱。烧纸钱时哭道:“给你买路走,给你买路过”。寓意为死者去地府时提供买路钱。在当地,所供“枕头饭”上加一熟鸡蛋。在上杭,初丧时,孝眷要将空饭盒放在锅里煮,俗称“驳气饭”,寓意子孙后代绵延不绝。
·报 丧·
报丧又称讣告、讣闻、报亡、报死等,闽南一带忌讳说“死”、“亡”字,又称“赶生”。报丧旨在告知亲友参加丧事,同时通告与死者有相冲克的人(如孕妇)不要近前。报丧之俗历代相沿,并形成一定规则,很受民间重视。
福建的报丧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死后(或第二天)鸣铳炮或鞭炮以通告亲友邻里,同时在丧家门上张贴讣告。讣告形式各地不同,福州一带一般用白纸写上“某府某某公(夫人)丧事”,或“某府某某公(夫人)千古”之类字样,张贴在门框上,然后用兰墨水圈起来,待出殡后将讣告用红笔或墨笔划掉。讣告上的字数按“生旺死绝”四字推衍,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以套上“生”或“旺”为佳,若碰到“死”或“绝”字,须增删字数使之合套“生”、“旺”字。若90岁以上死亡,而配偶健在、子孙满堂者,门框上所贴的讣告用红纸书写,表示死者乃有福有寿之人。旧时有钱人家,还要在大门上挂两盏素色大灯笼,上书“某旬寿考”或“某旬寿妣”和“某代其昌”、“某代同堂”。在福清,门上讣告一般要写“严制(父亡)或“慈制”(母亡)字样。松溪与福清大致相同,若父亲去世,用长方形白纸写“严”、“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若母亲去世,则写“慈”、“制”二字贴在大门两旁。在龙海等地,丧主须撕去原有的红纸门联,然后用白纸条贴成“×”符号,若父母中一人尚健在,则只贴“/”符号。在长汀,讣告贴在村口等交通要处,上面写明死者的生卒年、简历、成殓和出殡时间等,并在门前挂一对素色灯笼,贴上“读两年礼,终三年丧”之类的门联,以志哀悼。
现代城镇工作人员死亡,由所在单位发讣告,一方面把讣告邮寄或电告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在报纸上刊登讣告。另一方面在单位的大门口张贴讣告。内容不外是死者的生卒年、病因、主要工作经历和对国家的贡献,向遗体告别或召开追悼会的时间、地点等。
第二种报丧形式是由族人持丧帖书或口头到亲友家报丧。旧时丧帖书有一定程式,遣词用句和称谓都十分考究,父亲去世,要写“正寝”、“严制”,自称“孤子”。母亲去世,则写“内寝”、“慈制”,自称“哀子”。若父母双亡,自称“孤哀子”。结尾用词又按丧服轻重分别写上“泣血稽颡”、“稽首”、“抆泪”、“拭泪”、“泻泪”等等。
分发丧帖书的习俗各地不大相同。在惠安,报丧者不能跨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只许在门口喊叫,说明来由,分发给丧帖书和“头白”(送葬时缠在头上的白布条)后,索取清水漱口,以示祓除不祥,同时索取几角钱以讨吉利,就匆匆离去,故当地骂那些来去匆匆的人为“报死”。在福清、厦门、莆仙等地,报丧者可以进入报丧对象的家门,并一定要吃些东西,至少要抽根烟、喝杯茶才离去。在上杭,报丧者每到一家,都要吃两个鸡蛋,还可得到一个红包。在大田,报丧者手持雨伞,径直进入报丧对象的厅堂,将雨伞倒置于厅堂的香案下,对方便知亲戚家发生丧事,必用米粉、红蛋等招待来者,吃完点心后,报丧者才详细告以有关情况,忌讳说“死”字,一般用“老了”、“过世了”来代替。若是到死者的出嫁女儿家报丧,其女儿应痛哭一场,否则报丧者以为不吉,要将上衣的钮扣咬掉一个以禳解。在龙岩,无论是睛天还是下雨,报丧者都必须带上雨具(如雨伞、斗笠),进入报丧对象家前,将雨具放在门外,进屋吃完点心后(一定要吃光),再将丧帖放在椅子上(不能放在别的地方),告以有关情况。
第三种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报丧。在闽西北,母亲亡故,向外祖家报丧一般要由孝子亲往。在泰宁,孝子孝孙须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先谒拜外祖家的祖宗牌位,然后再向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等禀告家母的病因、治疗经过及死亡时间、后事安排等。在松溪,一般由孝长子披麻戴孝到外祖家报丧,哪里见到外祖父、外祖母或母舅,就在哪里就地下跪禀报。若平时不孝,外祖家人则迟迟不把孝长子扶起,让他一直跪在那里。在顺昌,由一名深谙丧礼的叔伯父率所有孝子、孝孙到外祖家报丧,进入外祖家后,先在厅堂上烧香、点烛,众孝子、孝孙下跪痛哭,由叔伯父禀报病因、治疗经过及病故时间等。在闽南、南平等地,向外祖家报丧虽不由孝子亲往,但须尽快派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前往。这也有种种严格的规矩,在华安,报丧者进入外祖家时须脱鞋,将讣告压在大厅的香炉之下,不能直接递给。外祖家要送给报丧者两个红蛋,一条毛巾。客家人向外祖报丧,要把丧帖书放在一个专用的铁匣里呈递。外祖家接讣后,要煮甜线面加红蛋招待报丧者,并送一红包。
·小 殓·
以衣衾裹尸谓之小殓。在尸骨未寒时,亲属要为死者浴尸。福建许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流行“乞水”习俗,“乞水”又名“请水”、“买水”,即向水神乞水浴尸。乞水时,孝男在前,一手持钵,钵内放一块白布条,另一手持幡,孝女随后,哀哭前往河边或井边乞水。乞水时须下跪,投入水中的铜币(今用硬币)一般是12枚,且用红丝线缠住。汲水时,口中念道:“水神水神(或土地公)向你买水。”请水到家时,其余孝眷伫立门前迎水入宅,将水倒入新瓷盆中,用白布沾水,父亡由儿子浴尸,母亡由女儿或媳妇为之梳洗,一般只是象征性地擦洗几下。志称:“拭尸体前三后四。”浴尸水不能随便泼倒地上,俗信活人踩到浴尸水,脚会裂开。在莆仙一些地方,专门熬煮五味水(五种青草药熬成的汤水)为死者净身。俗信浴尸便于死者往西方乐土。
浴尸毕,古代有捆殓之俗,称“袭绞”,即用布条裹尸。为死者*,俗称“穿寿服”、“套衫”等。寿衣的层数多忌偶数,一般是上衣七重,裤子五重。闽南、兴化一带的方言“九”字与“狗”同音,故寿衣忌九重。在连城等地,寿衣却不忌讳双数,60岁以上死亡的男女一般是上下各6重。穿寿衣时,孝眷都要在场。一边穿,一边哭喊,告诉死者穿第几层了。寿衣的里面几层不用钮扣,而用带子打死结。在诏安,给寿衣打结时,口中往往念道:“活人打活结,死人打死结,剩下的由子孙得。”把打结后剩余的布条分给孝眷。穿好寿衣后,外面多用带子或绳子将死者的双手固定在胸前。在霞浦一带,死者“两脚平列,系以红绳,即礼瞑目之巾缁方尺二寸,又履綦结于跗连絇,使不相离。手一桃枝,贯以光饼三或角黍一,旧传至冥途驱鬼饲犬。”闽南一些地方,在穿寿服时还举行“套衫”仪式,通常在门口插一枝青竹竿,正厅里放一面用竹蔑编成的扁平器物(俗称“笳箩”),内放一张矮凳子,孝男戴笠足履,口咬“红包”,在他人的协助下,将寿衣逐件穿在身上,然后把斗笠扔到屋顶,脱下寿衣,又称“试衣”。据传此俗始于清初,寓意作为明代遗民至死也“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福州等地净身*是在病人咽气前进行,俗谓来不及净身*就咽气,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内疚和遗憾。母亲去世,由女儿负责穿寿衣,若无女儿者,由义女承担,死者所戴耳环等装饰品由穿寿衣的女儿所得。死者所盖布单由女儿购买,俗称“水被”。福建民间普遍流行“殓忌裘”的习俗,即不用裘皮物作殓服,此俗源于佛教来世转生之说。《稽古灵》云:“俗惑释氏转轮之说,裘属兽皮,虑转生为兽也,故不以衣死者。”在浴尸*之后,古代还有“饭含”礼,即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许珠银碎屑或少许饭团,志称:“饭含,用米数粒、珠银屑含于口中。”古人以为,饭含是尽孝之道。福州一带在死者口中放一个熟鸡蛋,并用口罩或白布绑牢,以防秽物从口中流出。
·守 灵·
浴尸*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