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0: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3:56
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石桥。又名“双龙古石桥”,石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是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1572年)修建的一座横贯大汶河唯一的古石桥,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石桥被大水冲毁,粥店著名石匠姜桂松捐资进行了修复,为纪念姜石匠,当地人立碑以记其事,并称此桥为“姜公桥”。2003年石桥又被大水冲毁后,镇*出资40万元进行了修复。此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河灯施放地。
300万年前古泉群——上泉古泉群。位于大汶口镇上泉村,上泉古泉群现主要有五大主泉组成,大致呈五角星状分布,当地群众根据传说分别称它们为“驴带泉”、“龙泉”、“灵应泉”、“郑家泉”、“荆枣泉”,其中数驴带泉涌水量最大(一般年景涌水量约280方/小时,丰水季节达600方/小时),其他小泉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几大泉水相汇,形成大汶河支流---漕河。据考证,该泉群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距今300万年左右,为上升泉,特征与济南趵突泉相似,现日出水量30000立方米。泉水含人体需要的锗、锶、硒、锌、铜、钼、铬、钒、钴等17种微量元素,水质良好,具备天然矿泉水的品质。
整个泉群位于大汶河北岸、远古圣山云亭山的西部。距泰安市城区25公里、曲阜城区45公里,处在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黄金旅游线的中点上,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上泉特产——上泉鸭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会馆。坐落在大汶口驻地西南门里路西,为大汶口镇著名名胜之一,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山西会馆整体坐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总面积2283平方米。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因修庙、建戏楼全由山西商人出资,建成后作为山西同乡聚会和接待过往的山西*、商贾、老乡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该古迹在“文化大*”中遭到破坏,造成大殿等主体建筑坍塌,其他建筑也均已残破不堪。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云亭山。云亭山位于泰山南麓,大汶口镇马家大吴村北,距泰安市城区约22公里,海拔141.5米。一条山谷将山体分成东西两个山包,顶部平坦,呈丘状平台,方圆约8000平方米。云亭山原名亭亭山,东临云云山。云亭山历史由来已久,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孔子后人孔祯渲在《泰山纪胜》中说:“云云亭亭,两山颉立,逶折一径”,经专家考证,古时帝王封禅首先在泰山正南方云亭山这一平地隆起的小山上设坛祭地,然后起驾登临泰山,完成封禅大礼。
根据原有碑文,此山唐代时已有记载。相传明末清初,江南才子侯方域在云亭山出家修行,李香君在此山东侧出家,许多专家认为孔尚任《桃花扇》的人物原型就出于云亭山。
原泰安八大景之一——汶河古渡。位于大汶口镇驻地东南侧的大汶河水利发电站上游约300米处。因大汶口是牟、瀛、石、柴及泮五汶交会之地,是古人跨越大汶河这一天然屏障的最易之处,也是南北古驿道的必经之路,汶河古渡口由此形成。渡口是历史上著名的行人、货物集散之地,曾经的繁忙景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此景最早载入清道光年间《泰安志》。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姜城遗址。文姜城遗址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汶口镇驻地东北约200米处,遗址保护面积2万平方米,它与泰安八大景之一的汶河古渡口相邻。文姜城系战国时期齐国齐僖公之女文姜公主省亲的驿站,也是齐鲁诸侯相会的行宫旧址。该遗址据专家推测毁于战乱,现只遗存一高出地平面1—1.8米的土台。文姜城的文化堆集层比较分明,陶片、汉砖、陶豆柄、瓦当、布纹瓦等随处可见。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皇营遗址。皇营遗址位于大汶口镇卫驾庄村西二百米处(此址原有宋时所建四贤祠一座),建于康熙18年(公元1679年),至康熙23年(公元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之前竣工。到康熙46年(公元1707年)第六次南巡,历时23年,每次南巡均在此处落脚休息。其间留有数十名下僚、奴仆看守、清理、护卫宫室,而后几代皇帝除乾隆皇帝来过两次外,行宫再未使用。据记载,该行宫约在1860年被人为破坏殆尽,只剩下隆起的地面和废墟。
龙王庙遗址。该遗址位于大汶口镇和平村以东,现水电站以北处,始建于1756年,占地约30亩,原为当地群众供奉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祭祀场所,并逐步演化成为群众进行商业及娱乐活动的场所。在解放战争期间毁于战乱,现仅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