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2: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2:44
该成矿带位于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带北部的察雅坳陷东缘,与横跨3个单元的北北西向金沙江-红河富碱岩带的北段一致。主要矿床类型为与喜马拉雅期浅成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钼矿床和金银矿床。矿带北起夏日多,经玉成,南到芒康、徐中一带,呈南北延长,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已发现大型矿床4处(玉龙、纳日贡玛、多霞松多、马拉松多),中型1处(莽总),矿点27处。铜品位0.43%~0.99%,部分为大于2%的富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带之一,除Cu、Mo之外,近期还发现与岩体或断裂及爆发角砾岩有关的Au、Ag、Pb、Zn矿化多处,潜在远景很大。
(一)成矿地质背景
成矿带位于察雅-江城中生代坳陷北段的察雅盆地东缘,夹持于车乡所断裂和结扎、察雅断裂之间,它们是一组在陆-陆碰撞阶段,由于东西向挤压作用形成的共轭X形剪切断裂的一部分(图11-21)。成矿带主要地层以三叠系为主,下三叠统为碎屑岩、酸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岩,上三叠统及侏罗系至白垩系为陆相夹海相红色岩系,第三系分布于矿带东缘的贡觉盆地中,而奥陶系及石炭系至二叠系仅见于背斜的轴部,前者为一套复理石砂板岩夹碳酸盐岩,后者为稳定的海相碳酸盐岩及含煤岩系。矿带中的褶皱与断裂大都出现于温泉断裂西侧,具明显的右行雁行排列,反映了这些大断裂所具有的右行走滑运动。矿带内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喜马拉雅期中酸性浅成岩体,主要侵位于上三叠统的砂页岩、灰岩及中下三叠统的中酸性火山岩系中,它们的产出与青泥洞—贡觉一带的右行走滑断裂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成矿斑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以及二长斑岩、正长斑岩等,Cu、Mo矿主要与二长花岗斑岩类有关,而Au、Ag矿主要与二长斑岩有关。岩体多呈小型复式岩柱状产出,一般面积在lkm2以下。与Cu、Mo矿有关岩体的化学成分及岩石学参数为w(SiO2)为60.59%~71.06%,w(Na2O+K2O)为5.58%~8.65%,w(CaO)为0.45%~4.34%,里特曼指数δ=1.35~3.33,多小于2.8,属碱性—钙碱性系列。分异指数DI大于80,表明它们的分异程度较高。据研究(吕伯西等,1993),这些斑岩体多具幔源特点,是原始碱性岩浆和地壳部分熔融岩浆混合的结果。马鸿文(1989)根据Sr同位素估计,认为玉龙斑岩相当于由70%~89%的地幔来源和26%~14%的壳源物质混合而成。“七五”期间Sm-Nd同位素研究表明,斑岩的母岩浆早在中生代早期就滞留在江达-绿春陆缘弧火山岩带之下(刘增乾、李兴振、叶庆同等,1993),主要斑岩体的全岩Rb-Sr等时线同位素年龄为52~37Ma,属始新世到渐新世产物,也证明它们的形成与喜马拉雅早期陆内汇聚作用有关。
图11-21 玉龙-芒康斑岩铜(钼)矿带地质矿产略图
(据刘增乾等,1993)
1—下第三系;2—侏罗系至白垩系;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上古生界;6—下奥陶统;7—喜马拉雅期斑岩;8—花岗岩;9—背斜;10—向斜;1l—断层;12—不整合;13—地质界线;14—铜(钼)矿床(点);15—多金属矿床(点);16—汞锑矿床(点);17—砂金矿点。矿床(点)名称:1—夏日多;2—恒星错;3—玉龙;4—夏牙村;5—扎拉尕;6—测钦;7—三岔河;8—莽总;9—冲波弄;10—哈仲玛;11—多霞松多;12—龙木;13—布列;14—马拉松多;15—那玛卡巴;16—果贡弄;17—色礼;18—色错;19—马牧普;20—莽错;21—生达;22—欧千沟;23—吉措;24—喜多多;25—巴纳乡;26—瓦达塘;27—海通
(二)成矿作用特点
区内与浅成侵入体的成矿作用包括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以及与二长斑岩有关的Au、Ag、Pb、Zn矿床两个系列。前者已发现许多大中型矿床,工业意义大,研究程度较高;后者工业远景尚未肯定,研究程度较低,但潜在远景很大。
斑岩型铜钼矿床以玉龙为代表,含矿斑岩体侵入于上三叠统甲丕拉组及波里拉组中,出露面积为0.64km2,全岩Rb-Sr年龄值为52Ma。斑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岩体微量元素组分中,Cu、Mo、Au、Bi相对增加,而Li、Sc、V、Cr、Co、Ni较常量减少。矿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带→中带(围岩接触带)→外带(围岩蚀变带)组成环带,整个岩体除中心外,均不同程度含矿,但不同矿带中,矿石结构、组分和品位均有所不同,内带以细脉浸染型及含铜黄铁矿型为主,由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组成,脉石以钾长岩、斜长石、石英绢云母为主。矿石品位含铜较低,Mo较富。中带以块状含铜黄铁矿型为主,矿石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为主,次为辉钼矿、钛铁矿、白钨矿、菱铁矿、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为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方解石等,常见氧化的含铜褐铁矿石,它们的含Cu品位富,含Mo较低,含较多的其它有益组分。外带为细脉浸染状及块状硫化物矿石,矿物组分以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及方解石,矿体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常呈脉状及似层状,含铜品位较高,局部以Pb、Zn为主。矿床组分除Cu、Mo外,Au、Ag、Re、W、Co、Ni、Bi、Mn、Fe、S等是重要的伴生有益组分,部分可达工业指标。
岩体及围岩蚀变强烈,分布广泛,一般经岩体中心向外,大体可分为3带,中心带为钾硅化带,接触带为石英、绢云母化带,外带有夕卡岩化、角岩化、粘土化及青磐岩化等,因此成矿作用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气成高温热液阶段,成矿温度为400~700℃,造成斑岩体大部分钾硅化,接触带夕卡岩化、角岩化,伴有Cu、Mo矿化。
(2)高中温热液阶段,成矿温度为200~500℃,产生石英绢云母化及Cu、Mo、Fe矿化。
(3)中低温热液阶段,成矿温度低于230℃,在外接触带及围岩中形成粘土以及青磐岩化,形成Au、Ag多金属矿化。
(4)表成氧化阶段。
关于矿质来源与成因问题,由于矿床中成矿元素的分布均在岩体内部及边缘,并出现成矿温度的依次变化,矿化斑岩的造岩矿物(主要是暗色矿物)中,成矿元素明显密集,以及成矿元素Cu、Au、Ag等与Cl、F、S间的正相关关系,证明成矿物质直接来源于岩浆。
其次,含矿斑岩的143Nd/144Nd值为0.51245,与原始地幔Nd同位素组成0.5125~0.51262非常接近;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为﹣0.4‰~5.5‰,平均2.91‰,具塔式分布特点;石英包裹体水的δ18OPDB值为﹣0.61‰~0.18‰,未蚀变二长花岗斑岩全岩δ18OPDB为7.88‰,表明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并有少量地壳物质混入,而成矿溶液同样以岩浆水为主,并有部分天水渗入。
对于以二长斑岩、正长斑岩为主体的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近年来在矿带范围内有多处发现,大的如马牧普、吉措、俄察地、各贡弄、哈冲玛等金银多金属矿点,均与喜马拉雅期的正长斑岩-二长斑岩小岩株有关,根据初步研究,与金银矿有关的正长斑岩—二长斑岩,大部分以小型岩株或岩墙状侵位于上三叠统—侏罗系的砂页岩及灰岩中,岩体定位明显受构造控制,岩体边缘普遍发育岩浆期后流体爆发构造及其产物——爆发角砾岩筒和角砾岩脉,岩体中有硅化、粘土化及钾化蚀变,接触带及围岩中则发育有角岩化、夕卡岩化、黄铁矿化,以及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电气石化等围岩蚀变,并有斑岩脉出现。在岩体、角砾岩筒及蚀变围岩中均有矿化出现,元素以Au、Ag为主,包括Pb、Zn、Cu、W、As、Sb、Hg、Bi等,主要矿石类型包括细网脉型、浸染型及脉状、角砾状等,成矿作用类型可能属斑岩型式与斑岩岩浆期后含矿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关于与斑岩类有关矿床形成的热液成矿机制,通常都需要形成热液对流系统,即在这些深源岩浆上侵时,富含挥发分的热流体在封闭环境中的岩体上部运动,使岩体发生钾化,同时引起岩体顶部破裂成为开放半开放系统,使地下水得以与岩浆水混合,形成以岩体为中心的大的热流体循环系统,岩浆水带来的有用组分被带到岩体周围富集,形成有规律的矿化分带和蚀变分带,形成以斑岩为载体的斑岩型式斑岩岩浆期后型矿床。对于两类斑岩及其有关的矿床系列,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可能均系幔源型玄武岩浆的分异产物,而且在空间上,花岗斑岩及其Cu、Mo矿化主要分布于成矿带的中北部,而正长斑岩及其有关的Au、Ag矿化主要分布于矿带的南部。
综上所述,成矿带内与斑岩类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都是与金沙江-红河走滑断裂带密切相关的。深部资料表明,红河带是发育在一个地幔隆起带上(Isayev,1976),而金沙江-红河断裂已深切至上地幔,并造成1~3km的莫霍面断距,该断裂在不同深度上已造成由上而下的脆性变形带、韧脆性过渡带和韧性剪切带(深带),含矿岩体及矿床的空间分布的大量测试资料业已证明,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幔,并有地壳物质加入,而后于喜马拉雅早中期的陆内汇聚阶段,侵位于走滑断裂带上部的脆性变形带中,因此,该矿带的成矿模式可概括如图所示(图11-22)。
(三)成矿远景预测
根据“八五”的研究,已发现马牧普、吉措、各弄贡及哈冲玛等4个以金、银为主的普查远景区。
1.马牧普金银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远景区位于成矿带南部,芒康以北的马牧普、遵喜一带,面积约7km2,轴向北东的正长斑岩及若干正长斑岩墙,侵位于北西向马牧普背斜核部的下二叠统及翼部上三叠统巴贡组中,遵喜一带尚有侏罗系砂泥岩出现。矿区已发现良好的以Au、Ag、As、Sb、Pb、Zn、Hg多元素原生及次生晕异常、岩体外围及外围遵喜一带发现破碎蚀变带的金、银、铅、钨、铜矿(化)体。
矿化正长斑岩主岩体面积约2km2,Au、Ag、Pb、W、Bi、Cu的元素含量高,岩体西部有较强的硅化、粘土化及钾化蚀变,环绕岩体的围岩中角岩化、夕卡岩化、黄铁矿化及呈环状分布的硅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等蚀变,西部尚有电气石化。矿化集中于岩体西侧及北侧的接触带中,岩体西接触带至遵喜的2km范围内,矿化最为集中。已发现若干脉状、似层状的金银多金属矿化体,出现在层间破碎带、断裂破碎带或两者交汇处。单个矿体厚数米到10余米,长几十米,Au品位变化大,最高为6×10-6,含银n×10-6~n×10-5,最高达390×10-6,以及Cu、Pb、W等。当地有大量古采坑,残余矿石多为富银铅矿。岩体北部外接触带及外围断裂破碎带中,亦有较强的金银矿化。
图11-22 玉龙-芒康成矿带与喜马拉雅期斑岩有关的成矿模式示意图
1—上地幔;2—下地壳;3—上地壳;4—新生代沉积;5—花岗斑岩类;6—酸性岩浆上升;7—断裂;8—韧性剪切带
该地段成矿条件好,蚀变强烈,原生、次生晕异常浓集,中心明显,元素组合好,矿化范围大,且有较高品位地段发现,是一个具有中型远景的普查区。此外在马牧普南西约1km的俄察地-日耳地区,在2km2范围内,已发现4个二长斑岩小岩体和4个爆发角砾岩筒,边缘热液蚀变强烈,有Au、As、Pb、Hg等原生异常显示,且和Au、Ag、As、Hg、Sb二级异常重复,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地区。
2.吉措金银多金属普查远景区
远景区位于成矿带南部,马牧普矿点以北,原为砷矿点,面积约1km2。含矿二长斑岩侵位于吉措背斜核部的中侏罗统紫红色砂泥岩中,矿区范围内小断裂及节理裂隙发育。岩体已全部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和黄铁矿化,围绕岩体形成角岩化、硅化、黄铁矿化和退色蚀变带。其中有大量斑岩脉贯入,岩体内外接触带上,还发育有3期爆发角砾岩筒和角砾岩脉。
岩体周围的蚀变围岩中已圈出一个宽200~400m,长1700m的半环状矿化带,其中包括矿化砂岩、矿化爆发角砾岩等4种类型。
(1)矿化砂岩:每个矿细脉沿蚀变砂岩裂隙充填形成细脉浸染状或网脉状矿石,甚至呈似层状矿体,一般厚2~7m不等,含Au为0.15×10-6~4.6×10-6,Ag为6×10-6~56×10-6,最高达159×10-6。
(2)富方铅矿、黄铁矿的金银矿脉,呈脉状贯入于蚀变砂岩或爆发角砾岩中,脉宽5~100cm,倾角陡,延长20~60m,含Au为0.9×10-6~23.9×10-6,Ag为204×10-6~320×10-6,Pb为6.15%,Zn为1.98%,矿化不均匀。
(3)矿化爆发角砾岩:含金银的硫化物呈网脉状、浸染状或脉状出现于不同期次的爆发角砾岩筒或岩脉中,矿化不均匀,含Au为0.02×10-6~0.9×10-6,Ag为3.4×10-6~228.7×10-6,其中以晚期含铅、锌的矿化角砾岩中品位较富,这些爆发角砾岩中的矿虽不构成工业价值,但指示深部含矿岩体的存在。
(4)矿化二长斑岩脉:区内已见8条二长斑岩脉中,均见程度不同的矿化,以及沿裂隙充填的黄铁矿、方铅矿细脉和浸染状辰砂和雄黄,部分拣块分析,含Au为0.02×10-6~0.1×10-6,Ag为0.6×10-6~26.6×10-6,此外尚含Pb、As、Bi、Hg等,Hg的含量最高可达11550×10-6。
整个矿点,成矿地质条件良好,热液蚀变强烈,矿化普遍,类型多样,已知矿化显示良好,是一个有远景的目标区。
3.各贡弄金银普查远景区
远景区位于贡觉县拉妥乡东南150°方向约13km,东经90°33′30″~90°35′0″,北纬30°25′30″~30°27′0″,面积约10km2。
矿点位于成矿带中南部车所乡-德钦大断裂与温泉断裂之间,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马拉松多组砂板岩夹灰岩段,其上不整合覆以下第三系贡觉群红色砂泥岩。矿区南部有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与成矿有关的喜马拉雅期3个二长斑岩小岩株及其伴生的多个爆发角砾岩及斑岩脉,侵位于马拉松多组构成的南北向背斜轴部,大量的岩脉及含金硫化物石英脉沿NNW及NEE向断裂、裂隙充填。二长斑岩面积约1.5km2,均已遭受强烈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及电气石化。周边接触带有爆发角砾岩及侵位角砾岩存在,外接触带中发育有角岩化、夕卡岩化,叠加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电气石化及绿泥石、绿帘石化。在斑岩外接触带的蚀变岩石(包括黄铁矿化岩脉、爆发角砾岩)及断裂破碎带中,普遍有金矿化发现,呈浸染状并有含金硫化物石英细脉。已发现两个矿带。Ⅰ矿带位于北东外接触带,宽80~120m,长1500m。带内NW向垂直裂隙密集发育,含黄铁矿、磁黄铁矿、方铅矿、毒砂的石英细脉沿硅化砂岩裂隙充填,形成细脉浸染状矿石。细脉宽5mm,个别呈20~100mm大脉。含Au品位变化大,由0.09×10-6~0.5×10-6到4×10-6~58×10-6,含金量与硫化物数量呈正比。已见伴生自然金、银,含量达13.8×10-6~34.8×10-6。Ⅱ矿带位于岩体东南外接触带,宽100余米,长500m。硅化砂岩中裂隙发育,黄铁矿化普遍。拣块样中Au的质量分数w(Au)为0.05×10-6~0.5×10-6,此外在岩体边缘的斑岩脉,爆发角砾岩及断裂破碎带中,普遍见强烈蚀变及金矿化现象,矿点附近还见有含金富银的褐铁矿露头,含银高达2248×10-6。
总之,该矿点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二长斑岩有关的金矿点,矿化范围大、类型多,已圈出金矿体。矿体含金较高,并伴有Ag、Pb等元素,是一个有中型以上远景的金矿普查区。
此外,位于昌都妥坝南12km的哈冲玛地区,在15km2范围内已发现10个正长斑岩、二长斑岩小岩株式岩墙,大都侵位于上三叠统甲丕拉组砂页岩和中三叠统波里拉组灰岩中,这些斑岩体大部已遭到强烈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和硅化蚀变,并有明显的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化,围岩也普遍有角岩化、青磐岩化、硅化、夕卡岩化和黄铁矿化,岩体及蚀变中已发现Au、Ag、As、Sb、Hg异常,有的岩体中已见有黄铁矿、方铅矿、辰砂等矿化,虽未发现较好的金矿化,但成矿条件好,岩体密集,蚀变强烈,并具有大面积的Au、Ag、As、Sb、Hg、Pb多元素组合异常。因此,亦有可能找到隐伏的金矿床,亦可作为寻找此类矿床的找矿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