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创新意识融入小学语文课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8: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09:11
新课改倡导的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教学的途径,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只有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释疑。如在教学《渡河少年》时,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少年的倔强是不正确的,是冲动的表现。”我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渡河少年的倔强是执着向上、永不退缩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认为渡河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有些冲动,不值得提倡。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个性的时候,便让他们互相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
二、启发丰富想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造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进行联想和想象,这不仅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为学生创造性表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如在教学《爱美的梅花鹿》时,当梅花鹿的角被一簇高的丛枝挂住了,怎么也挣不开的时候,学生感情发展到*。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是教师不失时机地说:“请同学们动动脑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起来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发言……
三、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结合起来。
1.变小课堂为大社会,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有限的社会生活,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活见闻,广开读、说、听、写甚至是动手操作的训练之路,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
如,我们班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已坚持两年了,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活动内容、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每周一至周五依次设置“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欣赏”、“日记大家听”、“一周新闻联播”等栏目。学生依次担任主持人。这些栏目带入课堂的生活内容,可以囊括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全部,
2.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从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上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去了解社会、审视社会。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感受家乡》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和开展活动计划,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整理信息大家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变化,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6 10:29
新课改倡导的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创新教学的途径,通过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可见,只有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释疑。如在教学《渡河少年》时,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少年的倔强是不正确的,是冲动的表现。”我不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渡河少年的倔强是执着向上、永不退缩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有的认为渡河少年在秋风秋水中的表现有些冲动,不值得提倡。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体现个性的时候,便让他们互相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
二、启发丰富想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造力,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应该从培养学生想象力开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进行联想和想象,这不仅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情境,而且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为学生创造性表述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如在教学《爱美的梅花鹿》时,当梅花鹿的角被一簇高的丛枝挂住了,怎么也挣不开的时候,学生感情发展到*。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是教师不失时机地说:“请同学们动动脑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就活跃起来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发言……
三、衔接课内课外。拓宽学生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向课外延伸。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把“小课堂”和“大社会”结合起来。
1.变小课堂为大社会,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有限的社会生活,联系生活实际,丰富生活见闻,广开读、说、听、写甚至是动手操作的训练之路,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
如,我们班的“课前三分钟”活动已坚持两年了,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活动内容、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每周一至周五依次设置“海阔天空”、“课文质疑”、“开心一刻”、“佳作欣赏”、“日记大家听”、“一周新闻联播”等栏目。学生依次担任主持人。这些栏目带入课堂的生活内容,可以囊括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全部,
2.变大社会为小课堂,让课堂走进社会生活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从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社会上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去了解社会、审视社会。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
如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感受家乡》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讨论和开展活动计划,提高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整理信息大家了解家乡、感受家乡变化,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造精神。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