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与容貌不错却艰辛奋斗的例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09:2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20
袁世凯孙女的财富人生 她曾是购物不花钱,出门有保镖的千金大小姐;“*”抄家后,她被下放农村,成为劳动妇女;改革开放后,她靠买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厅的女老板。她为何要在花甲之年闯荡商海?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创业历程?她的成功仅仅是靠着她显赫的家世吗?让我们走进这个传奇的老人——至今仍在商场打拼的袁世凯84岁的孙女,去探寻她的商场不败秘诀和分享她的财富人生。 袁家倜是袁世凯目前在世的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她精力旺盛,69岁开始下海经商,如今还在商海“打拼”。老人家皮肤细腻,看上去十分年轻,举手投足间,还留有旧时大家闺秀的味道。 袁家倜底气很足:“我现在很独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上,现在的生活让我很快乐。”袁家倜在天津做了24年的政协委员,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贫救灾,她总是冲在最前面,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谈起过往,袁家倜反而庆幸自己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大起大落。“这对我是极大的改造和历练。半个世纪的巨变反而救了我,刺激了我的求生欲,让我学会自力更生。 生存本领是一种能力 袁家倜是袁世凯四子袁克端之女,其母亲是天津最有名望的大盐商何仲瑾的女儿。 袁家倜童年时期,曾有过13年优越的生活。在她4岁时,被无子女的二姑妈过继到门下,来到了江南水乡无锡。“二姑妈家是一个新式家庭,二姑父曾留学美国,是中国较早接受实业救国思潮的民族工业家。他在无锡办有丝绸厂,是当地的首富。”袁家倜在二姑妈的教育下,开始学习英文,了解经营,并考取了上海中西女子高中。 在无锡的日子,是袁家倜最快乐的时光。然而,袁家倜17岁时,因二姑妈出国,她又被送回天津的家,回到死气沉沉的袁家。“家里人不让我上学,因为大学男女同校,他们在家里给我请了汉文先生。我念了4年古文,现在诗词歌赋,都还会一些。” 后来,袁家倜嫁给了当时天津民族工商界颇有名望的“元丰五金行”的老板丁先生。但不久,随着*形势的变化,她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1956年开始公私合营,袁家的特权被取消了。而后来的“*”,更让她感到了“真正的末路”。袁家倜接到最后通牒,全家到农村去接受改造。她当时已有三儿一女,大女儿已经在甘肃祁连山插队。她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一床铺盖,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洋楼,来到天津西郊大寺王庄子。 农村对袁家倜和她的全家来说,遥远而陌生。荒凉的土地,坎坷的土路,低矮的土屋和呼叫的北风,让一家人不知所措。“没有吃的,只能把捏不拢的散窝窝头和着野菜吃。经过锻炼,40斤的土豆我背起来就走。”袁家倜突然发现,她的意志力竟如此坚强。 在农村时间久了,袁家倜开始动起脑筋:“那里生活非常贫穷,一天劳动下来,只有一个工分,而一个工分才1毛5分钱。我大胆向村里提出了开办五金小工厂的建议。”在农民们的支持下,袁家倜办起了当地第一个镀锌厂,她当工厂会计,丈夫当厂长。在他们的努力下,小工厂越来越红火,给农民们带来不少实惠。工厂开张的第一年,村里的工分就提高到8毛5分钱。袁家倜一家在农村干了整整8年。1973年,堂哥袁家骝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国。根据周总理的批示,袁世凯第三代后人逐渐恢复自由。1978年,袁家倜回到天津,住进了位于天津成都道40号的小洋楼。她百感交集,“8年的改造,我认识到什么?并不是钱的重要,而是一个人生存的本领,在什么状态下都能活,这是一种能力。” 用炒股赚的钱开西餐厅 在袁世凯的第三代中,有一人改变了整个家族的面貌,他便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籍华人袁家骝,袁世凯二儿子袁克文之子。袁家骝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他的妻子吴健雄博士,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研制人员中唯一的女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位堂哥,对袁家倜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7年初,袁家倜来到了深圳。已经63岁的她,被这个地方深深吸引,在深圳一干就是6年。“我参与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度假村建设项目,成为深圳第一批创业者。”6年后,袁家倜在深圳买了一些原始股票,赚了70多万元。袁家倜印象很深:“当时深圳不让汇款,我就用大皮包把钱装着,带回了天津。” 一个老人,有70万元的养老金,晚年可以尽享天伦了。但袁家倜却决心要在天津再干一番事业。在袁家骝和吴健雄的建议下,她开了一家西餐厅。 “人家都说大餐厅火5年,小餐厅火3年,我的餐厅一下开了15年。”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袁家倜,还是老板,还在拼搏。“现在竞争很激烈,要想常盛不衰,大要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研究西餐的发展,及时更新菜肴,小要管理各项账目和各类人员,检查厨房食品、卫生……”她分析了“苏易士”不垮的秘密,“特殊之处是没有外债。房产是我的,资金是我和儿子凑的,就我一个独号,不开分号。有多少大企业想和我合作,我都不。为什么,一变味就完了,开分店多是好,但只要一家出事了,说倒全部倒”。 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 2003年,袁家骝去世后,将他和妻子的毕生积蓄,全部捐赠中国,这让袁家倜非常受触动。 “我照顾堂哥7年,他没给我一分钱遗产。他说,那样就把我害了。袁家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都穷困潦倒,只会花钱不会挣钱,挥金如土。” 谈起自己的儿女,袁家倜说,“我不养闲人,因为我还在工作呢,从依靠家族到后期自己置办一草一木,我完全是自己拼出来的。儿女们也要自己奋斗,现在他们都有车有房,自食其力。” 袁家倜在天津蓟县先后共资助了20多个孩子,每批培养到小学毕业。现在,第二批已经培养到五年级了,每个孩子一年5000元。 采访时,袁家倜的小孙女跑来告诉奶奶,她大学毕业正准备出国深造,今天接到了*团委和中组部消息,被选中去陕西做赈灾志愿者。袁家倜肯定地告诉孙女,“不出国,也要先去灾区!” 袁家倜把邓颖超在一次妇联会上的话作为座右铭:“女同志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越老越要争取*地位。我现在体会很深,女人老了,要是没有地位,那就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要是没有经济基础,问儿女要钱,不是很可怜?女人半边天,我既有*上的荣誉又有经济上的独立,我是双赢户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7:21
1.凿壁偷光
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匡衡家穷没蜡烛,邻家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2.头悬梁
孙敬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3.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家。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搜狗问问
4.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5.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袁世凯孙女的财富人生 她曾是购物不花钱,出门有保镖的千金大小姐;“*”抄家后,她被下放农村,成为劳动妇女;改革开放后,她靠买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厅的女老板。她为何要在花甲之年闯荡商海?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创业历程?她的成功仅仅是靠着她显赫的家世吗?让我们走进这个传奇的老人——至今仍在商场打拼的袁世凯84岁的孙女,去探寻她的商场不败秘诀和分享她的财富人生。 袁家倜是袁世凯目前在世的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她精力旺盛,69岁开始下海经商,如今还在商海“打拼”。老人家皮肤细腻,看上去十分年轻,举手投足间,还留有旧时大家闺秀的味道。 袁家倜底气很足:“我现在很独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上,现在的生活让我很快乐。”袁家倜在天津做了24年的政协委员,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贫救灾,她总是冲在最前面,为天津的经济发展做了不少贡献。 谈起过往,袁家倜反而庆幸自己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大起大落。“这对我是极大的改造和历练。半个世纪的巨变反而救了我,刺激了我的求生欲,让我学会自力更生。 生存本领是一种能力 袁家倜是袁世凯四子袁克端之女,其母亲是天津最有名望的大盐商何仲瑾的女儿。 袁家倜童年时期,曾有过13年优越的生活。在她4岁时,被无子女的二姑妈过继到门下,来到了江南水乡无锡。“二姑妈家是一个新式家庭,二姑父曾留学美国,是中国较早接受实业救国思潮的民族工业家。他在无锡办有丝绸厂,是当地的首富。”袁家倜在二姑妈的教育下,开始学习英文,了解经营,并考取了上海中西女子高中。 在无锡的日子,是袁家倜最快乐的时光。然而,袁家倜17岁时,因二姑妈出国,她又被送回天津的家,回到死气沉沉的袁家。“家里人不让我上学,因为大学男女同校,他们在家里给我请了汉文先生。我念了4年古文,现在诗词歌赋,都还会一些。” 后来,袁家倜嫁给了当时天津民族工商界颇有名望的“元丰五金行”的老板丁先生。但不久,随着*形势的变化,她的命运发生了逆转。 1956年开始公私合营,袁家的特权被取消了。而后来的“*”,更让她感到了“真正的末路”。袁家倜接到最后通牒,全家到农村去接受改造。她当时已有三儿一女,大女儿已经在甘肃祁连山插队。她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一床铺盖,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洋楼,来到天津西郊大寺王庄子。 农村对袁家倜和她的全家来说,遥远而陌生。荒凉的土地,坎坷的土路,低矮的土屋和呼叫的北风,让一家人不知所措。“没有吃的,只能把捏不拢的散窝窝头和着野菜吃。经过锻炼,40斤的土豆我背起来就走。”袁家倜突然发现,她的意志力竟如此坚强。 在农村时间久了,袁家倜开始动起脑筋:“那里生活非常贫穷,一天劳动下来,只有一个工分,而一个工分才1毛5分钱。我大胆向村里提出了开办五金小工厂的建议。”在农民们的支持下,袁家倜办起了当地第一个镀锌厂,她当工厂会计,丈夫当厂长。在他们的努力下,小工厂越来越红火,给农民们带来不少实惠。工厂开张的第一年,村里的工分就提高到8毛5分钱。袁家倜一家在农村干了整整8年。1973年,堂哥袁家骝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国。根据周总理的批示,袁世凯第三代后人逐渐恢复自由。1978年,袁家倜回到天津,住进了位于天津成都道40号的小洋楼。她百感交集,“8年的改造,我认识到什么?并不是钱的重要,而是一个人生存的本领,在什么状态下都能活,这是一种能力。” 用炒股赚的钱开西餐厅 在袁世凯的第三代中,有一人改变了整个家族的面貌,他便是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美籍华人袁家骝,袁世凯二儿子袁克文之子。袁家骝曾获全美华人协会杰出成就奖,他的妻子吴健雄博士,是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研制人员中唯一的女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这位堂哥,对袁家倜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7年初,袁家倜来到了深圳。已经63岁的她,被这个地方深深吸引,在深圳一干就是6年。“我参与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度假村建设项目,成为深圳第一批创业者。”6年后,袁家倜在深圳买了一些原始股票,赚了70多万元。袁家倜印象很深:“当时深圳不让汇款,我就用大皮包把钱装着,带回了天津。” 一个老人,有70万元的养老金,晚年可以尽享天伦了。但袁家倜却决心要在天津再干一番事业。在袁家骝和吴健雄的建议下,她开了一家西餐厅。 “人家都说大餐厅火5年,小餐厅火3年,我的餐厅一下开了15年。”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袁家倜,还是老板,还在拼搏。“现在竞争很激烈,要想常盛不衰,大要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变化,研究西餐的发展,及时更新菜肴,小要管理各项账目和各类人员,检查厨房食品、卫生……”她分析了“苏易士”不垮的秘密,“特殊之处是没有外债。房产是我的,资金是我和儿子凑的,就我一个独号,不开分号。有多少大企业想和我合作,我都不。为什么,一变味就完了,开分店多是好,但只要一家出事了,说倒全部倒”。 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 2003年,袁家骝去世后,将他和妻子的毕生积蓄,全部捐赠中国,这让袁家倜非常受触动。 “我照顾堂哥7年,他没给我一分钱遗产。他说,那样就把我害了。袁家活生生的例子太多了,*都穷困潦倒,只会花钱不会挣钱,挥金如土。” 谈起自己的儿女,袁家倜说,“我不养闲人,因为我还在工作呢,从依靠家族到后期自己置办一草一木,我完全是自己拼出来的。儿女们也要自己奋斗,现在他们都有车有房,自食其力。” 袁家倜在天津蓟县先后共资助了20多个孩子,每批培养到小学毕业。现在,第二批已经培养到五年级了,每个孩子一年5000元。 采访时,袁家倜的小孙女跑来告诉奶奶,她大学毕业正准备出国深造,今天接到了*团委和中组部消息,被选中去陕西做赈灾志愿者。袁家倜肯定地告诉孙女,“不出国,也要先去灾区!” 袁家倜把邓颖超在一次妇联会上的话作为座右铭:“女同志越老越要争取经济独立,越老越要争取*地位。我现在体会很深,女人老了,要是没有地位,那就是被人遗忘的角落;要是没有经济基础,问儿女要钱,不是很可怜?女人半边天,我既有*上的荣誉又有经济上的独立,我是双赢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