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19: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0:02
自从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招安后,一百单八将就踏上了征程。起初,宋江等人打败了辽国,接着,他们又先后平定了田虎、王庆和方腊之乱。在前面三大战役中,梁山将领没有折损,但征方腊时却死伤惨重,有66人阵亡。这一点,原因有很多,战争残酷是一方面。
因为梁山好汉多次攻城拔寨,所以书中提到了一些攻城利器,比如“云梯”。
却说林冲等四将,在东城建竖云梯飞楼,*近城垣,令轻捷军士上飞楼,攀援欲上,下面呐喊助威。
吴用,朱武上云梯,看了城池形势,下来对宋江道:“这座城坚固,攻打无益。且佯示攻打之意,再看机会。”
注意,《水浒传》版本较多,所以内容也有一些差别。有些版本的水浒中,李逵出场时附带一篇赞词,其中一句是“天蓬恶煞下云梯”。这里的云梯,并不是攻城用的器具,而是天梯、天庭的比喻。
那么,水浒的“云梯”到底是什么样?为何人们常用它来攻城?除了攻城,云梯是否还有其他作用?接下来,就从云梯的历史,聊一聊水中云梯。
云梯的历史
原始时期,人们为了御敌或者防猛兽袭击,会在居住地的周围挖出濠沟,而挖出的土则堆砌起来,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城墙。进入到文明社会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的城墙也越来越高,于是在战争中就不得不用梯子。
最早用梯子攻城的战役,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庚辰,傅于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蛰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鳌弧登,周靡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左传》根据《墨子·备蛾傅篇》“
遂以傅城,后上先登”,以及《左传》中“以围商密,昏而傅焉”来看,“傅”是“蛾傅”的缩写。而古代“蛾”和“蚁”互通,“傅”和“附”也互通,所以“蛾傅”即“蚁附”。
而“傅”本意是指结缕草,结缕草是互相蔓延连接而生长。所以上文中,“傅”(也即蛾傅、蚁附)的意思就是,士卒攀梯登城的样子,像蛾蚁爬在互相蔓延连接的结缕草上。
其实,生活中也能看到这种现象,蚂蚁爬在草上,是一个接一个,首尾相连。古代士兵在爬梯子攻城时,看起来就和蚂蚁爬在草上一样,所以,“蚁附”两个字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士兵攀梯攻城的情景。
战国时期的水陆攻战纹铜壶上,绘有攻城战的情况,上面出现了梯子。
从画面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梯子下面有两个轮子(图中是侧面的视角,所以只能看到一个轮子),人可以推着往前走,梯子上部出现了钩子,钩子可以勾住城头,能够保证稳定的同时,还能防止梯子被敌兵推翻。
不过,可能因为这种云梯长而且木料较好,很笨重,所以梯子下面三个人来扛抬,最高处的那个人还要踩在别人的背上。《墨子·备梯》也说,“
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
这种用来攻城的长梯,就是云梯的最初样式。但在当时,这种梯子不仅叫云梯,也叫车梯,因为有轮子。《墨子》中说过“
两轮高,两轮为輲,车梯也”,可以为证。
云梯的发明者,通常认为是公输般,也就是鲁班。
这之后,随着战争的升级,云梯也在不断发展。到唐代时,云梯和春秋战国时期的云梯已经大不一样。
宋代的云梯
宋代的云梯,是在唐代云梯的基础上,升级改进而来。那么,唐代的云梯什么样呢?《通典》中有记载。
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势微曲,递互相检,飞于云间,以窥城中。有上城梯,首冠双辘护,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
从这里可以知道,唐代的云梯比战国云梯有了很大改进。
首先,云梯底部是大木,用来安装轮子,轮子一共有六个。其次,梯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固定在底部,是主梯;另一部分是活动的副梯,叫上城梯,顶部还有辘轳(辘轳类似滑轮,是一种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起重工具,古人常把它安在井上,用来取井水)。自后,安装辘轳的目的,是可以让云梯沿着城墙的墙壁上下移动,这样可以调整倾斜的角度,方便士兵爬梯登城。
到了宋代,云梯又有了改进。北宋曾公亮在《武经总要》中,提到了云梯。
云梯以大木为床,下施六轮,上立二梯,各长二丈余,中施转轴,车四面以生牛皮为屏蔽,内以人推进,及城则起飞梯于云梯之上,以窥城中,故曰云梯。
同样是底部六个轮子,但是主梯分成了两段,中间有转轴,也就是说这梯子是折叠的。更厉害的是,云梯底部四面都用生牛皮包着,里面有人在推进,生牛皮可以保护里面的人。另外,较之唐代的上城梯,宋代的副梯,也就是“飞梯”有很多种。
据《武经总要》记载,副梯除了飞梯外,还有竹飞梯、蹑头飞梯等。
飞梯比普通梯子上多了两个轮子;竹飞梯则是一根竹子上钉着木头,制成梯子状;而蹑头飞梯,则像是飞梯和竹飞梯的结合。这几种飞梯,《武经总要》中有插图,看图即可明白,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