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新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7 20:5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7:19
第一个:这位老人叫张慧林,今年73岁,退休前是枣庄供电公司(原电业局)的工会*。1993年底,张慧林退休后不甘清闲,拿起照相机、摄像机,进军营,进企业,进山村,进学校,开始采访英模事迹,寻访英烈故事,至今已制作专题片180多部,有的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前不久,张慧林到山亭区采访,小王庄村93岁的王兴泰老人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3月的一天,八路军苏鲁支队500余人来到小王庄,被800余日本鬼子包围。一位连长带着20多位战士在村北的山上打阻击,掩护部队突围。激战数小时后,鬼子支起钢炮向山上轰击,连长和7位战士壮烈牺牲,没有留下一具完整的尸骨。战斗结束后,王兴泰等村民捡来山坡上的碎石块,将八位烈士就地掩埋。60多年来,没有人知道这八位烈士的名字,他们一直静静地躺在这片战斗过的热土上……
从小王庄返回枣庄后,张慧林怎么也睡不好觉。他对老伴岳梅五说:“咱们拿退休金为烈士们修修坟墓、立块碑吧!也好让后代们永远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记住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老伴非常赞成。今年清明前,张慧林找到小王庄的村干部,谈了自己的想法。村民们很是感动,纷纷说:你拿钱出料,我们出义务工!于是,张慧林和老伴先后拿出6000元退休金买料,村民们用水泥、沙灰和砖石,为每位烈士的坟墓垒了一米多高的围墙,除了为每位烈士立碑外,还为八位烈士立了一块大石碑,上面写着“抗日无名烈士纪念碑”碑文。
4月5日上午,张慧林老人与村民们一起为烈士墓举行了简朴的揭碑仪式。
第二个:●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存在许多人力所无法征服的自然灾害,但都不会压垮我们的民族。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在抗震救灾中,这种爱国主义突出表现为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人民的生命、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时代精神。为了人民的生命,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民族凝聚力可以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7 17:19
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具体涉及缩短“五一”、“十一”长假时间,并增加中秋节、清明节等法定节假日。这是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的消息。据会议信息,国家*已就最后意见稿征求了多方意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在当日举行的论坛上指出,“我感觉已经进入实质阶段,这个*很快就要落实,2008年可能会实现。”(2007年3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可以说,这是国民渴盼已久的一个好消息。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黄金周长假制度,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长假,使得国人旅游、消费大幅增加,但也就是在这黄金消费的忙碌中,人们淡忘了节日的内涵,一周下来,剩下的只是大宗小宗的物品和疲惫的身躯,好像都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过“国庆”、“五一”,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和劳动人民翻身的艰辛只是历史书上的一页黄纸了。
但,节日毕竟是需要内涵的,节日内涵,也是我们的国民必须要尊重的。
清明、中秋,可以说是民间最为沉重和厚重的两个节日。祭祖和团圆,这是民俗,也是最纯粹的民族文化,这两个的实质节日意义已经超过了春节,然而,这两个节日却迟迟没有被列为法定节日,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其实,增加中秋节等法定节日,早在2004年的社会发展*高层论坛上就已经提出了,但几年来,国家*等部门一直在考虑之中。为什么会如此后果?恐怕,还仍然是主要从经济角度来考虑的问题。当然,假日经济可以带动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把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都冠以“经济”,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节日就统统排除在“法定节日”范畴之外。这是极其肤浅的考虑。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失去了这些,我们的民族就将不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民也就无可谈什么民族精神。就像现在有好多人在“九一八”这一国耻日竞相开业婚嫁一样,让人不能不痛!
民主精神与假日经济相比,当然是民族精神更为重要。
中秋、清明将成法定节假日,这无疑是民族精神的回归,我们渴望这个*2008年真的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