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巴乌?它和葫芦丝有什么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4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4:37
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音。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
巴乌由管身和簧片组成。管身竹制。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当地气候温和湿润,一般都不会开裂变形,待缓慢干燥后,竹皮便呈白色。彝族人民常用细毛竹管制作。管身上端(或左瑞)由竹节或木塞封闭,中间竹节打通,管身下端(或右端)敞口。因竹管长短、粗细不同.规格可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巴乌三种。高音、中音巴乌,管长30厘米-50厘米、内径0.8厘米~1.4厘米,低音巴乌管长60厘米-80厘米、内径1.6厘米-2厘米。在距封闭端1.5厘米-2厘米的管壁上,开有一个长方形吹孔,孔长2.4厘米一3厘米、孔宽0.7厘米-l厘米。将吹孔四周边缘削平,用蜂蜡粘贴上一枚铜刺簧片。吹孔的大小多据簧框大小而定, 一般应略小于簧框。为保护簧舌,常用两根细竹棍镶在簧框两侧,只留一条缝隙作为吹孔。也有的用细竹蔑皮编织成一个保护簧舌的活动环套,吹奏时将其移开。管身上开有八个(前七后一)圆形按音孔。横吹的巴乌,音孔与吹孔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45度角。还有的巴乌在尾端开有尾音孔。簧片是巴乌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最早都使用竹制簧片,后来才改进为用黄铜(62或68乐器铜)制作,也可用合金铜、磷铜或炮弹铜壳制作。铜制簧片的厚度尤为重要,不应超过0.03厘米,厚者一定要用锤锻薄。将铜片剪成长2.5厘米、宽o.8厘米的长方形坯片,然后用锋利的尖刀在其上—刻出锐三角形簧舌。簧舌的大小根据调高而定,以F调为例,舌长1.7厘米,舌根宽0.25厘米,刻好后将簧舌理平,底面用水砂纸磨去毛刺,再把舌尖挑起,使其翘高0.15厘米左右,达到簧舌与黄框缝隙微小、自由振动通畅。簧片调音最为关键,簧舌根部较厚,中部及尖端较薄,应一边刮削一边装在巴乌上试听,以灵敏度高、音色优美、各孔发音协调为佳。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调高的巴乌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相同。通常应为调高的下方五度音,如F调巴乌,簧片应发升B音。簧片的音高允许有小二度的游动范围,如将簧片音提高为下方四度音,就要将基音孔的位置错后或利用管口,才能使发合灵敏、明亮。巴乌与笙同是簧管配合系的乐器,但簧片不同。笙是每管一簧发一个音,簧舌是长方形的;巴乌是一管一簧发九个音,簧舌是锐三角形的,并且舌尖翘起。虽然都可以做自由振动,但音色根本不同,如果将巴乌换上空的簧片,就不会发出浓厚而柔美的音色。
葫芦丝,流行于云南地区傣、彝、阿昌等民族的乐器。这种乐器用半截小葫芦作为音箱,以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芦的竹管下端,嵌有铜质筑片,中间较长的一根竹管开七孔。吹奏时,口吹葫芦细端,指按中间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时,左右两根竹管同时发出固定的单音,与旋律构成和音。葫芦丝音色柔和,常用于独奏和合奏。
葫芦丝是由一个葫芦和一根主管两根副管构成的。是全手工作的。管内有簧片,而簧片的制作对技术上的要求特别高,它基本上决定了葫芦丝的音色和寿命,而葫芦丝的价值也就在簧片上了。演奏时是气流通过葫芦传递使簧片振动产生声音。另外葫芦丝因配上了副管,演奏时就多了一到两个附加音,显得更加丰满而热烈,音色优美飘逸!葫芦丝分为高音葫芦,中音葫芦和低音葫芦。一般葫芦大音低,葫芦小音就高。挑选葫芦丝要注意几点:一是音准程度,特别是低音5和3;二是高音区要明亮,无杂音,中音无沙音;三是主管和副管要协调;最后就是外观无开裂,破损。一般未曾吹过的葫芦丝刚开始要用些力,吹了一段时间后,音色就会变美,吹也轻松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4:37
葫芦丝竖吹,有附管;
巴乌横吹(不过也有十孔竖巴乌),无附管。
回答问题请简练!
专家才一语道破天机,外行才唧唧歪歪罗嗦一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04:38
巴乌
巴乌,是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族吹奏乐器。流行于云南省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临沧、德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贵州省黔东南和黔南等地。
管身用细毛竹、青竹制,下端(或右端)开口,上端(或左端)留竹节或木塞封闭。上端管壁开长方形吹口,用蜂蜡粘一长方形竹或铜制簧片,簧舌呈三角形,有细蔑编制的活动簧套。管身开八孔(前七后一),与吹口成四十五度角。有的在下端开二至四个尾音孔。
品种有单管、双管之分。管身粗而长者横吹;细而短者竖吹。常用巴乌全长30—60厘米。音域:高音巴乌f1—g2、中音巴乌b—c2、低音巴乌f—g1。
演奏时,竖吹口含簧片,横吹将簧片置两唇间,气流振动簧片并激发管内空气柱共鸣。用吐音方法吹奏,有滑音、打音、颤音、抹音、琶音、飞指等技巧,可用循环换气法奏长时值音符。
近年,云南民族乐器制作师杨声制成木管巴乌,用紫油木制,设铜插口。
葫芦丝
葫芦丝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葫芦箫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箫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维妙维肖。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声。葫芦箫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葫芦,3根竹管和平枚金属簧片组成,通体长约30厘米。在葫芦的柄端,插一竹管为吹口,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底部插进3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7个(正6背1)音孔,可吹出由g~g'一个八度的旋律音,称为主管。两旁的副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共鸣的和音,通常是较细的竹管发a音,最细的发e'音。吹奏葫芦箫时,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箫身竖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余3孔,气流同时输入3个管口而发音。音量较小,主管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又叫“葫芦丝”。
阿昌族的葫芦箫和傣族的相似,阿昌语称“拍勒翁”,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知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在西盟佤族,称葫芦箫为“拜洪廖”,3根箫管插入葫芦底部,用蜡封固,上端和竹制吹管仅长两厘米。尤为独特的是:主管除开有7个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堵住。
葫芦箫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箫在傣、阿昌等族人民中最为普及,是娱乐时助兴的乐器,每个村寨都有很多制箫的能工巧匠。青年男女传情达意或人们走在路上以及在田间劳动,也经常吹响葫芦箫,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箫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近年来,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箫。其中的六管葫芦箫,可以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既保持了原来乐器特有的音色和风格,又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响色彩和表现力。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1980年初,*民族乐团访日小组,曾用这种新葫芦箫为日本人民演奏,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7364.htm http://ke.baidu.com/view/18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