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0 04: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32
学习、记忆及其机理 1、定义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不能把个体的一切行为变化都称为学习,如疲劳、感觉适应、生病、生理成熟等虽然引起人的行为变化,但不是通过练习而产生的,就不能称为学习。研究学习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对于学习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个体行为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规律,同时对身心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均有指导意义。另外,学习有关知识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⒉类型
对疾病发生、症状产生和心理治疗关系最大的学习类型有联系学司、认知学习和复杂学习三种类型。
(I)联系学习(association learning)。联系学习是指机体与外界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可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心理学家此籽洛夫(nAB0B·I923)提出。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刺激,狗不会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但如每次在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给食物,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是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强化是指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过程。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放弃非条件刺激,即不给强化,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称为消退。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的规律,有助于理解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操作条件反射(operateconditionedreflex)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I953:提出。他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老鼠在箱内乱窜乱跳,当它偶然压下箱内杠杆时,就得到一粒食物。经过多次的重复经历,再把老鼠放入箱内。它就会主动压杠杆来获取食物,这样操作性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在这个实验中,食物作为奖励与操作(压杠杆)在时间上的结合,成为正强化;如果同样的实验申,只是使老鼠在压杠杆时给予电击,那么它将不再压杠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这便是消退,则电击惩罚与操作(压杠杆)的结合成为负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也是强化,但斯氏强化的定义已和巴氏强化的定义不同。斯氏强化是指强化物(食物或电击)对某一操作行为(压杠杆)的反馈作用或两者的结合。凡强化物对操作行为起正反馈或增加作用称正强化;反之,称负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说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身心疾病可以通过强化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而消除。
⑵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认知论学者认为,学习是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它的性质是突然的诚悟、例如苛勒(W.KObIeU的顿悟实验(insightexperiment):当猩猩发现悬挂的香蕉与箱子之间的关系后,它可立即去搬弄箱子,将箱子放在香蕉的下边,然后攀上箱子取下香蕉,这说明猩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认知参与到学习中。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就因为人们对外界环境歪曲错误的认知。而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治疗心理障碍,就必须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信念。
⑶复杂学习(complicatedlearning)。人类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联系学习和认知学习等简单学习复杂得多,比如弹琴、操作电脑,以及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按照刺激一反映理论,也可以把复杂学习看成是具有条件反射特点的动力定型。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复杂学习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即初期较快→平台状态→再次提高。 1、定义
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及思考过的问题的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离开记忆,将永远重复地去感知已经感知过的事物,那么将会停留在新生儿的水平,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2·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具体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以及问题解决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亿,是以个体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亿。
根据记忆的时间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I)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指刺激物停止作用以后,它的映象仍然持续一瞬间才消失的记忆,其信息保持的时间约为0·25-2秒之间。
⑵短时记忆指一次经验之后,能保持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⑶长时记忆指从I分钟至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⒊规律
记忆过程的规律是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遗忘。
(@)识记(memorization)。识记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并存储在记忆系统。根据识记时有无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预先没想记忆的内容却在头脑中留下了痕迹。这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有意识记是有目的、有计划并有意努力参加的识记。根据对学习材料是否理解,可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比无意识记与机械识记的效果好。
⑵保持(retention)和遗忘(forgetness)。保持是指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定时间。保持的过程并不是把识记过的事物一成不变地在头脑中保留着,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识记内容的质和量都在发生着变化。
遗忘是指对已感知过的事物再提取时失败。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记亿痕迹的自然衰退和干扰所造成的。德国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研究,并画出了一条曲线来说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2-4)。
针对这一规律,为了保持记忆,应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⑶再认(recognition)和回忆(recall)。
再认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仍能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能够重新在脑中出现映象的过程。再认和回忆都是记忆的信息提取的形式,只是再认比回忆简单。一般来说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就一定能再认。 关于学习、记忆的生理机制,很早就有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I973年英国的布利斯(Bliss)等人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突触传递效能增强,这种增强现象可持续I0个小时以上。他们把这种长时程的突触传递效能改变的现象称为长时程增强电位(LTP),这一学习和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在I978年时得到了美国的麦克诺顿(MC·Naughton)等人的支持。
另外,通过实验观察,人们发现突触的结构在长时程记忆过程申有所改变,即脑中记忆的巩固是由于突触本身的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而非依靠神经系统的持续活动来实现的。同时还认为,长时记忆过程中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也可能发生持久性变化。这一突触可塑性学说是学习和记忆产生的生理机制的又一观点。
有关学习、记忆机理的研究在突触可塑性学说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即N0*学说。前面已证明,突触长时程增强电位(LTP)是记忆的电生理学基础。现又证明N0是LTP产生的关健。其过程为:记忆信息→胆碱能神经元动作电位→乙酰胆碱→Ca++内流→N0合成酶活性增强,使精氨酸和02合成瓜氨酸并生成N0→LTP→CGMP↑→RNA蛋白质分子合成→突触可塑性变化→长时记忆 (一)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所谓间接的反映,是指不通过感觉器官而是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例如医生可以根据体温、验血结果、心电图和病人自述作出疾病及预后的诊断;又如俗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这都是借助其它中介事物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所谓概括的反映是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一方面表现在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如我们通过感知觉认识到各种各样的笔(铅笔、钢笔、元珠笔、毛笔等),又通过思维把所有笔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即都是书写工具;另一方面表现在对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如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幽门梗阻病人,右上腹就有拍水音。以上通过概括,就能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扩大认识的范围,提高认识水平。无论是进行间接的反映还是概括的反映,都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在反复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过程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思维过程实现的。思维的过程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过程。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与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点和关系的过程;抽象是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概括是把从部分事物中抽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其他事物中去的过程;具体化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用到具体对象上去的过程。在思维活动中,以上各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合理地组织和运用各种思维过程是顺利完成思维任务的保证。
(三)种类
⒈根据任务的性质与解决任务的方式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I)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通过实际动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如修表工人在修表过程中常要运用动作思维。动作思维是3岁前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
⑵具体形象思维。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而进行思维。如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要运用具体形象思维,其他如服装设计、艺术创作等也经常运用。它是儿童的主要思维方式。
⑶抽象逻辑思维。是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如研究心理发展规律、探讨社会发展动力都是依靠抽象逻辑思维。
⒉根据思维的探索方向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I)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如解答考试中的单选题等。
⑵求异思维。是依据提供的信息从不同方向去思考,找出多种答案的思维。如一块砖有哪些用途。
⒊按思维的主动性程度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I)常规思维。用通常人们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其创新成分少,如根据书上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⑵创造思维。人们用新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数学家高斯10岁时,以(1+100)X(100÷2)的方式计算出了1+2+3+4+……+99+100的结果。 (一)定义
人在感知事物以后,会在大脑中留下这些事物的形象,这种保留在人脑中的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智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想象不仅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中十分重要,也是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另外,想象具有心理治疗作用。因为想象与情绪情感有密切关系,在医生指导下使病人产生积极的想象,可以改变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改善人体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在国外有人把想象作为癌症治疗的辅
助手段,改变病人的不良心态,增强全身免疫功能,有利于病人康复。
(二)分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⒈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如看到天空的朵朵白云时而象骏马,时而象北极熊,时而象山峦等。
⒉有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的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如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述或图表说明而进行的想象。如阅读《红楼梦》时,在读者头脑中出现的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如上例中贾、林的形象就是作者曹雪芹根据创作目的而独立她刻画出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因此,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
幻想(fantasy)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有理想和空想之分;理想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想象。空想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而且毫无实现的可能的想象。
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是任何创造性的工作、学习和研究活动所不可缺少的。
创造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也没有可以依据的固定模式。创造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目的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主客观条件等。另外,创造活动与创造者的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人格上有许多共同特点,如事业心强、有责任感、求知欲旺盛、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敢于冒险、独立性强、勤奋、顽强、自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