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派书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9 04:16
碑学包括汉魏碑版、墓志造像和摩崖题记,碑派书法的特点是简约、厚重、大气、生拙。碑派书法的形成,是书法向隶书和篆书的笔法回归,它引发了整个近现代书法风格的变革。碑学是书法结体和谋篇上向汉魏取法的革新运动。
隶书又称八分书,郑板桥楷书参隶意戏称”六分书”,也是表明自家书风的来历。隶书庄严而舒展,一直作为树碑立砖的书体。发展到唐代,善于写隶书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受楷书的影响,唐代隶书变得圆润油滑,没有什么美学价值了,汉代隶书所具有的雄浑大气慢慢绝迹。直到清末书法的振兴,汉碑才重现生机,存世的汉代碑刻文物,也就成了书法家研习的范本。
相比之下,王羲之实现了魏晋书法由隶到楷的演变,字体极其秀美匀称,被广泛认可。到了唐太宗时期,二王书法得到的大力推广,加速了书法大一统的局面。自此以后,书法的面貌不再是唐朝以前的风格多样,更没有魏晋时期的奇趣横生。相沿到宋元,世人皆以二王为法帖,后世称为”帖学”。帖学书法延习到明清,人人写字都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被称为馆阁体,帖学风气大坏。馆阁体书法,被当时有识之士讥之为”装如算子(象算盘珠子一样整齐)”,书法家的创作受到极大束缚,帖派书法也走到了穷途末路。如果眼光仍然局限在二王书法,上不出董其昌,下不及雕版印刷,书法就谈不上是什么学问了,这种状况必须变革。
宋代兴起的金石考证学,到清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对于出土的钟鼎吉金篆刻文字的考证和传世碑版的研究,为书法找到了一条出路。翁方纲和桂馥两位大学者,对两汉金石隶书缪篆深入研究、著书立说,并身体力行地把古文字融入书法作品,在当时的文人学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开始尝试和学习汉代重要碑刻上的字体和风格,翁方纲取法《史晨碑》;桂馥擅长《礼器碑》、《乙瑛碑》书体;孙星衍篆书取法秦李斯,还有王澍等学者都由古代碑版入手,形成了鲜明的书法风格。著名画家和篆刻家当中,都也出现了分书名家,比如石涛写隶书被秦祖永《桐阴论画》赞为”大江之南,无出其右”;金农研习《华山碑》创”漆书”,提倡”同能不如独诣”,认为书法要有个性;郑板桥创六分书,”怒不同人”;汪士慎和高凤翰等善于写篆书和分书的名家,在书法结体和变形上都有所突破,形成独特的风格趣味,对后来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篆刻艺术的兴旺也促进了碑学书法的发展,从篆刻名家程邃开始,到丁敬创立浙派,一时间名家辈出,高手如云,邓石如、黄易、奚冈等为代表,都精通各体书法,要刻好印必须写好书法,所以篆刻的崇尚秦汉,也使他们的书法趋向于秦汉碑体。尤其邓石如”好《石鼓文》、《泰山刻石》、《敦煌太守碑》《天发神碑》,五年篆书成,乃学分书,临《史晨碑》、《受禅》等五十本,三年分书成...其分书遒丽纯质,变化不可方物”,在此基础上,邓石如创造了新的用笔方法,帖学书写时是顺拖所以线条光滑,邓石如根据篆刻刀法,用毛笔顶纸而上,产生了摩崖石刻的金石效果,打破了赵孟頫帖学”千年不易”的说法,继承和开启了二王以后就绝迹的碑版书风,堪称划时代的突破。因此邓石如书法一面世就引起了轰动,人们惊呼:”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唐宋元明,历代书家都用帖学的方法写篆书和隶书,十分油滑,显然是行不通的,碑学的兴起,对笔法进行改革,邓石如用笔”悬腕双钩,管随指转”,刘石庵”使笔如舞滚龙,左右盘解,管随指转”,何绍基”回腕高悬,通身力到”,他们的书法迥异时流,独领*。包世臣的著作《艺舟双楫》对碑派书法做了深入研究和论述。乾隆后期的碑学逐渐成熟并向多样化发展,著名书法家无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赵之琛、何绍基、伊秉绶、陈鸿寿都是一时之国手,这一时期的书法强调”莫可忘拙”,用生拙取代巧媚,剔除矫柔造作的习气。这启发了后人,一旦名家成为教条,强迫后人屈服,艺术就变得麻木和冷血,成了死搬硬套。
碑派书法发展到康有为时,已经十分兴旺,”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对碑学理论做了更完善的论述,这本书对现代和当代书法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碑派书法经康有为发展到徐生翁和于右任,逐渐达到了”大巧若拙”的境界。
当代书法分为两派,一派继承沈尹默宏扬二王精神的书风,略显保守;另一派继承于右任的书法精神,提倡淳朴生拙。现在两派有趋同的倾向,就是既尊碑,又尊二王,取长补短,在书法的本质上达成统一认识。从入法度到出法度,去雕饰尚自然,是时下书坛流行的书风。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e065a010095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