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59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16 19:48
环境适应说:为了在寒冷时保持身体的温度,为了防备外伤和害虫,要穿衣服。这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服装起源的说法。居住在热带地区的民族也几乎没有全身裸体的。有的是为了逢凶化吉而把护身符带在身上,有的是把作为阶级的标志的东西带在身上。
羞耻说:居住在热带雨林地区的末开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几乎仅仅是遮盖了生殖器,由此而产生了羞耻说。但是,这也可以使人认为是防止外部的伤害。反而又产生了是由于出现了衣服,才使人产生羞耻感的说法。
吸引异性说:在动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鸳鸯等,为吸引雌性,而拥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说人类的衣服是从男女间的吸引异性的动机中产生的。也被说成是种族保存说和性欲说。
装饰说:想要别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开化民族的人们,在野兽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绣,就是这种表现。他们还从身体涂色开始,像耳环、首饰、腰饰、脚环等,这种想方设法装饰身体的心理欲求,与生存的本能同样强烈。同吸引异性说相结合,把装饰说作为衣服发生的动机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0:45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服装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人民错居杂处,*、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蟹)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四、五品以上*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0:46
秦始皇为巩固统一,相继建立各项制度,包括衣冠服制。秦朝尚黑,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女服:秦朝妃嫔夏天穿“浅黄藂罗衫”、披“浅黄银泥云披”,而配以芙蓉冠、五色花罗裙、五色罗小扇、泥金鞋,作以衬托。平民服装主要由粗麻、葛等制作的褐衣、縕袍、衫、襦等构成。(男服: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着绿袍,而一般庶人着白袍。)
汉朝服饰
汉服为汉族传统服饰,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朝服饰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因织绣工业发达,富贵人家可以穿着漂亮的绫罗绸缎类衣服。一般人家则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则为短褐(粗布短衣)。汉朝女子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中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体服饰呈现"丰富多彩,南北交融"风格,因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经济遭到破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严重影响,人们的礼法观念变得淡薄,衣冠服饰也发生显著变化,这是我国古代服饰大变动时期。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承袭秦汉旧制,但在风格上有其独特之处,其中最主要的趋势是:融合。
魏晋渐流行"魏晋风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轻松、自然、随意之感;女子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力展示优雅和飘逸的风姿。魏晋宫中朝服用红色,常服用紫色,白色为平民服色,服式仍以襦、裙为主。南朝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以着裙为正统,当时也流行戴小帽穿大衣。北朝服式:官宦正式场合着朱色单衣,穿红色袍就佩带金带,穿小袖长身袍则用金玉带,平民妇女以襦袄为常服。
隋唐服饰
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不注重服饰的等级尊卑。隋炀帝即位后,为宣扬帝王威严,恢复秦汉服饰制度。大业年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外),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妇女外出戴幂罗遮住面部。这类打扮,吸收融合南北朝时期胡服的艺术特色,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根据出土的隋俑,多小袖高腰长裙,裙系到*以上。
由隋入唐,其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发展到全盛时期。这时的女子服饰,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令人目不暇接。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常将衫掩于裙内,显得裙子很长。帔又名帔帛,像一条长而薄的披巾。唐代前期女装中还流行胡服,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女服样式日趋宽大。
中晚唐时期,宽大样式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唐装襦裙线条柔长,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以"软"和"飘柔"著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宽大袖衫,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唐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大袖衫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0:46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穴居野处,过着原始生活。那时,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防御虫蛇的啃咬,风雨的侵袭,保护身体。或者是为了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如头顶兽角、兽头,身披动物皮毛,臀后拖着长长的兽尾,以便靠近目标,提高狩猎效果。后来,才逐渐懂得用猎获的赤鹿、斑鹿、野牛、羚羊、狐狸、獾〔huan欢〕、兔等野兽的皮毛把身体包裹起来御寒保暖,即古人所谓的“衣毛而冒(覆盖)皮”(《后汉书·舆服志》)。而这种完全出于实用的考虑,正是人类衣服和装饰产生的主要动因。至于为了遮羞或美饰则是后起的想法,是在人类形成了道德感、性羞耻心与审美观才产生的。当然,人类这些最初用以遮体的兽皮、树叶或用作伪装的兽角、兽头、兽尾,还只能说是服饰的雏形。到了人类学会磨制骨针、骨锥,缝制衣服,人类的服饰才脱离萌芽状态。这从旧石器时代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山西朔县峙[shi 世]峪人和河北阳原虎头梁人等遗址发掘出的各种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锥,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这些骨针和骨锥,虽然远不如今日的钢针、钢锥那般锋利,但以骨针针孔之细小、针体之短小圆滑及骨锥之尖锐,就当时的打磨水平而论,已经是相当精巧的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3 20:48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已知缝衣,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曾发掘出骨针。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不同地区和族别的人们中间,服饰款式已各不相同。
夏商与西周时的汉服衣着无实物存世,据安阳侯家庄墓及妇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蔽膝)。
汉族服装
清初清兵入关,迁都北京后,为强使人民臣服,民族压迫严酷,不久就有薙发易服法令,特别对南方人民严厉。从明、清间画迹分析,居官有职的,虽补服翎顶,一切俱备,妇女野老和平民工农普通服装却和明代犹多类同处,并无显著区别。
康熙耕织图》是当时宫廷画师,作本画时,生产程序部分受楼瑞《耕织图》影响,但是作农民及农家衣着,实多就江浙富庶区田家现实生活取材。衣着还近似江南明末农家装束,惟男子头上多露顶椎髻,用明式巾裹网巾和瓜皮帽的不多,但并无曳长瓣的。
妇女衣着变化更少。男女衣服背间多齐领缀巾一方,晚明作劳动人民形象为常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