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对教师带来怎样的启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11:5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3:14
“教养”教育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总是与人形影不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的生活与成长。乌申斯基曾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他们的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对于事物他们喜欢模仿,具有很强可塑性,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较容易被不良行为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心理学的研究可知,负面情感对人的影响总是比正面情感大。在面对不良行为的时候,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常常会不加思考全盘吸收且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要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第一步是要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必要性。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历一定时间培育,它需在小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将正确的意识与行为统一起来,让小学生主动利用自己拥有的道德知识来判断,控制自己的行为。
中国古时《三字经》有阐释,教养是人从小习得的规矩,是人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教养”教育首要内容就是培养个人从小的行为习惯,训练人言辞有礼、举止有度、谈吐有节的行为方式。“教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
人,教养决定着个人品质的高低。提高小学生的教养程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2.形成健康的公共意识
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公共意识,对于中小学德育教育十分重要,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重点实现的德育目标之一。公共意识的培养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小学德育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软肋,学校德育需要一个好的切入点来完成这项工作。
按照实际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把“教养”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公共意识的手段,对于现在无法打开的困局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所要培养的公共意识,不是要将每个学生都变成无私奉献的人,并不要求他们按照利他主义的原则来做每一件事,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自觉遵守社会原则。“教养”教育在促进小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最简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将教养中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做人做事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小学生的内在素质,使公共意识教育在小学生具体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完成,达到让小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体会的目的。最终,是要在无形中培育、训练小学生如何运用已有道德意识去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从而能够自我约束,懂得尊重,学会关怀,做人做事都为自己和他人留有一定的空间,使公共意识在小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自然出现。
3.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大集合,人在社会中生存,难免会经历各种风格不一的矛盾、挫折和不平,给人增添烦恼与忧愁。当人们面临这种情况时总是需要个人自觉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提升自身的心理抵御能力。人生态度是个人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它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一个人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思维敏捷,喜欢新事物,也敢于尝试。但是他们还处于人生的初级状态,是形*生观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素质都还没有发展成熟,没有良好的是非判断标准、自我*能力有限、情感脆弱。一旦遭遇挫折,他们常常容易冲动,或抑郁、或自卑,更有甚者会产生极端心态和行为。因此,在小学阶段就介入人生态度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成为学校教育的又一课题。“教养”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有教养的人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教养的人无论什么时间、什么位置,总是从内心深处去尊重他人,不管那个人是至亲同事还是陌生人,不管他是老板还是员工。通过“教养”教育,可以让学生拥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合理的是非标准、良好的价值观,从身体心理两方面去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3:15
对学生来说,整合自己关于职业、宗教,种族或者性别角色以及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的决定,最终形成一个有意义的同一性,这一过程是极具挑战的,教师能促进学生同一性的发展。对学生来说,被同伴拒绝都会受到伤害,很多学生需要指导以帮助她们发展社交能力,更准确理解他人的意图,更好的处理冲突以及应付对攻击性行为。
当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且作弊被抓住的概率很小时,多数学生学会作弊。这样就要老师和学校共同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