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9 07: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53
1942年,演唱四明文戏的演员贺显民在恒雅剧场参加改良甬剧演出后,自编、自导、自演《华姐》等新戏,开创了从清装戏过渡到西装旗袍戏的先端。
他与演员徐凤仙等一起,探索甬剧音乐的改革,加强甬剧唱腔的旋律性,将原来26定弦的老基本调改为52定弦的新基本调,使甬剧音乐更具抒情性,受到广大甬剧演员欢迎与广泛应用,也为后来创造甬剧慢板唱腔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演员张秀英将自己的张家班正式改名为“立群甬剧团”。这是上海甬剧界第一个民间职业剧团。翌年4月,甬剧改进协会成立。协会创办了正风甬剧研究社,集中培训了24名演员,扩充了甬剧队伍。
甬剧开始重视服装造型和服装的用料。在清装戏中,官服裤子、红缨帽、内箭衣,就是马蹄袖用料轻柔,色彩避免过沉,宽窄适当并按体型裁剪,减弱重、硬感。
而女性服装,料子也多用绫、罗、缎、纱、纹料,多取织棉暗花,并加以高开叉,使之显露女性腰身,有的还适当减狭阔边,配以百褶裙。
甬剧主要以上演现代戏为主。由于剧情的需要,有的道具的功能已不仅是起装饰和衬托作用,而且成为戏剧矛盾展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甬剧曾上演过《济公活佛》、《田螺姑娘》等机关布景戏,有过水缸出人、螺壳爆炸、油煎济公、开橱失踪、飞刀弹回等场面。
当时最负时誉的民间画师是王云林,所绘景物,追求透视立体,尤其是一些器皿杂物,4米以外,几可乱真。
堇风甬剧团1950年成立,于1951年8月,重新编演全本《金生弟》,唱腔以新基本调为主,伴奏上增加部分西洋乐器,增强表现力,受到观众欢迎。之后数年,演出团体时有重组、合并。
1955年,徐凤仙、贺显民加入堇风甬剧团,使堇风的演出力量有所加强。1958年,甬剧团体有较大的调整,部分剧团支持外省,留沪艺术力量经过调整,充实堇风甬剧团。
由于艺术力量有了加强,陆续上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如《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现代戏有《高尚的人》、《东风吹春》等。
《双玉蝉》故事讲述谢观澜不幸落水被沈举人救起,谢观澜为了报恩,就将女儿谢芳儿许给沈举人的儿子沈梦霞,用玉蝉作为聘礼。沈举人死后,沈家族长送沈梦霞到谢家投亲,谁知沈梦霞比谢芳儿小16岁,按族规先以姐弟相称等长大后完婚。
沈梦霞长到18岁,谢家遭难,谢芳儿姐弟逃难,被沈举人老朋友吕翰林救回府中收养。
沈梦霞与翰林的女儿吕碧云相爱,并赠碧云玉蝉作为凭证。沈梦霞得中状元,请求与吕碧云完婚,又感恩姐姐谢芳儿终身不嫁,教育自己成名,就请皇帝褒扬,皇帝赐“义媲女须”金匾一块。谢芳儿面对皇匾,悲愤交集,在倾吐真情后,呕血死于沈梦霞怀中。
堇风甬剧团很重视剧团的素质建设,除在各剧场演出外,每年坚持深入工厂、农村、部队送戏上门;1958年下半年,剧团赴浙东地区巡回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与好评。
堇风甬剧团很重视培养*人。1960年,在上海静安区戏曲学校内设甬剧班,由副团长张秀英任班主任,一批主要演员亲自上课授艺。这个阶段不仅是堇风甬剧团的黄金时期,也是甬剧近200年发展史上的高峰。
1962年,剧团被邀首次进北京陆续演出了《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剧,引起首都文艺界的注目,戏剧评论家相继发表赞评,这三个剧目被称为“三大悲剧”。
1964年,由李荣根、周东昭设计的甬剧现代戏《老冤家》的舞台美术布景有较大影响。此剧经过舞美设计采用小装置,就是小型景片局部变换,通过无缝纱和多层次的色光来展示天幕远景、近景和中景部分的树枝、墙、花丛,有的用纸扎、堆塑、三合板,这些布置在灯光的配合下效果十分*真。
其他较有影响的布景设计作品还有《天要落雨娘要嫁》、《半把剪刀》、《亮眼哥》、《爱情十字架》。甬剧一改地方小戏的形象,以一出耳目一新的《典妻》让世人欣赏到浓郁的浙东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