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3: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6 22:46
随葬品主要包括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和青铜器等,每墓少则几件,多的有10余件至20余件,共计出土各类器物200多件。共发掘30余座土墩,分布在社公岗、洋山、麻地尾及晒谷坪等处的岗脊和山坡上。大多数土墩在地表隆起比较明显,平面形状为椭圆形、圆角方形或圆形,现存高度一般在2米左右,高者达3米多,个别不足1米。土墩的封土基本上是就近取土堆筑,均无明显的夯筑迹象。
墓葬中出土的72件青铜器,器形有剑、戈、矛、箭镞、刮刀、锛、尊、盘、杯等,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其中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在全国首屈一指。一把剑柄两边各有一耳的青铜剑,全长35厘米,剑身和剑柄处雕刻有精美的云纹、云雷纹,曲尺纹等,镂空、透雕工艺十分精湛,采用“失蜡法”铸造,在地下埋藏 3000多年,剑刃仍十分锋利。专家推测,青铜兵器之所以能保存如此完好,与其制造的用材和工艺有关。这证明了当时中国东南地区存在着独特的青铜文化,也说明福建当时的生产力不亚于中原,其青铜文化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出土的原始瓷器,主要器型有豆、罐、尊、瓮、盂、碟等。印纹硬陶器有罐、豆、尊、盅、鸭形壶等,纹饰包括弦纹及拍印席纹、回纹、雷纹、曲折纹、双线菱格状复合纹等。墓葬中还出土了一大批相对完整的黑衣陶。这与浦城猫耳山商代窑群(200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烧制的黑衣陶,形制几乎一模一样。
其中,一墩两墓的有4座,其余皆为一墩一墓。墓葬大多位于土墩中心底部,按形制可分长方形浅坑、带墓道的竖穴土坑或岩坑以及平地掩埋等三种类型。营建时对岗地表面稍加平整,有的局部垫以红褐土,有的依山坡地势修整后挖出长方形墓坑。墓葬底部大都铺满鹅卵石,四周靠坑壁下挖有浅槽作为排水沟。墓中的人骨和葬具均已腐朽无存,但部分墓葬中残存烧毁的立柱木炭痕迹,推测原来可能有木椁;有的墓葬中还发现柱洞和壁龛等遗迹。随葬品主要包括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和青铜器等,每墓少则几件,多的有10余件至20余件,共计出土各类器物230余件。原始瓷器的主要器形有豆、罐、尊、瓮、盂、碟等,印纹硬陶器有罐、簋、豆、尊、盅、鸭形壶等,纹饰包括弦纹及拍印席纹、回纹、雷纹、曲折纹、双线菱格状复合纹等。铜器的器类组合包括短剑、矛、戈、匕首、箭镞及锛、刮刀等。在遭到破坏的土墩墓中还发现尊、盘、杯等精美的青铜容器。
我国先秦土墩墓被认为是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一。福建土墩墓把这种墓葬形式存在的年代提早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并且向南扩大了墓葬分布范围。说明闽北、浙南、皖东北在先秦是同一个文化区域。这批夏商、西周至春秋的土墩墓以平地掩埋发展至浅坑并向深坑过渡,反映了土墩墓发展演变的脉络,对研究土墩墓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