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0: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5 20:46
林业生产中森林主产品的开发经营阶段。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森林永续利用和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的原则,合理开发森林资源,生产商品材。
沿革
世界森林采运作业大致经历了手工作业、机械化作业和全盘机械化作业三个历史阶段。①20世纪4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森林采运基本上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作业,如伐木、打枝和造材使用斧、锯;集材采用串坡、滑道(见滑道集材)和牛马爬犁(见畜力集材);运材多以水运为主,如单漂流送、排运等;陆运则以林道车辆运材为主,有部分国家已开始采用森林铁路运材和汽车运材。②40年代后期,伐木、打枝与造材开始应用动力链锯(电锯、油锯);集材开始应用拖拉机、绞盘机、架空索道;运材已转向陆运为主;贮木场的选材、归楞和木材装卸作业多采用各种起重机械和输送机械。从此,森林采运各作业环节均有相应的机械,出现原条、伐倒木集运材新工艺,进入了机械化作业阶段。③到60年代,美国、加拿大、苏联、瑞典等国在伐区作业中,不仅单工序机械种类日益增加,性能有所提高,而且多工序联合机械得到应用;木材陆运逐步发展为重型汽车列车运材;贮木场作业开始形成自动化作业线。由于机械化作业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森林采运作业机械化已走向全盘机械化作业阶段。
中国森林采运作业机械化是从50年代初首先在东北林区逐步发展起来的,80年代中期国有林区采运作业综合机械化比重已达90%左右。
特点
①森林采运首先应考虑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既要提高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科学地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和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进行森林采运的总体设计,确定木材生产规模、工艺类型与技术*。②森林资源具有再生性。为了保证不断扩大森林再生产,森林采运需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考虑合理的采伐方式,使采育密切结合,以达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永续作业的要求。③森林采运基于森林资源的差异性、分布的分散性、经营森林的目的性、森林所有制的属性,以及作业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的生产规模、作业方式与劳动组织形式。
生产过程
分森林采伐、木材运输和贮木场作业3个阶段。
森林采伐
在已划拨的伐区上进行的木材生产作业,包括伐木、打枝、造材、集材、归楞、装车、清林等主要工序。森林采伐应根据伐区生产工艺设计的要求进行,采伐前要做好伐区准备作业,包括集材道、运材岔线、伐区楞场、简易工棚等的修建。伐木要注意正确掌握树倒方向,保证作业安全;造材按技术要求合理造材,提高出材率;集材应根据森林生态立地条件,合理选定集材方式,采取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技术措施,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到相互协调。采伐后的迹地清理(见伐区清理),既要注意使采伐剩余物得到充分利用,又要为森林更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木材运输
从伐区楞场将木材通过不同运输方式运往贮木场的作业。主要方式,分为木材陆运与木材水运两大类。根据林道构造和运输工具,可分为汽车运材与森林铁路运材。不论采用哪种运材方式,为提高运材效率,都要做好林区道路规划,达到合理的林道网密度。木材水运,根据河流条件有单漂流送(俗称赶羊)、排运、船运(见木材船运)等方式。采用水运作业时必须加强河道整治与工程建设。
贮木场作业
森林采运的最终生产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木材的接收、加工、分选、贮存保管,以及将木材调拨或转运给需材单位。有陆运贮木场与水运贮木场之分。贮木场的作业内容一般包括卸车(出河)、造材、选材、归楞、装车(装船)等。
发展趋势
①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今后要加速单工序全盘机械化和多工序联合作业机械化以及生产自动化的进程。②随着世界森林资源逐年减少的趋势和木材供需矛盾的日趋加剧,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必将从树干利用向全树利用和全林利用的综合利用方向发展,这将引起森林采运工艺和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③为了缓和向城市运输原木的压力,降低运输费用,提高木材商品质量,靠山制材、就地加工将有较大发展。由于林区制材厂与其他木材加工厂的兴建,将促使森林采运与木材加工形成联合企业,而贮木场的性质和作业内容将发生较大变化。④现代林业对集约经营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木材生产将与维护生态平衡密切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