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创作与欣赏 <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22: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7:42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节”。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
在讲述对联写作与欣赏之前,有必要简略地介绍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从文学的发展来看,对联源于偶句。中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就有很多偶句,如《民生》“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西汉以后产生了赋体——赋体是一种多以对偶句为主的文体,如曹植《铜雀台赋》:“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凤。揽二乔于东南兮,若长空之虫带 虫东 ”。到了唐代,律诗盛行,律诗中间四句,两两对仗,如李白五律《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清两代,是对联史上的繁盛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对联书籍。明代,解缙、唐寅、于谦;清代、乾隆帝、纪昀、郑板桥、梁章钜等就是当时联坛的代表。梁章钜还著有《楹联丛话》系列专著。
春联,则是整个楹联中的一个门类。据传,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第一副春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从古至今,对联的创作与应用长盛不衰,说明其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广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上至国家,下至各省、市、区、县,甚至乡村,都建立了相应的楹联机构,这对楹联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艳之花的楹联文化,将在这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获得新生,更加光彩耀眼,散发出令人陶醉的馨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