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8 04:1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3
汉五年,汉高帝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并请群臣各抒己见,谈谈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刘邦得天下的原因。这次探讨中,刘邦将三位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臣子归纳到一起,对他们给予极高的评价,称他们仨为人杰,并称,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全靠三位人杰的帮衬。
刘邦归纳的三人杰被后世并称为「汉初三杰」,他们分别是张良、萧何、韩信。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最为汉高帝刘邦和汉高后吕雉信任的,是张良,其次是萧何,但刘邦对萧何的怀疑,也仅限于萧何拥有谋反的客观条件。张良和萧何,也是「汉初三杰」中结局最好的,都平平安安地活到老,死后都哀荣备至,但韩信就没这么幸运了,先是被举报谋反,由王而侯,而后又被举报谋反,被汉高后吕雉杀于未央宫钟室之中。
同样是汉初三杰,为什么张良和萧何就能平安到老,韩信却要被未来的女主斩杀于钟室呢?
对于韩信的结局,早在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撰写传世史学名著《史记》的时候,就给出了答案。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饱含深情地写道:
「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
在司马迁看来,只要韩信能够学会谦让,不处处对自己的功劳进行夸耀,不 时时对自己的才能感到骄傲,就差不多可以像张良、萧何等人那样平平安安地渡过余生,并把富贵几十几代地传承下去。到那时,对于汉家天下来说,韩信的功名与声望,完全可以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提并论。
应该说, 太史公的观点比较公允,汉高帝刘邦并不是一个擅杀功臣的帝王,兔死狗烹的规律,在刘邦这里并不适用,刘邦当上皇帝后,天下也没有彻底安定,依旧需要他刘邦南征北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刘邦征讨英布后回到故乡沛县,仍旧忧心忡忡地问,「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对于刘邦来说,狡兔永远在四方异动,走狗永远不会被烹。
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倘若像萧何一样忠心耿耿,在关键时刻毫无保留地拥护刘邦,刘邦顶多是在他的周围放些眼线,提防提防他,偶尔敲打敲打他,并不会削他的爵,要他的命。
可韩信从来就不够忠心,甚至常常有待价而沽的心态,每当刘邦需要他的时候,他就表现拿出讨价还价的姿态来,好像没有他,刘邦就夺不了天下似的。以这种市井之心待人,难免不会被人秋后算账。
当然,也不能说韩信的死,全是韩信自己的问题,这不够客观。
韩信的死,还跟那个时代有关,那样一个时代,手握皇权的人,每时每刻都战战兢兢,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担心,会有人要对自己不利,会有人想要取代自己,为了防止被取代,他们严密地监视着每一个有可能取代自己的人,而韩信,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威望上,都算是皇权强有力的竞争者,若是韩信成功了,曾经手握皇权的人,必然被屠戮,被斩草除根,被踏上一脚,永生永世不得翻身,被绑在历史耻辱柱上,认人鞭挞。
刘邦和吕后,都不想重复秦始皇和胡亥的故事,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可以永固,自己的儿孙能够永远手握权柄。正因为刘邦、吕后和韩信之间存在这种权力的冲突,所以刘邦和吕后才会时刻提防韩信,而韩信自己又作死,趁着长安只有孤儿寡母的时候,打算兴兵造反,于是,孤儿寡母也使了阴招,结果了韩信。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说的便是韩信和吕后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4
因为只有韩信擅长战争,留着韩信最危险,萧何和张良再怎么也威胁不到大汉的统治,韩信不一样,一旦造反天下无人能挡,所以韩信需要死去才能让大汉安全。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4
因为韩信这个人的性格有点奇怪,张良和萧何都知道刘邦大杀功臣了,都特意远离朝廷了,只有他天天在朝廷议论政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5
因为只有韩信的军事能力才被刘邦猜忌,再加上韩信自己不擅长*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