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谁说的?原句是这样说的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04:4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3:50
马云:中国网络之父
马云、中国杭州人,阿里巴巴创办人、首席执行官(CEO)1988-1995: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1995-1997:创办“中国黄页”,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站,1997-1999: 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1999:至今在杭州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以香港为总部,创办阿里巴巴网站阿里巴巴第一次融资就获得了高盛等世界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的500万美元投资,创造了一个网站,一分收入没有而每日品牌增值100万元人民币的奇迹。
边工作边考大学
跟很多搞网站的技术精英比较起来,马云的学历并不突出。他第 一次考大学考不上,因此投身社会。他当过秘书,也做过搬运工作, 踩着三轮车帮人家把书刊扎在一起,25本成一包,踩10公里路通过火 车渠道转发到其他地方。后来边工作边考大学,考试成绩还是不怎样 。他说:“当时的成绩只能选杭州师范,因为那是师范没人念嘛!”
但是他进入杭州师范后却非常用功,由于从小自己就在西湖旁边 苦修英文,也找外国人“陪练”,所以进入师范的英文系后,马云驾 轻就熟,不仅读出好成绩,同时也参与了许多活动,成为学生会和杭 州市联合会的*,结识了许多朋友。
毕业后,他成为500个毕业生中唯一被分配到大学里教书的学生 ,其他同学都成为中学教师。他被派到杭州电子及工程学院当英语及 国际贸易讲师时,师范学院的校长对他说,他是学校的骄傲,希望他 能够至少教上五年书。
马云说:“所以我信守承诺,认真教书教了六年。不过,我觉得 年纪太轻当老师不好,没有生活经验。”
尽管年纪轻,他还是被选上全校最好的10位老师之一,而且破格 被提升为“讲师”。
在美国接触电脑
之后,马云离开教职。这位老师成为“网中人”,依他自己的说 法,完全是一种“意外”。1995年第一次到美国时,对电脑一窍不通 ,有朋友向他介绍,让他输入一个词时,他输入了Beer(啤酒)这个 词,结果显现的有德国、美国等地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他再好 奇地输入了China(中国),电脑的反应是“没有数据”。而在输入 中国历史时,出现的只有一则50个字的短文。
马云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东西?
过后,他做了一个实验,请朋友做了一个杭州翻译社的网页,结 果在三个小时内,就有七个来自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读者浏览。
他的结论是:这个东西有很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它将改变这个世 界。
这一年,他创办了一个名为China Pages的网络公司,两年后, 公司收益达到600万元人民币(约110万新元)。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 邀请他出任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咨讯部主管,而在他的领导下, 中心的资讯交流组在1998年的业务收益达到540万元人民币,纯利达 290万元人民币。
马云回忆起这段工作经历时,认为自己“受益非浅”。他说:“ 杭州毕竟是小城市,眼光胸怀小。到了北京后,我学习从全国的角度 看问题,眼光更宽,经验也更多,同时更了解全国企业电子业务发展 的趋势。”
去年初,他离开了外经贸部,实践他的alibaba.com理念。
他说:“过去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任何事情的发展没有商业在背 后支撑,很难持久。而资讯科技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个游戏,因为如果 只是游戏,有一天游戏会结束。资讯科技的发展,是一场*,它将 改变商业的方式,改变人类生活的各方各面。”
不应急于赚钱
所以他准备用很长的时间来建立一个贸易平台,但他说现在工作 只完成5%而已。
对于将怎么去赚钱的问题,马云有自己的一套:“我不希望只完 成10%至15%的工作,我们就想我们需要赚钱,这是不对的。我觉得要 从中滚出钱来,方法很多,但时间还没到。到了有一天这个网络有 500万个会员的时候,还有什么钱是赚不出来的?”
他认为现在互联网的收入模式“不一定很对,不一定是最好的”。
马云说:“我想像中的模式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应该像自来水一 样。人们最早发明电的时候,谁都想不到怎么去赚电的钱,但现在人 们用电就很正常。互联网以后会发展到你收费他交费是很正常的。”
对于alibaba.com,他有更大的抱负,试图在全球拓展。马云说 :“今天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赚钱的工具。我们希 望alibaba.com会持续50到80年,而不是五年。”
但是这个工作,不会由他一个人终身承担。他说:“有很多人才 干的比我好。我自己安排5年当老师,10年在企业里。我30岁的时候 离开学校,30至35岁是练身体的阶段,接下来到40岁之间的时间要往 前冲,之后就退休。”
他说得相当坚定。马云说:“我将来还是可能回去当老师,像我 这样走出学校的原因是一种直觉,认为可能这东西会很有前途。但我 也不知道,也许最终会失败,也许不会。
“对我自己来说,我要得到的是经验,去尝试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哪怕我失败了,也是一种成功。以后我再回去当老师的时候,这是 我可以跟学生分享的东西。我成功过,失败过,我经历过。这些是我 觉得最有意义的东西。”
把三分之二的员工赶出Alibaba
在座有数家企业的老总,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还有雄心勃勃的MBA们。面对着这样一个听众群,马云,国内知名度颇高,而据说在欧美名声更响的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出语惊人:“四年内,我们要把三分之二的员工赶出Alibaba”。
运营总部设在香港的阿里巴巴,其公司宗旨里有一句话“西方的运作,东方的智慧”。难道马云仅仅要继承东方的智慧,而摒弃东方人所特有的浓浓的人情味儿? 互联网令人瞠目的发展速度里,人们看到的不但是网络股像海绵汲水般“圈”进了巨额的资金,大量的人才以迅猛的势头投入罗网也在各行业引起了震动。虽然网络魅力难挡,激烈竞争的网络企业仍然面临着如何能够吸引到更多,更好的人才的问题。
马云则对自己公司管理层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老外的人员构成感到“非常骄傲”。就在两个月前,还有35名哈佛的MBA加盟。如此令人骄傲的队伍,为什么还要有三分之一的员工必须离开呢?
“为什么?这些人本身就是创业家,他们一直想自己干,只不过今天没有钱,也没有精力。我说OK,你到我们阿里巴巴来学习。四年以后有足够的经验,有足够的钱了,再去自己闯。这时候公司投资,你自己去闯。” 马云说。
另一个要被“赶出”的三分之一,这些人不想自己创业,但他们那时候已经有足够的积累,想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做。那么,“你就出去做个副总,做个总工,教教别人,阿里巴巴怎么成功?怎么失败?”1995年参与外经贸部MOFTEC网站的建立,然后率18名“大盗”到杭州,创立了中国互联网上最早的网站之一——“中国黄页”,进而搭造了号称是全球最大的网上商品交易市场,Alibaba.com的马云觉得他们有足够多的经历用来传授给被人。 马云认为,公司的人员四年必须轮换一次,“要不我们这个公司会越来越老,越来越老。新经济时代,速度是一切。”新的位子也会吸引来更多的人才加入。
创新思维造就网络精英
马云周围的朋友对他有这样一个评价:“这个人如果3天没有新主意,一定会难受得要死。”
马云思维的活跃程度从中可见一斑。连他自己也说:“如果我失去了创造性的思维,那我这个人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但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在别人还不理解的时候,却会招来不好的名声。
1995年,已经在大学教了七、八年英语和国际贸易的马云,被浙江省*请去为一个外商投资项目当翻译和顾问。这时他发现互联网上有关中国的资料非常少,他设想“如果把中国的企业放上去效果会怎样?”于是他请人给杭州一家自己熟识的翻译社作了一个网页,网页十分简单,只有文字,说明翻译社有多少翻译员,价格如何等等。上午9点半,他在西雅图把网页发布出去,中午12点就收到了4个邮件。
“哇,我当时真的很激动啊!真的有效果!”马云现在回想起来,还流露着兴奋的神色。随后,他和国外的网页设计者签了合约,要把中国的企业资料放到网页上,向全世界发布。但国外的合作人收费很贵,他必须向企业收费才能把这个设想进行下去。
于是,马云回国后马上找了24个朋友到自己家里,跟他们说:“嘿,我要做这么一个东西。”
接着便给他们讲互联网,但当时的马云对互联网也懂得不多,说得大家糊里糊涂。朋友们都很吃惊,你放着好好的大学讲师不当,去玩这个东西?当时就有23个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就试一下吧。”马云说:“好,那就干了。”
借了一点钱,加上几年来的积蓄,马云叫上妻子,又找了一个学自动化的搭档,一共3个人开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他天天出去跟人家讲互联网的商业作用,请企业同意把企业资料放到互联网上并为此付费。但当时的环境并不像今天,互联网对许多人来说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掏钱了。人们用怀疑的目光看马云,甚至把马云当成了“骗子”。他为了让大家接受互联网,干脆来了个“兔子先吃窝边草”,把朋友们的公司资料给美国寄过去,免费给他们放到互联网上。嘿,竟然真有效!这些公司中的几个宾馆、电视机厂和律师事务所等都马上收到了来自国外的电话和传真,都是客户查阅了他的网页后发出的。
“但接下来就很残酷了,真的极其残酷。”马云说。企业收到的只是电话和传真,但由于企业自己并没有上网,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网页,也根本不知道载有自己资料的网页到底是什么东西,再加上马云的公司既没钱又没背景,所以别人即便收到了信息反馈,也仍然持怀疑态度。直到1995年7月,上海终于首先开通了44K专线。马云立即叫来了杭州电视台的人,对着摄像机当场用一台486电脑通过长途电话与上海的专线相连并登录互联网,然后通过互联网从美国把客户的资料传到杭州。虽然当时的速度慢得可怕,一共用了3个多小时才完成,但马云至少给企业证明了自己并没有在骗人。
为互联网的商务应用播下火种
本文由卓博人才网提供
为互联网的商务应用播下火种
接下来,他们开始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马云开始实行的第一步策略:“空中轰炸”。在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互联网的时候,马云花费极大的力气做宣传,做公共关系。他就像互联网的开路先锋一样,要尽全力让社会知道互联网,了解互联网,在互联网与马云的互联网公司之间划上等号。马云就像疯子一样,天天跟人家“侃”互联网,说服客户,说服记者,业务在艰难中一步步地开展了起来。
1995年7月,马云把国内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平台———“中国黄页”搬上了互联网,成功发布了浙江省“金鸽工程”、上海电视节、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在当时并不理想的环境下,他以极大的热情、胆识和智慧,在中国宣传互联网的知识和应用,以“疯子”般的工作方式,为互联网的商务应用播下了最初的火种。
1997年底,马云加盟对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并成功运作国富通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易会、网上广交会等一系列站点,当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40万元人民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3:50
原话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