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3 13:32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05:05
商鞅认为国家只有两件要事,即耕与战。国家的强盛取决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而耕战就是国家实力的保证。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令民归心于农:把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农业是国家富强的保证,农业可以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他用刑赏的方法驱使民众务农。对不务农者进行重罚,对从事农耕而成绩显著者赏以官爵。另外,商鞅强调重农还需禁末(限制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他认为驱民勇于战事:以农富国,以兵争天下是国家的生存之道。运用刑和赏驱使民众乐战忘死,以厚赏奖励军功。
商鞅的农战关系论归正为:耕可养战、战为农本、农战结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13
战国时期,仅较大的作战,就发生了二百三十次,几乎年年都有。所以战争就成了社会各阶层都关心的大事,随之也产生了对战争的各种不同看法。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当时的客观实际出发,形成了他的战争观。根据史实和《商子》所载商鞅的言论,可以看出,商鞅的战争思想,大致有以下四点。
认为战争胜利是达到统一目的惟一途径
战国时期封建割据战争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统一全国。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商鞅从历史经验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战胜者也。名单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很明显,这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就统治者的主观动机而言的。但在客观上,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商鞅的军事思想来源于此,商鞅的改革措施也由此出发,这是商鞅对战争的根本观点。
认为战争胜利的基础是发展农业经济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不单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还是经济力量的竞赛。因为军事力量的强弱,都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物质基础的。虽然古代战争方式简单,对经济的依赖关系不像现代那样明显,但没有充足的军粮和一定的武器装备,也难以获得战争的胜利。商鞅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特别强调农业生产,把农与战并重,看作是获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他说:"圣人知治国之道,故令民归心于农",农业发展了,才能"兵出,粮给而财有余","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从而他得出结论:"国之所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重农重战,是我国古代军事家的一贯重要思想。而商鞅,则是第一个较系统地论述农、战重要意义的军事家。农、战,是商鞅军事思想的核心。
认为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战争产生于*,*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商鞅虽然还未能从理论上认识到战争与*的辩证关系,但他已经认识到"战法必本于政胜"。认为要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首先要搞好国内的*。商鞅所谓的"政胜",即保证战争胜利的*条件。
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战略决策正确
战略、战术,作为军事理论,在我国先秦时期还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在进入战国后,由于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战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有时甚至同时存在两个战场,战争全局和局部的区分,逐渐清楚;战争的战略决策和战争的作战指挥之间的差别,也开始为人们所了解。商鞅对此有相当可贵的认识。他非常重视战略的作用,他认为带有全局性的战略决策,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他说:"若兵敌强弱(双方力量相当),将贤则胜(将帅指挥才能高的一方战胜),将不贤则败(将帅指挥才能差的一方战败);若其政出庙算者(如果战略决策是根据对战争全局权衡后作出的),将贤亦胜,将不如亦胜(将帅指挥才能差一些也能获胜)。"他还认为所谓权衡战争全局,就是对敌我双方总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他说:"兵起而程(衡量)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军粮储备)不若者勿与久(持久战),敌众勿为客(敌军数量占优势不要进攻它),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敌各方面都不如我军,则毫不迟疑地向它攻击)。兵大律在谨(决定战略的主要原则是必须谨慎),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作出决策之前,能从各个方面对敌情进行分析,就可以判断出战争的结果)"。
此外,在《商子》中,还保存有商鞅有关城邑攻防战法和军队编成等部分言论,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战术思想。在当时,他是被看作为优秀的军事家的。如荀况就将他和田单、乐毅、庄跻等名将并提,说他们"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