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和蟾蜍有什么区别和相似之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7 17:24
我来回答
共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18:53
人们最常见的蛙是青蛙。青蛙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蛙类。在我国,除新疆、*、云南等省不产青蛙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青蛙确切地说是指蛙科中的黑斑蛙、金线蛙等中小型种类。这些蛙体长约有5-8厘米,大都皮肤平滑,体色多以青绿色、黄褐色为主,并夹杂着不同深浅的黄褐色。背部、体侧及腿上有黑色斑纹和斑块的是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背部无黑斑,两道侧褶呈棕*的是金线蛙(Rana plancyi)。雄蛙嘴角旁有一对咽侧外声囊,鸣叫时有节奏地一鼓一瘪,伴以“呱-呱-呱”的鸣声,在乡村稻田里常能循着它们的鸣声觅得其身影,因此青蛙又俗称为“田鸡”。
俗话说:“蛙满塘,稻满仓。” 平日里,青蛙常常一声不响地趴在荷塘、草丛及浅洼中,鼓起一对大眼睛,宁静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伺机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任何猎物。青蛙捕食昆虫既填饱了肚子又保护了庄稼。它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分泌有黏滑的液体,可以把昆虫粘住。更妙的是,它的舌根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长在口腔的喉部,而是长在下颌的前面,舌尖翻向咽喉。捕虫时,舌头像弹簧一样向外一翻,灵敏地粘住昆虫后便迅速弹回,昆虫转瞬间就成了腹中餐,整个过程大约0.15秒,肉眼几乎无法看清楚全过程。青蛙的捕虫能力和食量相当惊人,每只青蛙平均一天可捕食50-120只昆虫,且多半以上为蚊子、苍蝇、螟虫、蝼蛄、椿象等农业害虫。
青蛙后腿修长且发达,非常善于跳跃,游泳时又可以充当“推进器”,双腿在水中一蹬,便可快速游走。青蛙还有冬眠的习性,每逢秋末它们便会钻进潮湿的泥土里冬眠。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之际,池塘里准会响起悦耳的蛙鸣
人们对蟾蜍的印象并不是很好,认为它身上长“癞”,十分难看,所以俗称“癞*”。实际上,蟾蜍也是蛙类的一种。蟾蜍科的蛙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共有350多种。它们身体比较胖,四肢粗短,背面布有大小不一、垒状突起的疣粒,善于在地面爬行活动,不善跳跃,眼后有一对突出的腺体,称之为耳后腺。由于其身手不如青蛙敏捷,在遇到敌害时身上的疣和耳后腺能分泌白色的毒液,以保全自己,这种防身术是青蛙所不及的。蟾蜍的捕食行为也十分有趣,在发现地面上的昆虫时,立即静止不动,两眼专注地盯着猎物,只要猎物一动便突然伸出舌头将食物卷入口中,捕虫的本领并不亚于青蛙。
我国常见的蟾蜍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和花背蟾蜍等种类。其中,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分布最广,也最常见。为国产蟾蜍中体型最大者,雌蟾体长达12厘米。体色随着分布地点、性别及季节而有所不同。眼后*椭圆型的耳后腺突起发达,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可制成“蟾酥”,具有解毒散肿的疗效。分布于东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头部具有黑色骨质棱,形似黑色的眼眶,趾端黑色。雄蟾鸣叫时咽下声囊鼓出并急促地振动发出“咯咯咯”的声音,繁殖期时常数百只聚集在一个坑洼里,群蟾争鸣,甚是喧闹。见于西北、东北、华北等地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体形较小,约有6厘米。外表看起来比其他蟾蜍漂亮、可爱些:身上密集的疣粒上点缀着小红点,背面布满了明显的酱色花斑。这种蟾蜍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半荒漠地区和盐碱沼泽地里也能安家。繁殖季节时常能听到雄蟾短促的“咕呵-咕呵”的阵阵叫声
蛙类中有些成员模样长得介于蟾蜍和青蛙之间,产于我国东北和朝鲜的东方铃蟾就是其中一种:背部绿色布满黑斑如青蛙,身上的粗糙疣粒却又像蟾蜍,实际上它却独属一科——铃蟾科。铃蟾是一种北方的原始蛙类,见于欧亚*,共有11种。舌头呈圆盘状,无法弹出是它们的典型特征。
我国共有4种铃蟾,常见的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体长约4厘米,趾部红色如同涂上了红指甲油。半水栖性,主要分布于山地林区,常栖息在溪流、水沟及草丛。背部绿色是一种保护色,也能分泌毒液,当遇到敌人时,小小的铃蟾也会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仰面朝天露出有鲜艳花斑的红肚皮,以警告天敌:“别动我!”
一般人们所通称的青蛙或*(蟾蜍),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它们早在三叠纪便已经出现,直到现代仍然是两栖动物中最为繁盛的一类。除了两极、大洋和极端干旱的沙漠以外,世界各地都能见到蛙的身影,热带地区和南半球种类最为丰富。全世界共有3900多种,分布于中国的有260多种。无尾目动物具有两栖纲的典型特征:幼体(蝌蚪)有尾无足,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用肺或皮肤呼吸。
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但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划分,二者分别是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却有27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描述无尾目的动物时,统称它们为“蛙”。当然,蛙类家族中的成员还远不止这些,但毫无疑问的是目前所有野生蛙类的群数量仍在不断减少。由于蛙类对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一直被认为是有预警作用的环境指示针。湿地的不断缩减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化肥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导致的化学污染,人类因嘴馋和利益的驱使进行的捕杀都威胁着蛙类的生存。希望通过认识这些可爱的蛙类朋友,能唤起更多人来关注它们的命运。
参考资料:http://club.it.sohu.com/r-zz0072-67774-0-7-0.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20:11
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XX/XXZR/ZRBL/XXJXQSZR/5028_SR.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21:46
相同:一只嘴巴,两只眼,四条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7 23:37
都是两栖动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8 01:45
最基本相似之处是都是两粞动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8 04:10
最基本的区别方式
青蛙比蟾蜍漂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8 06:51
加点调料:青蛙漂亮有青蛙王子的美称,蟾蜍有懒*的名称,你愿意做哪种来追求美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8 09:49
无尾目的成员统称蛙和蟾蜍,蛙和蟾蜍这两个词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划分,从狭义上说二者分别指蛙科和蟾蜍科的成员,但是无尾目远不止这两个科,而其成员都冠以蛙和蟾蜍的称呼,一般来说,皮肤比较光滑、身体比较苗条而善于跳跃的称为蛙,而皮肤比较粗糙、身体比较臃肿而不善跳跃的称为蟾蜍,实际上有些科同时具有这两类成员,在描述无尾目的成员时,多数可以统称为蛙。
无尾目包括现代两栖动物中绝大多数的种类,也是两栖动物中唯一分布广泛的一类。无尾目的成员体型大体相似,而与其它动物均相差甚远,仅从外形上就不会与其它动物混淆。无尾目幼体和成体则区别甚大,幼体即蝌蚪有尾无足,成体无尾而具四肢,后肢长于前肢,不少种类善于跳跃。
蛙科是无尾目的第三大科,有50余属650余种。蛙科的分布比其它任何两栖动物都要广泛,几乎遍及各大洲,也出现在一些岛屿上,最北可达到北极圈。蛙科在非洲最为繁盛,光是特有的属就有18个,其中在马达加斯加岛就有3个以上的特有属,而蛙科也是无尾目的最大成员巨蛙Conrua goliath(右图)也分布于非洲。蛙科在亚洲东部、南部和东南部也比较丰富,如我国常见的黑斑蛙和各种林蛙。但欧洲和美洲的蛙科则只有蛙属Rana的成员,其中在南美洲只见于北部地区。蛙科在澳洲也只有极北部才有,而在临近澳洲的一些大洋洲岛屿上却能见到,而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其它的两栖动物,蛙科成员在这里则占据了不同的生态地位。在斐济岛有两种扁手蛙Platymantis,分别为路栖和树栖,其中树栖扁手蛙看起来与树蛙科或雨蛙科的成员非常相似,树栖扁手蛙有多种色型,看起来好像不同的种。扁手蛙的其它种类也均局限于亚太地区的海岛上,其中包括不少树栖的成员。扁手蛙在卵中完成*,孵化出来的就是小蛙。
蟾蜍科有24~31属340~360种,分布广泛,遍布大洋洲和马达加斯加以外的世界各地。蟾蜍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可以生活于密林、高山、草原、甚至荒漠,我国最常见的两栖动物大概也要属蟾蜍了。蟾蜍科中超过一半的种类都属于同一个属,即蟾蜍属Bufo,这个属的成员几乎遍及本科的所有分布区,而在北方则是本科唯一的代表。蟾蜍属的成员体型差别很大,最大的美洲的海蟾蜍身长达到25厘米,而有些小型的非洲蟾蜍的身长只有其1/10。蟾蜍虽然大小差别很大,但是相貌和习性均比较相似,都是些行动缓慢不擅跳跃的路栖动物,皮肤粗糙而高度角质化,使得蟾蜍有较强的耐旱能力,蟾蜍能分泌毒素,可以制成蟾酥。蟾蜍非常贪食,人们用其来消灭害虫,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灾害。澳洲引进了海蟾蜍来防治蔗田的害虫,但是海蟾蜍却对当地生态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海蟾蜍排挤本土的龟蟾类,捕食当地的小动物,其分泌的毒素又对想捕食它们的当地的捕食者造成了威胁,海蟾也被引进了其它很多种植甘蔗的热带地区,大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蟾蜍科的其它属多只有少数成员,有些外表和习性与蟾蜍属有一定差距,比如东南亚的浆蟾Pedostibes是树栖的蟾蜍,身体轻盈纤细,与地栖的粗壮笨拙的蟾蜍属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http://www.csdyzx.com/swtd/dongwu/jzdwm/lqdwm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