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调试学生的逆反心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01:4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8:25
1、加强思想认识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以人为本。从形式上看,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但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目标从根本上都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这和学生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师和学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学生需要我们的教育指导,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又必须在学生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发展能力方面来实现。要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树立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在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进而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加强情感投入,密切师生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够成熟的儿童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体会到,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热情很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因此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多一些亲近,多一些交流与勾通,在感情上与学生多些相容,那么,在学生心理上的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关注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4、加强对社会消极现象的分析和导向。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消极现象和社会问题,学生往往还未能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当我们发现学生出现不正确的行为倾向时,教师不能生硬地加以干涉和斥责,而必须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朋友的姿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让学生能敞开心扉。这时我们才有可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准确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对学生进行正确导向,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
5、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引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得到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对待儿童的逆反心理或逆反行为,我们决不能采用“堵”、“卡”、“压”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解决和处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主体,决定了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亲近教师,才能使教师的教育影响具有可能;我们只有在消除了学生逆反,让其自身需求与社会规范相一致时,教师的教育指导作用才能有效;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教育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采用正确的、能被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手段,才能把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