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谐广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23:03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9:33
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参考和谐社区的资料,如荔湾区逢源街的家庭义工队、老人平安钟等
人与广州环境:保护环境
人与广州生活:政协委员劝收卖佬不要再做这行、废除收容遣送制度等
人与广州植物、动物:收养流浪猫、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9:33
在http://www.baidu.com/里输入“广州”不就行了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9:34
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9:34
gei qian 2cai shuo ,gei fen bu yao
翻译:给钱我就说,给分我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9:35
“和谐”是“合写”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9:36
外来人口本地化要有新认识
从狭义上说,所谓城市外来人口本地化,是指外来务工人员接受、认同所在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和融合程度。在外来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由于受各种条件所限,融入城市社会的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主要分析这一人群。对于广州来讲,外来人口本地化是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派生物,表面看这似乎不是新鲜的命题,但它确实是个急需进一步破解的难题。我认为,目前亟需以新的眼界对下列问题深入思考: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期对外来人口本地化产生什么新的影响?外来人口本地化的现状如何?难点在哪里?首先,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加快了城市就业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的变动,加大了对城乡二元格局的解构和社会流动,对广州外来人口本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如何面对近年出现的前所未有的外来工“结构性短缺”、如何善待新一代外来工要求离土又离乡的“城市理想”、怎样减少从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失重感等等,这些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更有效地排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其次,对外来人口本地化的态势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先“化”什么和如何扩大“化”的势能。从适应广州社会加速转型的初始水平看,无疑应当首先“催化”其经济方面的生存条件,但若文化心理层面的隔阂不化解,则难免事倍功半。再次,要跳出狭隘的视野,以包容的胸怀,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心态将外来人口“本地化”和外来人口“化本地”看作一个共存共生、共治双赢的互动过程。总之,要与时俱进地看待外来人口本地化的问题。
促进外来人口本地化的建议
(一)先“化”其劳动就业条件。广州目前基本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但满足包括外来人口在内所有市民起码的、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存条件,依然是个人和社会转型发展的起点。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性障碍未完全消除,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有待完善,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态处于较低水平,一些用工单位长期对他们实行低工资和超时超强劳动的策略,导致的不仅是对打工者健康、权利和认同感的损害,也给城市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许多事实表明,城市某个群落人际关系的紧张,社会治安情况的严峻,与此紧密相关。因此,必须把着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尤其低收入者的劳动就业条件和生存状态,作为推进其“广泛参与城市发展,公平分享发展成果”的首要行动加以落实。并将此列为对企业监管的重要内容和*问责的考核指标,大力强化、严格执法。也就是说,外来人口本地化,先“化”其劳动就业环境、生存之本、发展之源。
(二)要“富口袋”更需“富脑袋”。要适应发展模式转型,就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的素质。为使外来人口参与城市新的发展进程,就要打破在转移和就业培训中将外来人口边缘化的思维定势,确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训就是最大的福利”的新观念,引导外来务工者切实认识“富脑袋”是下一轮“富口袋”的先决条件,通过开展低偿、无偿职业培训和劳动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增强外来人口的生存本领,帮助新一代外来工实现离土又离乡、扎根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的“转型理想”,最终促进城市发展,积攒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财富。
(三)有形建设与无形建设兼行。城中村的改造、中心镇和卫星城的建设,是使本地农民转变为市民和促进外来人口本地化的实现路径。一方面要依法加强城市建设改造的规划与管理,在上述区域开发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外来工新村,为外来创业者安居乐业提供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通过构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和倡导“广州人精神”等社会活动,增进本地居民与“新客家人”互信互爱,以尊重人格平等和彼此守望相助,消除文化障碍与心理隔阂,努力打造外来务工者在羊城的精神家园。
(四)强化“广州人精神”或“广州意识”,将“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关系”。在“农民工”、“民工”、“外来工”、“外来人”的语境下,外来人口难免有局外人的感受,本土市民的潜意识也容易滋生主客之别,习惯以“你我”划线。从长远计,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演进中,要逐步淡化上述概念和心理界限,对于在广州有一定居住年限或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公民,善用广义“广州人”、“羊城人”之类的概念和称谓,凭借城市文化传播和*引导,有效灌输“广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理念,增强各种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经济社会转型中地域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外来人口本地化”和“外来人口化本地”,是互相渗透的。这里需要有兼容并包的心态促进不同文化的学习与整合。诚然,以先进文化带动落后文化的扬弃或革新,当为转型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