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9: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52
因为这一篇课文渗透了“浮力”这一物理现象,而所面对的又只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却又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观察、实验教学法,让学生观察、思考,再个别动手实验;还运用了一些常用的启发讨论教学法,朗读、谈话教学法等;理解字、词、句的教学还运用了动作示范法,活动教学法等。另外,还综合运用图片、实物、实物投影仪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教学课时安排:2节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比较集中,因此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达到目标2和目标3的1)2),渗透完成目标4。下面重点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读准字音,结合课文理解字、词、句,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一)激发兴趣,提示课题:师:(出示皮球)老师手上拿着什么?(板书)皮球。“球”怎样读?怎样记?教法和依据:这一环节通过实物让学生认识名词“球”,理解了字义,同时,也用这个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师:皮球怎么样了呢?请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把皮球放进小红桶,慢慢灌水。) 皮球浮上来了。(板)要让皮球“浮”,老师加进了什么到桶里?“水”,所以这个字什么部?怎样记这个字?理论依据:眼看到的东西比耳听到的印象深刻面记忆牢固。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具体地感知“浮力”。时间: 分钟读准字音,感知课文看图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正音。师: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说了什么?第二自然段说了什么?(学生可以读出,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出,不要求准确、完整)理论依据:让学生先听读,再自读,然后教师正音,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接下来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时间: 分钟(三)理解课文,朗读训练。 1、(投影)显示第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三句)读第一句:“几个孩子在大树下拍皮球。”理解句意:(提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为什么要到“大树下”呢?(阴凉)可以知道是什么季节?(夏天)从图上哪儿还可以看出来?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拍皮球”要用手拍,“拍”字什么部首?怎样记?做做这个动作。(个别学生出来拍拍皮球)指导朗读。读第二句:“皮球一跳,跳到树洞里。”理解句意:(提问)这句写了什么,怎么样?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树洞”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个“洞”字?指导朗读4)读第三句:“树洞很深,皮球拿不出来了。”理解句意:(提问)树洞怎么样?(很深)理解词义,识记字形:“深”相对是——“浅”;树洞“深”得怎么样?——皮球拿不出来了。“拿”,“合”上“手”来“拿”,(动作)所以这个怎样记?指导朗读5)小结: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指导朗读这个自然段,尝试背诵。理论依据:教学这个自然段的过程,运用了启发讨论教学法,动作示范法,谈话、朗读法等。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先理解句,再理解词,然后掌握字形,符合先整体感知,再局部认识的规律。 教学的条理清晰,先朗读,再理解,然后感情读,认识的层次逐步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讨论,动口、动手,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时间: 分钟2、(投影)显示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读第一句:“有个孩子用盆打来水,把水灌到树洞里。”理解句意:(提问)这句写了谁,干什么? 理解词义:“有个孩子”能换成“几个孩子”吗?为什么? “ 打来水”能换成“打水”吗?为什么?(不能,“打来水”说明他去了打水然后回来了,“打水”不知道回来了没有)识记字形:“打”字怎样记?除了“打水”还可以打什么?(口头组词) “打水”只用手行吗?要带上什么用品?(桶、盆等)那个孩子用的是“盆”。怎样记“盆”字?教学方法、手段:这一环节理解了生字的字义,还进行了口头一字组多词的练习,同时指导学生记忆了字形。接下来进行的是“把字句”的学习,由于时间的关系,并且使课堂教学显得紧凑些,所以这儿只是认识,仿句式说写话的练习留待下一课时才进行。 接下来写的,是谁“把水灌到树洞里”?把句子补充完整:————把水灌到树洞里。 “灌”的是什么?所以这个字是什么部?你怎样记住它?(个别动作示范,把水灌到玻璃缸里)根据情景说一句话。指导朗读读第二句:“水灌满了,皮球浮上来了。”理解句意:(提问)这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比较句子:A、水灌满了,皮球浮上来了。 B、水灌了,皮球浮了。(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再观察实验:把皮球放进玻璃缸里,灌水)理解词义:比较“灌”和“灌满”;“浮”和“浮上来”。识记字形:“满”的是什么?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个字?教学方法、手段:这一环节,用了观察实验法来理解词义,使理解更准确,同时加深印象,使记忆牢固。教学生字的过程,都由学生说出怎样记,使得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求、记忆,提高教学效果。时间: 分钟皮球浮上来了,孩子们的心情怎么样?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来? 指导朗读总结全文:还有其他办法取出皮球吗?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什么?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谈话,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培养学生多动脑筋的习惯,多学科学知识。时间: 分钟达标测评:朗读全文。分段背诵课文。作业:背诵课文。 以上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是在这基础上首先进行复述故事的练习,然后重点是字形教学,再腾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最后进行说写句子等练习。附上简单的教案:第二课时前提测评:〈〈皮球浮上来了〉〉了这篇课文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认定目标:(略)导学达标:字形教学(注意指导安排好田字格内的间架结构)写一写(练字)达标测评:写出本课带有下面部首的字。把句子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