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1 04:5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9 11:57
郯庐断裂带在晚白垩世—古近纪转变成伸展运动(朱光,许嘉炜,1999),控制发育了一系列断陷盆地。
在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安徽至山东段广泛控制发育了断陷湖盆。安徽段南部出现了半地堑式的潜山盆地(形成宣南组K2)和合肥盆地(自下而上形成朱巷组、响导铺组和张桥组);鲁南至皖北发育了地堑式的郯城、古沛盆地;而山东段中部(潍坊至郯城北)出现了4条伸展断层控制的“两堑一垒”格局,即马站-苏村盆地、安丘-莒县盆地(形成王氏组K2w)和汞丹山地垒。而此时山东潍坊以北的郯庐断裂带区域皆处于隆起状态,缺乏断陷盆地,反映没有出现显著的断陷活动。进入古近纪,除了山东潍坊至安徽嘉山处于隆起状态外,郯庐断裂带广泛卷入了伸展活动,更广泛地控制发育了断陷盆地。此时,潜山盆地和合肥盆地继续着断陷盆地的发育,潍坊以北的郯庐断裂上出现的古近纪地堑式盆地有潍北盆地、渤中盆地、下辽河-辽东湾盆地、依兰-伊通盆地和密山-抚顺断裂带上断续保留边界的抚顺盆地、梅河盆地和虎林-鸡西盆地。除了潜山盆地于古新世末隆起外,郯庐断裂带上的伸展盆地普遍于古近纪末期随着中国东部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的出现而消亡。渤海湾盆地和依兰-伊通盆地局部所出现的新近系拗陷型沉积,皆不受伸展断层的控制,普遍与古近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由上述可见,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总体上发生于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但各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所差异。晚白垩世,郯庐断裂带中、南段(潍坊以南)全部卷入了强烈的伸展活动,而北段(潍坊以北)普遍处于隆起状态,没有明显的断陷活动。古近纪,除了安徽段南部的潜山盆地、合肥盆地继续盆地的发育外,潍坊以北的断裂带上广泛出现了地堑式断陷盆地,而皖北至沂沭断裂带却处于隆起状态。由此可见,郯庐断裂带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伸展活动,中、南段起始于晚白垩世,北段起始于古近纪,具有由南向北明显迁移的规律。
从晚白垩世至第三纪运动到中国*东部的太平洋板块转为向西俯冲于东亚*之下(图5-1),其在100~85 Ma间俯冲速度猛增至233~238 km/Ma。李显武和周新民(1999)的研究显示,中生代中期至85 Ma,中国东部太平洋区板块俯冲角由早期的10°逐渐变为85 Ma左右的约80°,相应中国东部*转变成高角度正面俯冲下的伸展。晚白垩世—古近纪,正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正面高角度的俯冲,中国东部岩石圈上拱,从而总体出现类似于弧后扩张机制的伸展活动,郯庐断裂带在此背景下而广泛出现了伸展断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