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的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18:12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0:53
1、送粥米
送粥米也叫“送月米”。一般男孩出生后20天,女孩18天,并要定双日子,假如赶着算逢单日,也要错开,提前或拖后1天。姥姥必前往,姥姥不在,由舅母替代,还有舅舅。舅舅大都充当姥姥的脚力,脚力人数根据送去东西多少而定,东西多少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和平常与亲邻交往情况而不同。亲邻送的东西多,粥米也较丰厚。
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用拖拉机或三轮车前往,同去的还有出嫁的姐、妹、姨、姑等。东西要有米、白面、挂面、鸡蛋、红糖等,只有鸡蛋要单数,其余要双数。另外还要送几块色彩鲜艳的布料,每块3~4尺不等,给婴儿作穿衣用。有的给男婴儿缝制虎头枕。
装满后,上边用彩布蒙住,用红攀鞋带子扎紧。另外带1只红色公鸡和1只母鸡,鸡脖子上系红布,红关绳拴住母鸡,女婴留下公鸡,男婴留下母鸡。留下的鸡以后出售可换回布料给婴儿做衣裳。回去的鸡,放开继续喂着。
2、冬至喝羊肉汤
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古人喜贺冬至,今人虽多不以为节,但冬节再怎么说也是“时年八节”之一,吃货们还是不会放过这有着各种冬至特色美食的节日的: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3、温锅
娘家送两只鸡、两尾鱼、两斤豆芽等。请邻居或者自己要好的朋友同事,上新家吃饭。朋友随心送点水壶之类的五湖四海或者家用电器之类的,庆祝乔迁之喜。
4、龙抬头
二月初二,民间最大的习俗是“剃龙头”,不管是老人小孩,剪发、修容。
5、民间缝绣
民间缝绣流行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山亭区、滕州、台儿庄等地区。枣庄市周边地区的济宁、江苏、安徽等地也都有民间缝绣的流传。
以布、绸、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门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扎等技法来制作民间缝绣的工艺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送粥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抬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枣庄民间缝绣技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2:11
滕州结婚习俗:
第一:关于彩礼
很多地方女孩出嫁,自己的父母会问男方要很多彩礼,从几千到几十万的都有。
滕州市没有彩礼之说的。
在滕州不光女孩不会得不到彩礼,还需要陪嫁(父母给的出嫁的嫁妆)。
嫁妆,以前是女方父母给做被子,买衣柜之类的。
现在啊,一般都给点钱,让孩子买自己喜欢的家电。
陪嫁是女方必须的,但是给多少,男方无权要求,
这需要女方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而定。几千到几万的都有。
总结:滕州不会给女方彩礼,女方需要陪嫁
第二:没了彩礼,滕州的男方,会给些什么呢?
订婚:滕州叫“进城”
男方会摆个酒席,找自己家的女性亲戚来陪着吃顿饭
(女方的父母不会到场的,仅仅女孩自己。)
订婚时,男方父母需要给见面礼(一般一万零一起步:万里挑一)
男方需要给买三金(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现在流行钻石啊)
如果订婚时改口了,男方爸妈还得给改口钱啊(一万起步)
如果,订婚没改口,就暂缓到改口时再给。
当然,不给的话,人家女方是不会改口的,依然会叫叔叔阿姨
总结:订婚,会给女方 见面礼 三金 改口钱
第三:领证。
在滕州 订婚 和领证不是一回事。
领证没啥特殊的仪式,两个人去办手续就ok了
第四:结婚
滕州结婚,会磕头,很多很多。
1.吃饭过程中会给宾客谢礼(磕头啊),还有敬酒,每个都要,
自己可以不喝,但是被敬酒的必须喝
2.吃饭第一轮结束(第一轮都是比较不方便的亲戚,不能慢待的那种)
会磕头。
这次的磕头,都是男方的各个亲戚长辈(七大姑八大姨)
头不是白磕的,每磕一个,都需要给磕头礼。
男方的爸妈会给的多一些,一般每人一万起步。
其余的亲戚,那要看男方的来往随多少钱了。
磕头礼,一般都是女方拿着。当然,这也是夫妻的小金库,共有的。
不过属于女方保管。美其名曰,是自己磕头赚来的。
3.还会去男方的主坟去磕头(有的远的就不去)
总结:结婚会磕很多头,但是也会给自己赚很多票票
第四:回门。
三天回娘家。就是结婚后三天回娘家一趟。具体啥说法我忘了。
第五:房子
房子是男方需要买好的。
装修,如果女方给的陪嫁多一点,自然可以抵挡装修钱。
但是如果少,也不顶用。装修业基本是男方在弄。
女方条件不是很好的话,也就给一两万。也买不到啥的。
所以,如果是外地的姑娘嫁给滕州男人,就不要哭着闹着要彩礼了。
入乡随俗啊。谁让你找个滕州男人当老公呢
风俗是古代传下来的,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而改变。
自然,有彩礼之说的男方,娶了滕州姑娘,也偷着乐呢
如果双方协调好,也没啥。就是怕双方会起矛盾。
滕州节日习俗
一 传统节目
春 节
子时,焚香楮放鞭炮,阉家祭祖先。拜尊长。赏压岁钱。同族年青人结伴而行,由近及远,依序拜年。早饭吃扁食,尚素馅,谐“素静”。意祝家庭和睦平安。扁食内包麸皮、硬币,戏卜“福”、“财”属谁。以博亲欢、饭后,妯娌们成群结队,走街串巷拜新年。初三中午,焚香于庭,祭神祀祖,全家团聚同酌,谓之“圆年”。初五,再吃扁食,称之”捏嘴”。教幼童,不骂人不妄语,尊长敬老逾青年,少说多做,勤业为先。初七为火日,循古俗,煮菜为餐。旧俗敬火神,庄户人开怀畅饮,锣鼓喧天。初八为谷日,吃豆腐,谐意“都熟”,祈祷丰年。初九为果日,吃鲤鱼,盼“利余”,亦为祈年。东部山乡果农尤为重视,至今依然。
春节,各行歇业,机关放假三日,各剧场、商店照常营业。初三,各单位照常上班,循古俗,放鞭炮,声响连天。
元宵节
正月十五,或称“小年”。农家祭神祀祖。上供、焚香、发纸、放火鞭。食扁食,羼面条,谓之“风搅雪”,意祈丰年。午后蒸面灯,多用杂粮粗面。灯有生肖灯、月份灯。农妇观察灯中馏水,以卜旱涝丰歉。明月东升,儿童挑灯欢聚,放花炮、比花灯(多置萝卜灯)。相传是夜灯光最吉,老人举灯照遍住宅内外。*年间,每逢五谷丰登的岁月,县城一连三日举办灯会,长棚盈街,彩灯高悬,丝竹悠扬,游人喧闹.盛况空前。各乡社火汇集城内,起舞于县衙门前,穿街过巷,歌行向南。两街人头攒动。欢呼此起彼伏。南门内外,舞狮玩龙,跑马荡船。众社汇此竞技,各显手段。此地终日金鼓铿锵,笙管之声不断。
新中国建立后,时尚勤俭,很少举办“社火”、“灯会”。“文化大*”期间社火几尽失传。1980年以后,城镇、矿区、乡镇多举办灯会、烟火晚会,电影晚会,以及书画展览。每至灯节,城关礼花腾空。五彩缤纷,彩灯盈街,鞭炮声聒耳,游人如云。
二月二
清晨,家家用盐或糖炒豆,谓称“炒蝎子爪”。日出之前,农妇撒青灰厂麦场、门前、庭院,成囤形。中间掘坎埋五谷,根据萌芽先后,以预卜新年何谷丰收。风吹灰扬,俗谓“鼓仓”,大吉,预示全年无早涝灾歉之忧。早饭,用元宵蒸制的龙形面灯熬肉,食之以“熏虫”。中午,蒸大角子,俗曰:“蒸龙蛋”。旧俗,禁动针线、石磨、恐伤龙眼,崴了龙头。
清明
家家插柳于户,儿童束柳花、拧柳笛、编柳帽,放风筝,群戏于郊野。儿女上坟扫墓。现今林墓虽无,人们仍寻旧址,祭奠如故。新中国建立后,机关、厂矿、学校,常组织青少年敬谒烈土陵园,祭扫英烈陵墓。
端午
户户插艾于门,以障瘟毒。 日出前,男子采集枣桑嫩叶,烘炒贮藏,作为茶叶用以消暑。农妇收割天母草,阴干珍储,以备分娩之需。家家用荠菜、青麦煮鸡蛋,男女老少食之,相传是日煮的鸡蛋可以健身壮骨。城镇及部分村民也食粽子,以江米粽子为佳品。村民多用大麦(或黄黍)和枣自包粽子。
六月朔
俗称“六月初一”,“小年”或“小半年”。中午,用新麦子面蒸馍馍、擀面条,并以此先敬神祭祖。旧时种痘人家多于是日“交红子”,进庙焚香,施舍还愿。居民从此开始换饭。
六月六
山区及近山村民,极重此节。家家杀鸡,割肉、做面饭。相传为山神圣诞,届时要起驾巡山。是日,村民设桌于途,老人携童稚进香,向山遥拜。祈祷山神庇佑,免遭狼患。此俗至今犹存。平原村民,多于是日吃炒面。晾晒衣物。有”六月六,晒龙衣”的俗谚。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亦称"八月节”。当地有节日源于元末起义的传说。
节前,亲友赠节礼。入夜,设几于庭,摆酒肴设果饼,老人焚香祭月,谓之“敬月姥娘”。合家欢聚,赏月同酌,谓之“圆月”。好友相聚酣饮,亦称“圆月”。
十月朔
俗称“十月一”,又谓“鬼节”,民间祭扫习俗一如清明。
腊 八
早晨,家家用大米熬粘粥,内掺杂红枣或菱米、鸡头米、莲籽、栗子、花生米等果物,谓之“腊八粥”。头两碗敬神,然后奉献尊长,以示孝意。亲邻以粥互相馈赠,并以吉辞相祝。从此,人们洒扫庭院操办过年所需物品。
祭 灶
腊月二十三辞灶君,俗谓之“打发灶王爷上天”。民间有《张郎休妻》的俗传。三日前,用秫秸芯扎马,供灶君乘马上天。傍晚,上果供,摆糖盘,焚香楮,放火鞭。主妇叩拜,揭神码、抹灶糖、裹草马,焚于灶前,再三祝祷灶王爷止大言好事。是日起,相传天天大吉,乡村多婚嫁,直至新年。
除 夕
俗称“年三十”,或谓之“年除儿”。新中国成立之前及初期,户户搭神棚,安神主,请灶君,祭先祖,挂香牌,插松枝,缀青竹,贴门对。大门内横置门棍;庭院内铺芝麻秸,俗称“踩岁”。香台前。置火盆。摆劈柴,成塔形,老人进香后奠酒点燃。闽家欢聚,喝辞岁酒。入夜,男人把盏对酌,畅饮守岁。女人包扁食,炒花生,烹美味。老人则摆供,折纸、上香,彻夜不寐。近几年,城镇居民亦守岁。饮罢守岁酒,家人团坐电视机前,观赏迎春晚会,至零时放鞭炮、鞭炮齐鸣,迅如急风骤雨,响如山呼海啸。此起彼伏,彻夜不绝。
二 纪念节日
元 旦
俗称“阳历年”。1912年,中华*改用公历(亦称阳历),元月一日为岁首,虽一再推行,居民仍循旧历,不重此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法,阳历首日称为“元旦”。届时,公职人员放假一日。机关、厂矿、学校张灯结彩,欢庆新年,今城乡青年多择此日举行婚礼。
妇女节
即“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俗称“三八”节。1949年12月,**政务院作出规定,此日为中国劳动妇女的节日。机关、厂矿妇女放假半日,基层妇女组织多举行庆祝仪式,以文体活动最为普遍。青年女子多择是日订婚或成亲。
植树节
1915年,**曾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为纪念孙中山,1929年又改为3月12日为植树节。县府机关每年于是日开展植树活动。1979年,全国**会作出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从此每年这天,全县均有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五一劳动节
即“五一”国际劳动节。1949年12月,**政务院作出决定,5月1日为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每年是日,各机关升国旗,挂彩旗,刷标语,悬彩灯,以示庆祝。公职人员放假一日,各厂矿多有文娱活动。青年多选是日结婚。
青年节
1919年(*8年),*曾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32年又以黄花岗七十二烈土殉难纪念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发布政令,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俗称“五四”青年节。此日,各厂矿、学校青年组织,均有庆祝活动。常举行入团仪式或文娱联欢。
儿童节
1931年(*20年),国民*曾规定4月4日为儿童节。1949年12月,**政务院发出政令,规定“六一”国际儿童节为中国儿童的节日。此后,县内中国少年先锋队基层组织多于是日举行入队仪式,各小学、幼儿园、托儿所也分别组织联欢、参观。习作展览或组办文艺壁报等庆祝活动。
中国*党成立纪念日
7月1日,是中国*党成立纪念日。从1951年起,滕县党组织每逢此日,举行新党员宣誓仪式,或组织学习,进行*传统教育。
中国人民*建军节
简称“八一建军节”。是日,民政部门和各级群众团体,普遍进行拥军优属活动。驻城军民常举行联欢。
国庆节
10月l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自1949年起逢此日,各机关、学校、厂矿等单位,升国旗,挂彩旗、悬宫灯、刷标语,欢庆节日。公职人员放假两日。城镇市民多于是日团聚、访友。青年以此为吉日,订婚、结婚者最多。全城各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城里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此日已成为一年之中重大节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3:46
滕州民俗
一 饮 具
*年间,烧水有铜壶、锡壶、铁皮壶。冲茶常用提系大瓷壶、红泥壶或黑沙壶,配用小茶碗。普通人家没有暖水瓶,常用瓷壶冲开水,外裹棉套或草囤,以此保温。
50年代后,铜壶、锡壶日渐稀少,镀锌铁皮壶和钢精水壶为一般家庭普遍使用。60年代后,暖水瓶已为家庭必备暖水用具。农家常用竹编壳,塑料壳和铁棂壳的暖水瓶,茶壶,茶碗多厚壁粗瓷。近年来,多备塑料方桶,用于下田提水。城镇家庭喜欢喷花铁壳暖瓶,茶具多为小型细瓷套具。现今多数人家购置了气压水瓶和凉水瓶套具。
酒具,常见有酒瓶、酒瓯、酒杯和酒壶。旧时,壶多用铜或锡制,今多用瓷壶。锥形瓷质烫酒壶仍普遍使用。城镇新婚家庭多备有高脚玻璃酒杯。近年,城里人家多以塑料桶沽啤酒,少数人家配有啤酒套具。
二 餐 具
餐具,主要有碗、筷、盘、碟、盆、勺。多备置于新家庭建立之初,或添置于新年前夕。*年间,除富裕的人家,一般无成套餐具,多用粗瓷大白碗和黑瓷碗。勺有木勺、铜勺、铁勺,匙有铜、瓷两种,筷有竹、木两种,竹筷最普遍。汤盆主要为黑瓷盆和红瓦盆。
50年代以后,特别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对餐具的使用日渐讲究。汤勺、以铝勺、铁勺最普遍,多用素底薄壁白瓷碗,以描金烤花细瓷小碗为好。一般配有少量菜盘、菜碟、菜盆。匙有铝、瓷、不锈钢几种,筷箸仍以竹质为主。在单位食堂就餐的人员,常使用搪瓷饭盒、小盆、大口茶缸等。近年,城镇新婚家庭,大多购置成套细瓷餐具。西餐餐具虽有出售,但购置者了了。
三 炊 具
炊具主要有锅、鏊、刀、铲、笼、筚等。菜刀、菜铲、擦板、笊篱、桌案为家庭炊事必备用具,一般变化不大。家庭蒸馏食品,过去常用竹制筚盘,今多数家庭使用双层钢精锅。几年前淘粮食、洗菜,常用秫秸挺勒制的弯竿子和柳编卜篮筐,现为竹编和彩色塑料小筐取代。鍪子有两种,大的摊煎饼,小的烙单饼。
锅与灶的变化较大。1960年以前,一般家庭至少备置两口尖底铸铁锅,大锅做饭,小锅做菜。灶多是砖砌或泥捏的烧柴锅框,用风箱鼓风助燃。城镇家庭现在多使用憋拉气炉灶或蜂窝煤自燃灶,个别行业的职工家庭开始使用液化气炉灶。城镇家庭饭锅以钢精锅为主,少数家庭备有平锅、高压锅,乡村一般仍使用旧式炉灶。燃料是柴、煤各半,冬季多用憋拉气炉子。
四 卧 具
*年间,一般家庭多使用雕花面子床,富裕人家则用雕花顶子床,也有使用棕屉、皮屉、麻屉等屉子床的,通常垫单苫铺苇席。另有一种麦草睡包,元宝型,是传统的小儿卧具。 70年代,卧具变化不大,人们也不甚讲究。1978年以后,一般家庭普遍添置竹制或钢管尼龙躺椅。城镇时兴钢制双人床和沙发。进入80年代,城乡家庭添置沙发的日渐增多,三人多用沙发最受欢迎。新婚家庭,村民仍以雕花面子床为主,城镇则以板式双人床为主,普遍配置有沙发。席梦思高档卧具亦在少数小家庭中出现。
五 家 具
*年间,稍富裕的家庭备有八仙桌、太师椅、马杌、衣箱、衣柜、盆架条几、三联桌、大马杌、圈椅等,材料以榆、槐、桐、柳为主,漆色以枣红、栗色为主。
1949年至1970年,家具变化不大,之后,水泥预制家具始兴。1978年后,一般家庭普遍添置大件家具,其中,以镶镜大衣橱、高低柜、菜橱、书橱为多。进入80年代,城乡兴起置办家具热潮。随着南方木匠的大批来滕,和国外生产技术的引进,家具一改浑厚、肃穆、质朴的风格,呈现出做工精细、风格典雅、色调明快的特色。起初,盛行捷克式、镜框式成套家具,以米*绘饰木纹为美。随后,蜡壳板式组合家具出现,又使城镇青年为之倾倒。电镀折叠椅、沙发、藤椅、竹椅盛销城乡。
六 日常用具
*初,居民照明使用菜油灯,后以煤油灯为主。城镇居民多用玻璃罩子灯、马灯和土捻子灯,农村家庭多用土捻子灯。解放后,年代至今,大部分居民始用电灯,乡村仍备油灯或腊烛以防停电。 汲水常用水桶、瓦罐、勾担、井绳等物多数家中备有大水缸。70年代末,地下水下降。有的用深水机泵提水。城南乡村多建水塔供水。平原村民多改用大油桶拉水,东部山乡多置特制水桶,用独轮车推水。
盛装杂物的器具有叉子、箢子、挎篮、叉子筐头。一般箢子是农村人家必备物什,主要用于盛粮或其他杂物,也是喜庆盛装礼物的常用器具。
煎饼筐,家家必备,有荆条和麦草编织的两种。近年,人们多使秫秸挺穿制的锅拍叠放煎饼。另外,还有一种麦草编织的囤子,也是用来存放干粮的用具。
农村居民盛粮习惯用瓦缸。大靛缸似乎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标志。50年代后,农妇常捏制泥缸以代之,尔后,又出现水泥缸。城镇家庭多无大型盛物器具,粮面用门袋,杂物用包装箱。
家庭盥洗,建国前以红瓦盆为主,后渐以瓷盆、铸铁盆、搪瓷盆取代。现在,城镇居民多使用搪瓷盆和塑料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5:37
一 嫁娶
传统婚礼
议婚。*年间,男女十几岁,父母即托媒说合,为儿女求亲。只要年龄合适,门当户对,生肖相合,便由家长作主,相约吉期,通启定婚。定婚。男送禽鳞、糕点、美酒、布帛、首饰为彩礼,女回以鞋帽(或《尚书》与文房四宝)、禽鳞等物回聘。
请期(俗称要“八字”)。至婚龄,男家先期遣人往女家索取女方生辰,非数往而不得。既得庚帖,便请人择定婚期、进门时辰。嫁女。嫁前,多由姑嫂操持摆盒、装柜,交待婚仪事项,传授新婚之道。届时,嫁女梳网头,裹棉衣、扎裤腿、赤袜底,外罩凤冠霞帔,头顶蒙脸红子。呜咽上轿出门。放炮启程、兄弟扶轿,送至村外。
迎亲。娶日,男方门庭挂红结彩,亲朋好友登门志贺。*时,有钱人家多采用大娶仪式。新郎披红戴花,穿缎靴,戴礼帽,乘坐绿网官轿,前有旗锣伞扇喝道,后有人马相随。或迎亲于途,或迎于女家。一般人家小娶,只新娘乘轿至夫家。新郎或迎于村口,或迎于门前。花轿到,放鞭炮,去轿顶,进大门,跨马鞍,到院中。迎女客扶新娘出轿,坐于椅上,抬到香台前。
拜天地。香台上燃香烛,置粮斗,摆托盘。司仪赞礼,新人拜天地,拜毕,迎女客边唱歌谣边撤枣、栗入洞房。
坐帐入洞房,新人拜过床公床母,升床朝一定方向坐下。迎女客唱着歌谣,挑蒙脸红子。随后,新人饮交心酒,喝同心面。
闹房。邻里少年,群入洞房,戏谑喧闹,俗谓之“吵喜”。子夜,仍有童稚潜伏窗下窃听,人称“听房”。
上拜。翌日晨起,新人拜谒公婆。尔后,近门嫂辈用红丝线为新人缚脸,俗谓之“开脸”。
叫对月。民初,此俗已大变,仅近日回门而已。婚后月内,娘家接送两趟。接送时间,均由公婆决定。
现行婚俗
恋爱。50年代以来,青年人多自由恋爱,但大都需经人介绍相识,双方通过接触、观察、了解,征得家庭意见,最后自己作主。
定婚。农村青年男女一旦认为合适,双方进城照一半身合影相,各执一张。即算相爱定情之物。此后,男方逢年过节,则向女方送节礼。女方即可出入男家,—般在婚仪前夕领取结婚证书,拟定婚礼日期。城镇青年自由恋爱的较多。许定之前,男女要分别去对方家庭非正式做客。若无异议,婚事即定,叫人便到所在地*领取结婚证书准备婚礼。
婚仪。60年代以前,农村婚仪仍循旧制,而后稍有变通。1966年以后数年,迎娶送嫁皆步行,使用红旗和锣鼓迎送。新人进门不拜堂,向**画像鞠躬、致礼、祝祷、背语录、合唱《东方红》。随后,撒喜糖、入洞房。婚礼若由村“文化大*”小组包办,新娘不得入洞房,要下地参加劳动。城镇婚仪,多于“五一”或“国庆节”举行,并多去北京上海旅游结婚。此时,无论城乡,嫁妆必备“红宝书”。1970年以后,乡村送嫁用排车、花席为棚。送亲婆另坐排车随后,儿童挎鸡的习俗仍存。拜堂仍以敬毛*像为先,再敬公婆。坐帐、拜上一如旧仪,婚事尚俭。城郊婚仪,新娘坐人力三轮车,戴墨镜。送女客、挎鸡童随后而行,婚礼渐复旧仪。城镇青年虽旅游结婚,但归来仍大宴宾客,吵喜遵循旧俗。1980年以后,城乡迎娶竞以乘小汽车为荣,少则二三辆,多则四五乘。搭彩棚,悬音箱,宴宾狂饮,喧嚣达旦。结婚竞尚奢侈。仪式渐趋繁琐。
二 再婚
新中国建立前,婚后再嫁,主要是为贫困生活所迫的寡妇。寡妇再婚,事先秘密议婚、定婚、届时,携包袱悄悄回娘家。夜晚,或坐男方的大车。或步行去男家结婚。进门时,放火鞭、焚香、祭祖、拜堂、吵喜。一般除携带随身换洗的衣服外,绝大部分财产由于前夫家族的干涉不得不放弃。离异再婚,亦由娘家出门。婚礼视男方而定,若为初婚,比续弦婚礼较为隆重。
新中国建立后,绝大部分丧偶的中青年妇女,都能再次组成家庭。城镇再婚,也要经历介绍相识了解过程。 中年再婚,请几天婚假,把家庭布置一番,带喜糖、喜烟向各自单位分散分散,以告成婚。农村再婚,仍循旧俗。
70年代以后,丧偶老人再婚,多为有经济收入的老人。定婚后,男方儿女回家,团圆聚餐,以此致贺。儿女称继母为姨,称继父为叔伯,一般不改口。孙辈称谓如亲出。
三 特殊婚姻
女娶男。旧俗谓之“倒插门”,为贫困所迫,无力婚娶的男子方走此路。婚后没社会地位,备受歧视。1970年以前,娶男仍以招赘为主。此后,*大力提倡女娶男,并从住房、生育、升学招工等方面加以照顾。婚烟由青年人自己做主。婚礼如常,子女随父姓。老人谢世后,归留自主。
娃娃媒。山区盛行。男女尚幼,父母即议婚、下启,为其订下婚姻。日后,节日庆吊相互来往、女亦以婚后称谓称呼男方亲人。至婚龄,方定婚、请期、成礼。此俗延续至今。但是,弃约抗婚事件渐多,男方违约,听任女方咒骂吵闹,女方弃约,退赔彩礼了事。
私奔男女。多为本村近邻,他们自由恋爱,—旦遭到家庭干涉,缓和无望,两人便结伴逃往他乡。或藏匿亲友家中。成婚后请人说和,再归故里,或在外谋生,数年后,抱孩子回来*认亲。
换亲。多发生于穷乡僻壤。男子或年龄大,或丑陋,或无力支付彩礼,则由家长作主包办,双方以妹*。亦有三方转换。建国后,此举虽为社会*和法令所不容,但至今未绝。*亲、抗婚事件屡有发生。
童养媳。俗谓之“团圆儿媳妇”。贫困之家,有女无力抚养,便寄养于男方家庭。待*后,择日成礼相配。1946年以后,此类婚姻消失。
中表亲。俗谓之”亲上亲”。即姑舅亲和姨娘亲。50年代以前,较为普遍。60年代城乡仍以为常,多是家庭原因或贫困所致。80年代,已十分少见。
三过年
做年货:
除了上街打年货外,我们那里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祖宗为上,年饭也得让他们先吃啊!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风俗。“驱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
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N多的老“讲究”,都是祖辈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后辈人无法接受的规矩,仍然不会有人刻意去改变它、去打破它,就像过生日吹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祈祷全家来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规矩也无妨。
拜年:
在我们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亲戚多的,基本要从初一开始,到元宵节,都得是走家串户的拜年的过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要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娱乐活动:
过年时期,乡亲们最富有的就是时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很多。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戏班子搭起了戏台自演自唱;年轻后生的舞龙队挨家串户拜年贺喜;小青年们组织的村镇篮球赛也是精彩纷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灯……等等等等,全民参与、老少同乐,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灯,这应该算是我这一辈从小到大,感触最深的过年娱乐活动了。在每个村组,一般是几个大人组织,为小孩们做好孔明灯,几个“孩子王”便组织小孩们拿几个器具,挨家挨户的“凑油”,一路唱着童谣:“凑油放风灯,养猪三百斤,凑油放一放,养猪壮又壮”。每个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点“油”了!小孩们提着“凑”来的油,淋在绑在孔明灯的布条上,点上火,孔明灯就腾空而起了。在组织者的一声令下,孩子们就朝着跟着孔明灯追去,孔明灯飞的不远的,基本能被孩子们追到,再拿回来重放,捡到孔明灯的就走在最前头,被其他小孩簇拥着,享受着“英雄级”的待遇。所以每个人追起孔明灯来,也特别卖力。也有飞的很远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弃,要是落在其他村组,免不了一场纷争,最后还得双方的大人来协调。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灯都必须放出去,这项活动也便宣告结束。
随着现在的后辈们与外界社会接触的增多,家乡的N多风俗都有所改变。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绚烂的烟花;除夕夜,有人家开始学着煮饺子、吃馄饨;凌晨0点,开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义上地“辞旧迎新”;拜年不再是耗尽大半个月的时间,串过主要几个亲戚家的门就算结束了;等等……
但更多现代文化的出现,也让该保留的给遗丢了。越来越多的大人围在了麻将桌前,没人再对戏班、对舞龙舞狮有兴趣;越来越多的小孩守在了电视机旁,看动画片和肥皂剧也似乎比追孔明灯来的舒适一些;初一扯皮打架的随处可见,没人管那么多的忌讳……
风俗在变,人文在变,但是只要身边的亲人那份热情不变、家的温馨气氛滕州民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7:45
一、过年习俗:
做年货:
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风俗。“驱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
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
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
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
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
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不能骂人吵架。
拜年: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要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二、婚礼习俗:
第一:关于彩礼,滕州不会给女方彩礼,女方需要陪嫁
很多地方女孩出嫁,自己的父母会问男方要很多彩礼,从几千到几十万的都有。
滕州市没有彩礼之说的。
在滕州不光女孩不会得不到彩礼,还需要陪嫁(父母给的出嫁的嫁妆)。
嫁妆,以前是女方父母给做被子,买衣柜之类的。
陪嫁是女方必须的,但是给多少,男方无权要求,
这需要女方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而定。几千到几万的都有。
第二:订婚:滕州叫“进城”
男方会摆个酒席,找自己家的女性亲戚来陪着吃顿饭
(女方的父母不会到场的,仅仅女孩自己。)
订婚时,男方父母需要给见面礼(一般一万零一起步:万里挑一)
男方需要给买三金(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现在流行钻石啊)
如果订婚时改口了,男方爸妈还得给改口钱啊(一万起步)
如果,订婚没改口,就暂缓到改口时再给。
当然,不给的话,人家女方是不会改口的,依然会叫叔叔阿姨
第三:领证。
在滕州 订婚 和领证不是一回事。
领证没啥特殊的仪式,两个人去办手续就ok了。
第四:结婚
滕州结婚,会磕头,很多很多。
1.吃饭过程中会给宾客谢礼(磕头啊),还有敬酒,每个都要,
自己可以不喝,但是被敬酒的必须喝
2.吃饭第一轮结束(第一轮都是比较不方便的亲戚,不能慢待的那种)
会磕头。
这次的磕头,都是男方的各个亲戚长辈(七大姑八大姨)
头不是白磕的,每磕一个,都需要给磕头礼。
男方的爸妈会给的多一些,一般每人一万起步。
其余的亲戚,那要看男方的来往随多少钱了。
磕头礼,一般都是女方拿着。当然,这也是夫妻的小金库,共有的。
不过属于女方保管。美其名曰,是自己磕头赚来的。
第四:回门。
三天回娘家。就是结婚后三天回娘家一趟。
第五:房子
房子是男方需要买好的。
装修,如果女方给的陪嫁多一点,自然可以抵挡装修钱。
但是如果少,也不顶用。装修业基本是男方在弄。
女方条件不是很好的话,也就给一两万。也买不到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0:10
滕州历来就有过年吃水饺的习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2:51
20世纪80年代后,大都用拖拉机或三轮车前往,同去的还有出嫁的姐、妹、姨、姑等。东西要有米、白面、挂面、鸡蛋、红糖等,只有鸡蛋要单数,其余要双数。另外还要送几块色彩鲜艳的布料,每块3~4尺不等,给婴儿作穿衣用。有的给男婴儿缝制虎头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