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8 09:2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9:46
1、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他没有听从项伯的建议,而是把事情的始末告诉了刘邦,这说明张良是个重“义”的人,并且对刘邦忠心耿耿。
2、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在劝阻项羽攻打刘邦时说“急击勿失”一方面表现出他深谋远虑,看出项羽的野心,但话语中却带有命令的口吻。还有在第三自然段宴会中,他在席上“说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
一方面看出他善于应变,老谋深算,但也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的影响,说明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范增献计,项羽先纳言后食言,关键时刻听信项伯游说之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这说明在用人方面他不太善于会用人,而且刚愎自用,在对待人才方面,他任人唯亲,这在宴会中位置的座次上可看出。
3、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4、项庄:勇而无谋,笨桌*(从它刺杀刘邦连项伯都打不过这个细节)。
5、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6、曹无伤:鲁莽草率(私自投奔项羽,卖主求荣可看出)。
扩展资料
《鸿门宴》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曾与刘邦争夺天下,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而司马迁却不同。扬雄《法言》云:“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
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才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而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9:46
1、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张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他没有听从项伯的建议,而是把事情的始末告诉了刘邦,这说明张良是个重“义”的人,并且对刘邦忠心耿耿。
2、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在劝阻项羽攻打刘邦时说“急击勿失”一方面表现出他深谋远虑,看出项羽的野心,但话语中却带有命令的口吻。还有在第三自然段宴会中,他在席上“说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
一方面看出他善于应变,老谋深算,但也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的影响,说明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范增献计,项羽先纳言后食言,关键时刻听信项伯游说之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这说明在用人方面他不太善于会用人,而且刚愎自用,在对待人才方面,他任人唯亲,这在宴会中位置的座次上可看出。
3、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可以看出,樊哙在得知刘邦所处的险境时,意识到情况的危急,义不容辞,这说明他不仅忠勇胆大而且心细。后面(动作描写)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土仆地,哙遂入,立而饮之,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也说明樊哙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和粗豪的性格。再加上对他的一些外貌描写,更加显出樊哙的勇猛。
4、项庄:勇而无谋。
按照范增的建议去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挠未得逞。可以说他有勇无谋,和樊哙不能相提并论。
5、项伯:徇情,泄密。
项伯虽然是项羽的人,但是却被刘邦所利用,约为婚姻,从这也可以看出刘邦比较善于用人,会用人,而且见到项伯后,马上把项伯拉拢过来,这从侧面表现出了刘邦在用人方面也是比较有谋虑的。
项伯从刘邦那回来,项羽丝毫没有注意到项伯去告密,而且他在最紧急的关头出场,一开口就说“与之同命”,誓与在危难中的沛公共生死。作者先写他“侧其盾”撞进军门,表现出他的英武,也表现出他的一腔义愤。
6、曹无伤:对于不忠的人,非常果断的处理掉。
扩展资料: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
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
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这篇文章按照情节发展过程,即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项王许诺”,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到“因招樊哙出”,写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三部分从“沛公已出”到结尾,述鸿门宴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
参考资料:鸿门宴 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9:47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9:48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